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长脚”两眼圆溜,挺精神
“长脚”两眼圆溜,挺精神。
中秋刚过,人们还沉浸在中秋节的喜悦中。
中秋节对老百姓来说,是个家家户户团聚的节日。
唐代诗人王建的七言绝句《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陈曦芝是韩子崴介绍进集团公司员工,她打字速度快,五笔字型。
市场营销部经常需要打印、修改合同。
所以,就安排在市场营销部内勤工作。
一个女孩子有如此大胆?敢擅自修改合同文本?借她三个胆都不敢如此妄为。
看看她的背景再简单不过了。
五年前,陈曦芝的父亲陈豪田找到韩子崴,说是给姑娘找个工作,指定要求安排在绿宝石集团公司里。
说是“有师弟在集团公司当副总,有个照应。”
当父亲的有这门心思,再正常不过了。
陈曦芝父亲陈豪田与韩子崴是师兄关系,韩子崴出道时的师父的大儿子,比韩子崴大两岁,两人相处不错。
他俩同在昌隆机械厂里跟着师父学技术,师父陈六根是六级技工,在厂子里是技术等级最高的工人师傅。
厂子里人都亲切称呼他“六根师傅”。
六根师傅家里排名最小,小名:“小六子”。
上面三个哥哥两个姐姐。
父母最疼爱“小六子”。
时间久了,韩子崴烦透了整天泡在机床上钻孔、切削、铣削,没个正经活,那股机油味,让他受不了。
他老是双手拽裤兜里,在厂子里逛,溜到几个科室瞎混。
每天中午饭后就是午休时间,科室里各位闲得无聊,就靠打牌消磨时间。
三缺一时,韩子崴就顶上,他脑子好使,打牌算的准。
每副牌都能说出个一二来,科室人员对他有了好感,都愿意跟他打牌。
师父时常骂他不学正经的,没出息,学技术才是自己的真本事。
韩子崴不敢当面怼师父,只能偷偷跟师兄说,有什么好学的,技术再好,还不是要听那些干部的,我们车间的工段长什么都不会,师父不是还是要听他的。
所以,韩子崴想学管理,这样可以管理有技术的工人。
师兄翘大拇指点头称是,师弟讲的没错,那我们怎么才能学管理呢?韩子崴说,现在有许多乡镇企业,他们都是大老粗,不懂管理,我们到那里去干活,管那些农民工人绰绰有余。
韩子崴进一步说,我打牌时认识科室里的供销科鲍科长。
他们跟乡镇企业有业务往来,他一定认识许多乡镇企业的人。
改革开放初期,处在卖方市场阶段,市场物资紧缺,供销人员是个肥差。
供销科人员长年跑市场,熟悉物资讯息。
乡镇企业的弱项,市场信息不灵。时髦的话,信息不对称。
如同,人耳朵失聪,不了解外界情况。
刚起步,大公司供销人员都是这些企业的座上宾。
除了这些,供销人员还有更大的自主权。
比如,向某企业供货,时间安排、货物多少、向对方催款、暂缓供货、还是及时供货、拖延供货等等。
采购时,选哪家?是东家还是西家?采购多少?质量如何?付款形式?等等,决定权都在他们手里。
鲍科长能耐大,推荐推荐,应该不是难事。
鲍科长,姓鲍字学弟,个高一米八个儿,瓜子脸,背略微驼,肤色黝黑,两耳朵特大,下坠。
细长的腿是他的标志,有人私下称他“长脚”。“长脚”两眼圆溜,挺精神,遇人略带微笑。
烟瘾很大,露出门牙间被烟渍熏呈黑黄褐色。
离职这事,怎么跟师父说呢?
“先载后凑”,韩子崴斩钉截铁地说。
这就是他的风格。
第两天晚间,师兄俩热情邀请鲍科长吃饭,酒过三巡谈正事。
鲍科长是个热情人,他在打牌时就早觉察出韩子崴不是干技术活的料,猴子屁股坐不住,这小子脑子好使,没准是干企业的料。
鲍科长在长期的与众多企业打交道,看懂经营企业门道,他发现这些乡镇企业有几种现象。
有些企业确实是销售问题,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困难重重;
有些企业确实是领导水平的问题,就是脑子不开窍,企业步履艰难;有些企业是领导胆量问题,怕这怕那的;
还有的企业领导管理不得法,走进厂区乱哄哄的。
鲍科长喝了一口酒,夹了一筷鱼送进嘴里边嚼着边留意他俩。
一个机灵有余,一个憨厚有度。
总体来说,两人不坏。
想挣钱发大财,这不是坏事,年轻人嘛就是要冲冲杀杀的。
整天窝在不死不活的企业里,没出息。
就不知道这俩人够胆否?
他脑子一转,有了。
手上有几家乡镇企业处在困难度日中,供销科向他们要货款多次了,都一直拖着。
给他们推荐个人,加大管理,自己再推一把,没准还真的把企业搞上去了呢。
自己去推荐,对方一定会卖个人情的,想到这里,他心里有底了。
他嘴上没有流露出丝毫的得意。
事情未办成之前,不能说满嘴话,要留有余地。
反而感到很为难说道,这事挺难的,乡镇企业都是农村集体组建的,企业管理人员都是内定的,外面人员很难插进去的。
供销科长在这方面是娴熟行家,他们见多识广,接触的人员多,对本行业企业的行情了解的透彻。
他表面上装的很为难,也不给韩子崴俩任何希望。
他在赌,韩子崴俩的决心到底有多大。
你有多大胆,我就助你多大力。
要从国有企业辞职到乡镇企业,还是头一回,是要具备很大勇气。
如果韩子崴俩继续加码,除了宴请吃饭,还要看送给他的礼物有多贵重。
他才能放手一搏,去为他俩奔波劳碌。
礼物轻了,他是干这一行的,什么礼物没见过,家里衣柜里都是礼物,高档的,日式的东芝、索尼、松下、三阳电器,cd机、dvd等电子产品都堆不下了。
礼物轻了,就权当是一个玩笑。反正,他有言在先,“这事挺难”,有台阶下。
没多久,韩子崴俩给鲍科长送了一台9英寸的电视机,尽管是黑白的,当时已经算是很时髦货了。
科长笑纳收下,点头称:“去想想办法”。
暗暗想,这两小子是来真的。
鲍科长也没有含糊,一周内马不停蹄,去了三家企业,一个人去的。过去,鲍科长很少亲自到访企业,没有重大事情,都是科员去的。
如果他去,也会带上一人随同。
这次单独去了三家企业,这些企业领导受惊若宠,好烟好酒招待。
在宴请时,试探性地说起韩子崴俩事,三家企业都表示乐意接纳。
怎么会拒绝呢,一位堂堂的国营企业供销科长亲自光临,小企业领导都是被高看的。
尤其是在挣扎中求生的企业。
这些乡镇企业按惯例使出三招:“宴请、礼品、回扣”。
鲍科长习惯了这些“礼节”,自然是不会拒绝的。
三家企业分别答应:副总经理、销售经理,总经理助理。
他们求之不得,现在科长主动送人过来,不就是腾出位置,多发一个人的工资而已。
至于,来人的本事有多大,那就看造化了。
当然,有本事的最好,帮企业做点贡献。
如果来人没有本事,也没关系,养着呗。
“财神爷”是万万不能得罪的。
鲍科长很满意。
告别时,其中一家公司用车,专程给他送回去。
他在回返的途中反复酝酿。
最后决定,让韩子崴到副总经理的这家企业,他脑子活络。
韩子崴的师兄陈豪田安排到销售经理的这家企业,他人老实,今后在销售方面撑他一把。
答应总经理助理的这家,鲍科长把小舅子安排进去,他老婆开心了一阵子。
他的小舅子在百货公司上班,每天干瞪眼,看着对面的一家大型企业职工下班。自行车龙头前挂着鱼、鸡鸭、火腿,后面书包架上载着一箱箱不知道啥东西,每天都有,说是发的福利品。
要是夫妻二人都在同一家厂,家里的福利品都堆成山了。
小舅子在百货公司工作,没有什么福利品,偶尔有,也是发一点手套呀、肥皂呀、花露水呀之类的,明明是劳防用品,领导却说是福利品。他心里老不平衡,一直想换换工作。
这次姐夫给他安排了新工作,头衔是公司总经理助理,他高兴死了,一连几天没睡好觉。
这几天,天天在老同学那儿摆谱。
鲍科长给他们仨,这样安排,心里有底。
他把自己科室里分管这三家企业的二位科员分别叫来谈了话,其中二家同属于一位科员。
科长讲的事,没有明说,似是而非的说了一通。
两位科员都是机灵鬼,听话听音,他们听懂科长的意思。
供销科里有六位大将,鲍科长,手下有四位科员,一位副科长。四位科员按照地图划分四块,每人按照划分区域负责业务往来。
科长统管,副科长协助。
多年来,自从鲍科长当上供销科长后,做到:各管一摊,收放自如,心照不宣。
各管一摊指:业务上各干各的,互相禁止攀比、切磋、交流,以免商业机密流失。
收放自如指:供销人员外出 办事,如同风筝在外,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原则性要把握好,不能出纰漏。
作为科长,要牢牢拽住这根线,不能让他乱飞。
科员的所作所为,必须及时向科长汇报,包括在业务上拿了多少“回扣”,业务方送了什么礼品等,都要汇报。
心照不宣指:业务上的事,除了科长知道外,对其他人都是秘而不谈,互相不得交流信息,免得相互比较,无事生非。
搞供销人员办事回来,都是先回趟家,再回公司。
原来有位科员没有按照如此潜规则,被鲍科长要求人事科调离到车间里去了。
科员收到的回扣、礼品等会交给科长发落。
鲍科长很大气,通常只是意思意思拿一些,多余部分由该科员收下。
所以,科员们很服鲍科长,他们认为鲍科长做事很“上路”。
不像以前的刘科长,只知道自己拿大头的,一点也不考虑小弟们的感受。
鲍科长也有一条小气的做法,只要科员把业务做好了,这是大事。
如果业务没有做好,或者是业务拖拖拉拉的没做好。
那么,鲍科长会把该科员晾在一边,不让你跑业务一个月,叫面壁思过。
对该科员来说,损失不小。
家里老婆会责怪他。鲍科长原来也是科员干起的,在外跑业务很辛苦,没有固定的时间,没有安全感,照顾不了老婆孩子。
他能体会下属的艰辛。
供销科奖金没有车间里的高。
在外能收到的礼品,回扣之类的不少。只要不影响公司业务,鲍科长也就顺势而为吧。
“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嘛。
那个时期,就兴这个。
韩子崴和师兄陈豪田出走,“六根师父”是气得吐血,“二只白眼狼,不孝之子”的骂。
吓得师母躲在内房哭泣。“六根师父”要是知道,此事是鲍科长给办的,他一定会拿起扳手或榔头冲到供销科大闹一场。
这不是明摆着“釜底抽薪”。徒弟韩子崴不辞而别,也就算了,终究是外人。连自己儿子也出走了,让他老没面子,气得他几天几夜没睡好觉。
“六根师父”对科室的管理人员看不顺眼,整天看看报纸,喝喝茶,高高在上的样子,拿的奖金比一线工人高。
他本来想把自己的技术秘籍传给这二臭小子,可是他们不争气呀,说走就走,一点不可惜。
小子长大了,管不住了,自己也省心了。
两小子辞职风波在厂子里引起小小的冲击波。
一些小年轻跃跃欲试,借口,请个长病假,可是没有门路。
就是出去了,也是两眼一抹黑,折腾一阵又回来了。
人们嘲笑此类现象为,“下海洗了个澡,又爬上岸了”。
韩子崴去了新公司,德立库金属加工企业,很快就融入进去。
在短短的三个月里,他积极争取鲍科长的支持,协助总经理把厂子里的营销通道打开了。
在这事上,他确实是花了一点功夫的。
所在公司业务量翻了三番,用实力讲话,在“德立库”站稳了脚跟。
“德立库”企业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公司经济效益蹭蹭往上蹿。
不久就他的情况,上报到镇政府。
引起了政府领导的重视,搞活经济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首要任务。
镇政府派人到“德立库”实地调查,总结归纳。
镇领导归纳出一条:“要想企业效益好,关键靠人才,人是第一生产力”。
该镇下属有两家企业:鸿达纸箱包装有限公司、堡能消防器材制作有限公司。
这两家企业都是由镇政府和农村集体公社联合投资组建,经济效益长年不佳。
需要镇政府每年继续投入,镇政府向银行贷款迟迟没有着落。
银行认为,这家企业已经资不抵债,故迟迟不放款。
有人建议,把“德立库”公司的副总经理韩子崴请来,想想办法。
镇政府领导见过后,不太喜欢韩子崴,韩子崴长的克瑟,猴子瓜脸的,面不善。不相信他的才能,说是碰巧的。
但是,人不可貌相,人家拿得出办法呀。镇政府里面有人这么说。
镇领导克服了自己的狭隘,试试看。
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谁拿的出“东西”,谁就是“爷”,自然会被另眼相看。
韩子崴没有立即露底,他提了两个条件。
一个是这两家原来的总经理,暂时离职,排除干扰;
二是,在几家公司跑,需要解决一下交通工具。
镇政府领导明确,这两家企业的总经理退出该企业,另行安排。
明确韩子崴同志担任总经理职务。
从镇政府调一辆小车,作为韩子崴的专车。
等两家企业经济效益好了,再买一辆小车。
韩子崴欣然接受。
第三点要求,他想了想,又噎了回去。
他想配备女秘书的事,没敢提,怕这些人往那想。
去了以后,反正自己是老大了,配个女秘书,还不是手到擒来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