第121章 对杨毅无保留的信任
探子离宫后,大隋天子重新专注于批阅案牍,因已委托杨毅负责这事,隋炀帝心中释然了许多。是啊,听说杨毅无需他干预,隋炀帝如卸重负。战事非其所长,他知道将这些全数交托于杨毅,必然万事皆可安。故听闻杨毅独当一面,皇帝并未感到意外,反而感到惬意,翻阅公文的笔锋更为轻快。此刻的大隋王朝,他非常满意,儿子杨毅在外领兵连连取胜,朝堂之上自己也励精图治,如今国势较前两年增长何止数倍。思及此,隋炀帝心情舒畅,不禁唇边吹起愉悦的音符。
而在遥远的燕州城中,随着洛阳来的密探离开议事大殿,寂静再次充斥这片宏大空间。
杨毅端坐在虎皮交椅上,沉默不语。他的目光扫视着四周的将领们,眼中闪烁着深沉的思索光芒。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议事大殿中的气氛越发凝重,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起来。
终于,在漫长的等待之后,杨毅缓缓开口:“各位将领,有何高见?”他的声音平静而低沉,却带着一种无法忽视的威严。
一时间,所有将领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杨毅身上,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敬畏。然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大多数人都陷入了沉默,不敢轻易发表意见。
在一片沉寂之中,裴元庆挺身而出。他的身形高大威猛,站在那里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山岳。他恭敬地向杨毅抱拳行礼,然后朗声道:“末将觉得此事绝非偶然!”
裴元庆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响亮,回荡在整个议事大殿中。他的话引起了其他将领的共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自从归顺杨毅以来,裴元庆一直忠心耿耿,跟随杨毅南征北战。他参加过禹州之战、突厥之战以及凉州之战等多次重要战役,对杨家军的情况可谓了如指掌。因此,他的判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杨毅微微点头,表示认可裴元庆的观点。他知道,这位猛将不仅勇猛善战,而且心思缜密,对于局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此刻,他需要听取更多的意见,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于是,他鼓励道:“元庆所言甚是,还有哪位将军有其他看法?”
在众人热烈讨论的时候,杨毅始终保持着冷静思考。他仔细聆听每一个人的意见,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最后,他总结道:“诸位将军所说皆有道理,但目前我们掌握的情报有限,难以确定敌人的真实意图。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此次事件必然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杨毅顿了顿,继续说道:“在此关键时刻,我希望大家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应对这场危机。我们要密切关注敌军动向,加强情报收集工作,同时做好战备工作,确保杨家军随时可以投入战斗。此外,还要彻查内部是否存在奸细,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杨毅的话音刚落,议事大殿内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众将纷纷表示愿意听从杨毅的命令,全力以赴保卫杨家军的安全。
会议结束后,杨毅留下了几位核心将领,进一步商讨具体的应对策略。他们研究了地图,分析了敌军可能的进攻路线,并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在这个紧张的时刻,每个人都深知责任重大,必须全力以赴,才能化解这场危机。
裴元庆亦是杨毅信赖有加的将才,他曾代杨毅接收突厥可汗阿木寒的密函,就是在凉州之时。杨毅从吐谷浑返回,当面拆封阿木寒的书信,裴元庆都亲眼见证。如今闻言,裴元庆初始震惊难以接受,但武将的直觉告诉他此事必定有其隐秘之处。
杨毅眼神深邃地看着地图,心中已经有了初步的猜测,但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他环顾着在座的诸位将领,语气平静地问道:“诸位认为应该如何应对呢?”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等待他们发表意见。
这时,一个急性子的将领站了起来,他瞪大了眼睛,慷慨激昂地说道:“主公,我们应该主动出击!给那些突厥军队来个措手不及,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厉害!”这位将领正是当初在燕州城中表现勇猛的那位。他握紧拳头,仿佛已经迫不及待要与敌人一决高下。
其他将领也纷纷附和,表示支持主动出击。他们都被这位将领的热情所感染,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主公,此时不宜直接开战,还需继续观察。”仍是裴元庆发言,久伴杨毅身旁的他,火气渐敛,学起杨毅深思熟虑。“裴将军所言有理。”杨毅朝他点头,赞赏目光尽显对裴元庆的认同。他的成长,始终看在眼中。凉州之战,裴元庆受李靖所伤,原本担忧他会消沉,却不料经过短暂疗伤,裴元庆竟如凤凰涅盘,战斗力恢复,且举止气质焕然一新,锐意少了,内蕴沉稳多了。
杨毅原先预计裴元庆还需要一段时间磨砺,却不想他已经快速成长,不禁对当初重用并倾心栽培裴元庆的明智感到庆幸。裴元庆的确是个难得的人才。
实际上,是杨毅改写了裴元庆的命运。原历史书中,裴元庆英年早逝,前世的陨落源于傲慢和自负,自恃与第一高手对抗,结果惨败收场。而现在,有杨毅指点的裴元庆应当不会那么草率了。
“两位将军的见解,已然代表诸位意见。”在裴元庆与其他将领发言过后,无人再提其他观点,杨毅如此总结道。
“这事确实存疑,贸然出兵会中圈套。然和亲公主代表着大隋尊严,触及国威不容侵犯。”杨毅对诸将说道。
“此事,我自会周详安排。”言罢,令士卒搬来整个大隋版图,杨毅指点着幽州方位:“情报显示,使者团队遭袭之地,恰恰是两国边陲,虽然突厥骁勇且残酷,其中不乏智者。我们需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