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隋末唐初之秦琼 > 第64章 备战常郡

第64章 备战常郡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秋风瑟瑟,星辰高悬,赵远山的头顶倾泻下冰凉的酒液,沿着他的脸颊滑入衣领,让他瞬间清醒。

    “将军,城失守了,杨毅领军攻破了城门!”何副将焦急地逼近,满面悲愤。

    赵远山目光呆滞地望着面前那个九尺壮汉——李存孝,心中却仿佛饮下了诀别的离别酒。随即,他与另外七人被五花大绑,高悬于城墙之上。城内的陈庆之等人则开始接收投降的士兵,收缴武器,清点战利品。随着数千俘虏被押送至城外大营,天宁县的宣告灭亡,成为了事实。

    天宁县的战火熄灭已有半月,二百里间的疆域纷纷望风而降,直至常郡城。就连原本让杨毅忧虑的金坛县,也传来消息:守将赵焕自觉无力坚守,带领县令及民众向杨毅投降。如今,庞大的常郡除常郡城与钟县之外,皆落入杨毅之手。三万先登死士,他毫不犹豫地纳入麾下,并启用了系统赠送的文臣武将卡。历史上能够被誉为极品的文臣不多,杨毅对此充满期待。

    昔日天宁县的县衙,此刻化为大军的临时指挥中心。一间偏堂里,杨毅面带笑意,审视着风格迥异的二人——蔺相如,吴起。一文一武,战国时期的杰出人物。蔺相如,无需多言,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渑池之盟等典故,都与他密切相关。变法之举,硬是为赵国延长了三十载国运,其名相之名,堪称时代翘楚。令秦王为赵王演奏乐器,这般能力,战国无人能及。至于吴起,更是不得不提。兵家亚圣,战国第一名将,其军事才能足以与兵圣孙武媲美。一部《吴子兵法》照亮了无数后来者的道路,卫青、李靖、戚继光等名将,都深受其影响,渴望追随左右。单凭这一点,杨毅已觉值回票价。此乃兵家祖师级的人物。

    因系统的缘故,蔺相如与吴起迅速适应现状,向杨毅躬身施礼:“主公,在下(末将)来迟,恕罪。”

    尽管这些由系统召唤的文臣武将对他忠诚无比,但杨毅仍有些不好意思。他连忙起身扶起二人,喜悦溢于言表:“两位相助,三生有幸。”

    拜见后,杨毅引领二人坐下,开始闲聊。有趣的是,身为文臣的蔺相如有八尺之高,大眼方脸,若披甲执兵,恐怕会被误认为武将。而统兵挂帅的吴起,身高仅七尺,虽然不算矮,但在陈庆之、李存孝等人面前略显逊色。

    茶话结束后,三人均感宾主尽欢。杨毅轻咳两声,耐心道:“蔺相,吴圣,初来乍到,不如先休息几日如何?”闻言,蔺相如与吴起连忙放下茶杯,起身拱手:“主公莫要折煞我二人。”

    杨毅原想让两位大人物休息,未料他们反应强烈,顿时有些尴尬:“好好好,以后我叫你相如,叫你吴将军,可好?”二人相视一笑,觉得这样不错,点头表示接受。

    河州郡,地处扬州之南,临长江,北邻江宁(南京),西接庐州(合肥),交通便利,人口密集,是江南繁华的商业之地。两个月前,蒙山与裴仁基父子三人遵杨毅之命,率两万大军攻打河州。天下十八路反王中,有的出身豪族,有的来自世家,有的出身商贾,唯独杜伏威最为贫贱,祖上因盗窃入狱,父亲则是富户家的仆人。然而命运多舛,杜伏威因盗窃羔羊被捕,阴差阳错率领囚犯揭竿而起,短短数月,聚集近万人,借百姓对隋朝的不满,一路攻城略地,如今几乎占据整个淮南,拥有十二个州郡。但因其出身,反王们并未认可他的淮南王称号,只称其为六十四路烟尘之首。

    蒙山跟随杨毅历经多战,深知杨毅担忧扬州后方空虚,恐杜伏威乘虚而入,因此他步步为营,绝不贪功冒进。即便如此,蒙山与裴仁基仍攻克数十城,占据了河州大半江山。

    河州雨山县,大军驻扎之地,蒙山、裴仁基与裴元庆等将领正在主账商议。“元庆,花山方向有江宁援军吗?”裴仁基啃着手中的肉饼,询问刚从前线归来的儿子。军中无父子,裴元庆为郎将,裴仁基是大将,等级分明。裴元庆恭敬答道:“将军,杜伏威近日常调兵,但未见江宁援军。”

    裴仁基轻笑一声,转向蒙山:“蒙将军,你说这杜伏威有何打算,除了方山、牛首、隆昌三县,河州其余之地他全放弃了。”

    蒙山粗大的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案桌,沉吟片刻:“杜伏威必遇难题,否则不会如此畏战。”

    裴仁基看着紧锁眉头的蒙山,忽然笑道:“蒙兄,别人败阵才皱眉,我们倒好,胜仗还担心有诈。”裴仁基的调侃驱散了大帐中的沉闷,蒙山笑着挥挥手:“罢了,罢了,就算有诈又能如何?两万大军征战两月,连下十二城,伤亡不过千人,足矣。”

    气氛轻松不少,裴元庆趁机问道:“敢问将军,是否派兵攻打牛首、方山、隆昌三县?”蒙山闻言,抿唇一笑:“为何不打?无论谁在困扰杜伏威,我蒙山军都要去凑个热闹。”

    随着最后几日的整修,新型的攻城器械和粮草已抵达新北。杨毅向三军下达指令,任命吴起为先锋大将军,自率一军,统御三万敢死之士。同时,蔺相如开始接手常郡收复之地,凝聚民心,指导百姓重建城堡。

    大帐之中,杨毅身披龙纹锁子甲,再次筹划下一步战斗方案:“我已命吴帅带领两千敢死士进攻钟县,如无意外,今晚钟县即可收回。待吴帅归来,大军即刻拔营前进,各位有何重要情报禀报?”

    众将默然,杨毅微颔首,向一旁的锦衣卫示意。锦衣卫领会,行礼后转向帐内将领,高声道:“常郡城,城墙高四丈六尺,守将为沈法兴部下大将李廉。城中有守军五万有余,共有六座城门,两座卫城。卫城高三丈一尺,与常郡城护城河相连,始建于大业初期,每座卫城可驻扎五千兵士,箭楼无数。”

    说完,锦衣卫再度行礼,悄然退下。将领们听完,立刻议论纷纷。李存孝起身施礼:“主公,常郡城之高,云梯无法攀登,末将建议从卫城突破。”

    杨毅点头,锦衣卫的报告仅是形式,给新提拔的郎将们听听。而他与李存孝等人,早已研究过常郡城的防御布局。四丈六尺的城墙,高逾十米,即便是敢死士也需要借助云梯,故用攻克天宁城的方法对付常郡城,显然是行不通的。事实上,一般郡城城墙四丈左右已是极限,因为每增高一尺,所需砖石量巨大。城墙过高,稳固性成问题,稍遇大雨,可能整座城墙倾覆。

    常郡城的四丈六尺城墙,其底部之宽可想而知,更何况还有两座卫城。常郡城,攻之不易。

    然而,杨毅并未沮丧。新运来的攻城器械中,投石车与箭楼数量众多,依赖秦弩的远程威力,未必没有一战之力。接下来,将领们积极献计献策,杨毅乐见其成。毕竟,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有时妙计就在争辩中诞生。

    夜晚,吴起收复钟县归来后,杨毅下令大军整顿营地,预备次日清晨拔营进发。

    夜色中,常郡城墙上灯火通明,巡逻兵来来回回,络绎不绝。年届六十的李廉未作休息,忧虑地在郡守府频繁召见下属询问。他还派出百人斥候队伍,时刻探查天宁的动静。

    郎将孙炎闻讯赶来,看着满头白发的李廉准备通宵达旦,忍不住劝说:“大将军,杨毅大营尚在二百里外的天宁,您何须如此谨慎?”烛光摇曳,李廉凝视着手中的布防图,紧皱眉头。听到孙炎的话,他咳了两声,吐出口痰,道:“你可知道杨毅麾下有一支黑衣军,擅长夜袭攻城?”

    孙炎点头,表示知晓。李廉指了指旁边的软凳,让孙炎坐下,放下布防图,嗓音沙哑地说:“杨毅年不过三十,就被杨广封为兵马大元帅,你知道为何吗?”

    孙炎听说过杨毅是杨广的私生子,不明白李廉为何提起此事,犹豫道:“大将军是说杨毅与杨广”

    “并非如此。”李廉打断了孙炎的话,接着说:“杨毅出身特殊,但兵马大元帅岂是出身特殊便能得的?你知道有多少人动过他麾下猛将的主意?”

    孙炎挺直腰板,他略有所闻杨毅麾下的猛将,身为军中将领,他非常敬佩。李廉见状轻笑,又吐了口痰,继续说:“据我所知,杜伏威曾试图拉拢杨毅的大将蒙山,承诺给他万两黄金和大将军职位。你知道蒙山的回应是什么吗?”

    孙炎摇头,等待李廉下文。李廉停顿片刻,语气忽然变得有些羡慕:“蒙山直接斩杀了杜伏威的使者,并宣称杜伏威在他心中仅值一根草绳。”

    孙炎心中热血沸腾,在乱世中,万两黄金足以建立一支精锐割据一方。杨毅的魅力竟有如此如此强大?

    看着孙炎愣神,李廉整理思绪,接着说:“所以,怎可轻视杨毅?蒙山算什么,他的部下陈庆之、李存孝哪个不是名将之姿?你看他们,哪个不是誓死追随杨毅?私生子,呵呵,私生子能让如此多英杰誓死相随?”

    至此,孙炎明白了李廉的意图,苦涩地点点头,低声说:“末将明白了。”

    察觉到孙炎的低落,李廉转移话题:“不过你也不必因此认为杨毅无敌于天下,即使他是天纵奇才,到底还是太年轻。”

    一番交谈后,孙炎不再提及让李廉休息,也不觉得李廉过分谨慎。他体贴地为李廉添了根明亮的烛火,恭敬道:“大将军,末将愿率一支斥候队伍,前往杨毅营前探查。”

    李廉眼中闪烁赞赏之色,亲切地说:“带上老夫的披风,切勿轻率。”亲自为孙炎披上披风,又亲自送他出门,李廉面色凝重起来。他之前的话语,又何尝不是说给自己听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