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五代十国往事 > 第281章 亡国之臣

第281章 亡国之臣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亡国之臣】

    后梁龙德三年,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10月9日,夜。

    这一夜,后梁末帝朱友贞殉国,君王死社稷;这一夜,“庄宗入汴”,李存勖以征服者姿态入主汴州。

    后梁帝国灭亡。这是无比漫长的一夜,无数人彻夜难眠。

    敬翔独自坐在书房中,案上的蜡烛即将燃尽,微弱的灯火挣扎着,散发着最后一丝光亮,把敬翔的脸庞照得乌暗铁青,如同一尊雕像。

    “咣当”,房门被粗暴地推开,伴随着一阵秋夜冷风,一个人影兴冲冲地踏进来,面前的烛火扑簌簌地左右摇摆,险些熄灭。

    来者不辨面目,只听他用难以抑制地兴奋大声说道:“太好了!新皇帝颁布了诏书,赦免我们的罪行,走吧,一起去朝见吧?”

    听声而知,来人是李振。

    他口中的“罪行”其实就是“前朝为官”。按照惯例,改朝换代之后,前朝官员要跪在新皇帝面前请求宽恕,饶恕自己曾经“误入歧途”、“为虎作伥”。新皇帝要大度地表示既往不咎,一改赦免,官复原职,尔尔。

    敬翔面色沉重,目光从烛光转向李振,缓缓说道:“你我二人均为后梁宰相,虽说君王昏庸,宠信奸佞,但你我不能尽职劝谏,如今帝国灭亡,你我又无力拯救,新皇帝如果诘责你我失职之罪,我们又该如何作答?”

    李振哑口无言。气氛在沉默中愈发尴尬。

    李振热脸贴了冷屁股,无地自容,只好黯然离开。

    不一会儿,家人来报,说李振已经入宫朝见新天子去了!

    敬翔望着皇宫方向叹息道:“朱家跟新皇帝是两代世仇,如今帝国灭亡,旧主惨死,即便新皇帝不怪罪你我,你我还有何面目再进建国门(皇宫正门)?还有何面目在九泉之下见太祖?李振啊李振,你枉为大丈夫!”

    东方发白,尽扫黎明前的黑暗。新的一天到来了。

    当家人们打开房门时,发现书桌上那个倔强的蜡烛终于油尽灯枯,彻底熄灭,而敬翔也已经悬梁自尽,以身殉梁。

    当天(10月10日),后梁文武百官再一次集体进宫,下跪请求赦免。李存勖命人宣读赦免诏书,宣布后梁文武官员一律赦免,各回工作岗位。

    在昨天入城的时候,李存勖就下令搜捕朱友贞,有人献上朱友贞的人头。

    李存勖听说朱友贞殉国后,怅然失落,叹息道:“敌惠敌怨,不在后嗣。我与他十年对垒,可惜没能活着见他一面。”表现出了英雄相惜的样子。也许李存勖真的不是在作秀,毕竟胜利者、自信者都是宽容大度的。如他所说,两家的世仇是父一辈结下的,是李克用与朱温之间的陈年旧账,何况“上源驿事变”的幕后真凶是大唐朝廷,朱温只是一个背锅侠,这是双方心知肚明的,至于后来李克用拿“上源驿事变”碰瓷朝廷、敲诈勒索,则更是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

    说到底,李存勖与朱友贞私人之间并无你死我活的矛盾。也许,李存勖在进入汴州前,还憧憬着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大团圆画面;也许,李存勖还酝酿着逼迫朱友贞参演一出禅让大典……

    咱俩打了十几年的仗,我终于打进首都,有机会以征服者的姿态与你谈笑风生了,友贞啊,你怎么就走了呢?哎,可惜,可惜!

    李存勖命令王瓒把朱友贞尸身暂存在佛寺,而把朱友贞的人头做防腐处理,然后装进木匣,送到皇家太社收藏。

    李存勖完成了第二支箭矢的任务。先父临终遗命任务(23)。

    李存勖进入汴州前,“外戚帮”核心人物赵岩逃到了许州,投奔许州匡国军节度使温韬。只因为盗墓贼温韬对“外戚帮”——特别是赵岩,重金贿赂,所以才在后梁吃香喝辣,而赵岩认为他与温韬之间的革命情谊牢不可破,故而前往投奔。

    温韬果然出城相迎,无比热情地将赵岩接到城里,然后关门,砍头。温韬掠夺了赵岩的全部财产,然后以赵岩的人头作为投名状,纳给后唐中央政府。

    至于后梁帝国最后的精锐之师——沿河前线的段凝,在得知京师危急之后,立刻派杜晏球先行返回京师。至于其动机,有人说他本想与后唐一战,也有人说他是准备与后唐接洽,商谈投降事宜。我个人认为是后者,他根本就没打算跟后唐比划比划,后梁帝国最后的精锐之师成了他卖国求荣的谈判筹码。

    杜晏球行至半路途中,遇到李从珂率领的后唐军队,立刻缴械投降;次日,段凝率主力也缴械投降。五万精锐,不战而降。

    段凝不同于李振等人,毕竟他手中是有五万精锐部队的,所以李存勖非常谨慎小心,生怕刺激到他们。段凝率领高级将领们负荆请罪,以示自己真心归附,李存勖好言安抚并拿出巨额赏赐,精神物质两手抓,一定要安抚这五万精兵的情绪。

    李存勖给段凝赐名李绍钦,给杜晏球赐名李绍虔。殊加礼遇恩宠。

    得到赏赐和抚慰之后,段凝卸下了心里的包袱,无比轻松,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竟然丝毫没有羞愧之色。后梁的其他降臣恨不得上前咬烂他的脸。

    段凝不愧是“外戚帮”栽培出来的人才,把无耻卑鄙发挥到了极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了讨好后唐政府,段凝与杜晏球联合上疏,实名举报自己曾经竭力舔菊过的“外戚帮”核心成员,如赵岩、张汉伦、张汉杰、朱圭等,指控他们祸国殃民,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李存勖随即下诏,宣布几位罪不容赦的极坏分子——敬翔、李振、赵岩等“外戚帮”核心成员、耶律剌葛,举族诛杀;其余文武百官,不再追究。

    耶律剌葛,亦作“耶律撒剌阿拔”,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亲弟弟。前文讲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八部,做了9年可汗,不仅其余七部首领心中不服,就连嫡系的迭剌部耶律氏中,也有反对的声音,耶律阿保机的亲弟弟们就先后三次发动叛乱,史称“诸弟之乱”,在这其中,耶律剌葛就是三次叛乱的骨干成员。

    第三次叛乱失败后,耶律剌葛被耶律阿保机囚禁。贞明三年(917),耶律剌葛带着儿子伺机叛逃,投奔到河东李存勖帐下,寻求政治庇护,李存勖将他收做养子,给予刺史之职;贞明四年(918)12月,胡柳陂之役,耶律剌葛又携带妻子叛逃后梁。

    实际论辈分,耶律剌葛应该是李存勖的叔叔,因李克用与耶律阿保机结拜为兄弟,后来的石敬瑭也是以此为依据,认耶律德光(辽太宗,耶律阿保机次子)做干爹。李存勖把叔叔收做养子。

    李存勖以耶律剌葛反复无常、背叛兄长、叛国投敌、辜负皇恩等罪名满门抄斩。

    遭到贬官处理的是郑珏、刘岳、王权等人。理由是他们世代受大唐王朝恩德,却在后梁担任高级职务,数典忘祖!郑珏,不多介绍;刘岳,刘崇龟之侄;王权,王龟之孙(王龟,王式之兄)。

    后梁禁军将领陆思铎,精于骑射,常在箭簇上铭刻自己的姓名。在夹河对峙中,陆思铎曾对李存勖射击,射中马鞍,李存勖将箭矢拔下来,珍藏至今。现在,陆思铎跟着大家一起投降,跪拜请求宽恕,李存勖面带微笑,忽然从身后拿出这支箭矢,让陆思铎辨认,“这支箭,差点儿要了我的命。来来来,你看看,认识它吗?”

    陆思铎看了一眼,吓得魂飞天外,立刻伏地求饶。

    李存勖好言抚慰,表示非常欣赏他,并对他提出要特别赦免。之后,仍然任命陆思铎掌握禁军兵权。

    原后梁帝国的地方藩镇们,通过上疏或者亲自进京的方式向李存勖表示归降。其中,宋州宣武军节度使、“外戚帮”骨干、朱温的外甥袁象先,是第一个进京朝见的地方藩镇;陕州镇国军留后霍彦威(霍存养子)是第二个。名标青史,遗臭万年。

    李存勖举办宴会,大宴后梁降臣降将。酒酣,李存勖忽然用手指向周围一比划,冲李嗣源说道:“这些人,都是之前跟我为仇作对的劲敌,今天能坐在一起喝酒,全是你这个急先锋的功劳啊!”

    话音未落,戴思远、霍彦威等人齐刷刷离席,跪地磕头谢罪。这句话太吓人了,陛下您啥意思?

    李存勖尴尬苦笑,忙命他们平身入席,“你们别误会,我们哥俩儿闹着玩儿呢,与你们无关。”接着命人赐他们御衣、酒器等,安抚他们脆弱的小心脏。宴饮如故,尽欢而散。

    齐州刺史孟璆上疏请死。孟璆原为李存勖手下的一名骑兵将领,当年李存勖与刘鄩在莘县对峙时,孟璆率领所部七百骑兵叛晋投梁,被后梁委任为齐州刺史。如今李存勖灭梁,孟璆惶恐不安,于是主动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

    “陛下,我知错了,请您开恩,只杀我一人,别杀我全家好吗?”

    李存勖派人怒斥孟璆,“你小子在我最危急的时刻,率领七百骑兵叛变投敌,现在你还有何面目与我相见!”

    孟璆吓得魂不附体。

    使者停顿了一下,忽然变了个轻松的神情,“所以——就不用去京城见面了,继续当你的刺史吧。”

    李存勖表现出了大度,更表现出了幽默和顽皮,饶恕你可以,但要先吓唬吓唬你。不久之后,孟璆由齐州刺史改为贝州刺史,叛逃的黑历史一笔勾销。

    李存勖下诏:原后梁所有藩镇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及刺史等,一律维持原状,新中央政府(后唐)不再派人接替;原先从后唐叛逃后梁的官员,也一律既往不咎。

    随着赦免诏书的下达,原后梁帝国所任命的五十多个地方藩镇无一例外,全部上疏归顺,向后唐政府宣誓效忠。

    河中朱友谦欣然来朝,赐名李继麟,令皇子李继岌以兄事之,宠遇无比;

    最先来朝的袁象先,赐名李绍安;

    第二个来朝的霍彦威,赐名李绍真;

    盗墓贼温韬,赐名李绍冲;

    献计平梁功臣康延孝,赐名李绍琛。

    潭州马殷派儿子马希范带团,亲来进贡称臣,并呈献上都统印信、境内文武百官花名册,以示归顺;

    荆南高季昌,这孙子更为乖巧,主动上疏要求改名避讳,因“昌”犯了李存勖祖父李国昌的名讳,请求改名为“高季兴”,并请求朝廷批准自己进京朝见、述职。随后只带领三百贴身骑兵护卫,进京面圣。封南平王;

    杭州钱镠遣使祝贺;

    凤翔李茂贞遣使祝贺;

    淮南杨溥派使节祝贺;

    前蜀王衍派使节祝贺;

    南汉刘岩派使节祝贺……

    一个崭新的帝国冉冉升起了,从此进入到“五代”中的第二代,后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