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倒杨运动
【倒杨运动】
大唐大顺二年(891),昭宗的舅舅王瑰请求出任地方节度使,昭宗征求杨复恭的意见。
杨复恭引经据典,表示反对,“产禄顷汉,三思危唐”,指出后族绝对不可以封拜,如果陛下确实疼爱舅舅,就给他别的官职,而不能让他做地方藩镇,否则后患无穷。
“产禄顷汉”指的是西汉后族,吕后的两个侄子吕产、吕禄;“三思危唐”指的是唐朝女皇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他们都曾威胁过皇族的统治。
昭宗顺水推舟,把舅舅王瑰留在了朝廷。
这位王瑰是恭宪太后(懿宗皇后)的弟弟。得知是杨复恭从中作梗之后,王瑰特意跑到杨复恭那里,劈头盖脸对他一顿臭骂,然后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处处与杨复恭针锋相对。
杨复恭这才明白上了昭宗的当,皇上这是处心积虑地分割、剥夺自己的权力。于是也照方抓药,在王瑰污言秽语地一通批评教育之后,杨复恭表示自己认识到了先前的错误,主动帮王瑰同志争取到一个节度使的位置,黔南节度使。
王瑰撇唇咧嘴,大摇大摆地走马上任。当走到吉柏津(今四川省广元市昭化镇)时,杨复恭指使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凿沉了渡船,将王瑰全家及幕僚全部淹死。事后,杨守亮奏报说是意外事故。
暗杀昭宗亲娘舅,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倒杨运动”开始了。
昭宗下诏,让杨复恭出任凤翔监军。
这是昭宗的第一步。
凤翔在长安西邻,是长安的西大门,虽然是让杨复恭从中央到地方,但终归不太远,算不上“发配”,比较温和。等杨复恭到了凤翔之后,昭宗就可以将他一贬再贬,逐步削弱他的势力。
玩儿权术,杨复恭要比昭宗略胜一筹,这种小把戏瞒不过他。杨复恭反将一军,以年迈多病为由直接申请退休。
一般而言,皇上会拒绝大臣的退休申请,“爱卿国之栋梁,朕之左膀右臂,江山社稷离不开你,朕也离不开你……再辛苦两年吧。”
然后臣子会再三上疏,表示自己年迈体虚,眼花耳聋腿脚不灵便,实在是难以肩负起天子的厚望……
这时,皇上会说,国家实在是离不开你呀,这样吧,你不是腿脚不灵便嘛,赐你一副拐杖,你不是眼花耳聋嘛,允许你上朝的时候离朕近一点儿,你不是身体虚弱嘛,允许你间隔上朝,可以无限制请病假……总之,您老人家千万别退休。
最后,老臣子只能哭诉自己行将就木,没几天就要断气了,希望皇上开恩,让自己这把老骨头死在故乡,有个专属名词,叫“乞骸骨”。
这时,皇上才会依依不舍地答应臣属的退休请求,而当臣子办完离休手续后,皇帝还要亲自过府探望、慰问。
这才是辞职退休的一般程序。
杨复恭用辞职来试探昭宗,假如昭宗按照套路,虚情假意地表示挽留,那么杨复恭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继续留在朝廷,调任凤翔的诏令也就随之无疾而终。
昭宗回答:赶紧滚!
昭宗痛快地答应了他的退休申请,连最起码的君臣礼仪、客套虚伪都不讲了。
接到准予退休的诏书后,杨复恭明白,君臣二人的关系再也无法挽回了。杨复恭派心腹张绾截杀了送诏书的使节,向昭宗示威。
退休后的杨复恭仍旧住在长安,宅院靠近禁军“玉山营”驻地,掌管玉山营的是其养子杨守信,杨守信时常登门拜见。
于是,有人指控杨复恭与杨守信图谋不轨,意欲谋反。
昭宗亲自登上安喜楼,集结禁军,命令杨守立、李守节率军进攻杨复恭的宅院,理由是杨复恭暗杀送诏书的使节。
“倒杨运动”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由政治博弈转入军事较量。
张绾率领家丁院奴拼死抵抗,得到消息的杨守信也急忙率部救援。杨守立等无法攻克。
驻守皇城的禁军将士摩拳擦掌,就等一声令下,就冲出皇城,借着攻击杨复恭的旗号,剽掠长安城东市和西市。这种龌龊事也是当时的潜规则了,无论是中央禁军还是地方藩镇军阀,无一例外是御敌无术、扰民有方,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抢钱、抢粮、抢娘们儿!
宰相刘崇望及时赶到,告诉他们说皇上亲自在街东督战,尔等是皇家禁军,此时应该去安喜楼报到,格杀朝廷叛徒,建功立业,万万不可贪图眼前小利,招惹骂名!
一番谆谆教导之后,禁军将士痛改前非,山呼万岁,在宰相刘崇望的带领下前往增援。
杨守信的部队见到大批禁军增援,立刻一哄而散。杨复恭在杨守信的保护下,拖家带口,逃往兴元府,投奔另一个养子——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
在秦岭、大散关以南,西川、东川以北,武定节度使杨守忠、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龙剑节度使杨守贞、绵州刺史杨守厚……广袤的土地紧密团结在以杨复恭为核心的“杨派”势力周围,武装自保。
吊诡的一幕再次上演:昭宗紧急叫停,刚刚起步的“倒杨运动”忽然被昭宗踩了急刹车。
对于盘踞在山南西道的杨复恭,以及羁押在西川的田令孜,昭宗皇帝均未采取赶尽杀绝的做法,似乎是想让他们流亡在外,自生自灭。
当我们把前前后后的史料串联起来,从头捋一遍,会发现所谓的“倒杨运动”应该算是“倒田运动”的2.0版本,是昭宗铲除宦官毒瘤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盘蓄谋已久的,通过对宦官势力施加,把权力逐步收回到皇帝手中的大棋局。
昭宗做到了,权阉田令孜、杨复恭先后被赶出朝廷,更重要的是禁军的兵权也逐渐收回到了昭宗手中。
昭宗从来都不是要把宦官肉体消灭,而是要回收宦官手中的权力。在昭宗看来,虽然“杨派”势力仍然盘踞在山南地区,但“倒杨运动”已经以朝廷的大获全胜而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