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乾第章 赵第章 吕?什么阿猫阿狗!
就在这时,秦国御史大夫楼缓站了出来,说道:
“微臣认为,此次庆庙的赐胙礼,若单单就增加一个乾国,未免太过突兀,很可能会引起魏帝的猜疑。”
他稍作停顿,环顾四周,继续说道:
“为了稳妥起见,我们不妨浑水摸鱼,将赵国和吕国也列入名单之中。”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为之动容,目光齐聚在楼缓身上。
御史大夫楼缓,不愧是丞相范且的第一心腹。
两个人真是如出一辙的老阴逼。
原先的赵国国力衰微。
但近年来,赵帝锐意改革,推行胡服骑射,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
经过一系列改革,赵国已经建立起一支以骑兵为主体的强大军队。
赵国还对长期侵扰其领土的中山国发起了反击,连续夺取了十余座城池。
如今的赵国已经一改往日的颓势,在中原北部地区崛起成为一方霸主。
而吕国位于东海之滨、齐国之北,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近年来齐国饱受宋国的欺凌,国内百业凋零,这就为吕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吕国凭借盐铁之利,使得国内的货物广销中原各国,商贸繁荣为他们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吕国挣钱的同时,也没有让军队闲着,还成功吞并了更北边的莱国,扩张了两郡的领土。
所以,将赵国和吕国加到此次赐胙礼名单中,或多或少都说的过去。
毕竟人家也算得上是地区一霸。
后面他们派人鼓吹的时候,也有实际的功绩拿出来说。
更关键的在于。
吕国距离宋国,只隔了一个齐国。
赵国西北毗邻唐国,与秦国之间也仅有一个小小的申国。
而乾国,则与秦国和魏国都接壤。
原先的四大强国周边,如今都有新兴强国崭露头角。
他们原先四大强国,想要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就必须对身边的刺头一顿连砍带削才行。
这样一来,魏国就更难发现他们秦国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了。
……
庆朝的都城上洛城,这也是庆朝唯一的城池。
庆天子听闻秦使的来意后,脸上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毫不犹豫地应允了秦国的提议。
这其中的缘由,一是秦国使者呈上了一份极为丰厚的礼物。
二是庆天子本就有意在赐胙礼上,多增加几个名额了。
每五年的赐胙礼,各国在收到庆庙祭肉之后,都会以厚礼回赠,以示尊重。
所以,这肉送的国家越多,能收到的还礼也就越多。
可是偏偏,秦国之前一直不同意。
毕竟,这赐胙礼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份祭肉,更是对各国强国地位的认可。
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有的。
五十年前,北方的唐国如新星般崛起。
当时的庆天子曾有意将唐国也纳入赐胙礼的名单之中,却遭到了秦国的坚决反对。
秦国甚至为此大动干戈,调动大军围困上洛城,属实把庆天子吓得够呛。
所幸,后来唐国出兵解围,与秦国在上洛城外展开了一场激战。
那场战役双方势均力敌,最终谁也未能占据上风。
经过这一战,秦国才默认了庆天子将唐国纳入赐胙礼的事情。
自此,坊间流传的四大强国之说才得以尘埃落定。
如今,秦国主动提出增加赐胙礼的名单,对于庆天子而言,无疑是件大好事。
五月,庆天子在庆庙举行祭天仪式。
祭天礼毕后,庆天子将祭肉一分为七,分别赐予了秦国、唐国、魏国、宋国、乾国、赵国和吕国。
消息一出,天下震动。
而作为幕后推手的秦国君臣,自然是早有预谋。
等消息一在中原传开,立马就派出大量间谍潜入魏国,一边在民间鼓吹“乾国威胁论”,一边不惜重金贿赂魏国的重臣。
一时间,魏国境内流言四起。
“庆天子是什么意思,这次竟然将祭肉一分为七,真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分到祭肉了!”一部分魏人自然是愤愤不平。
“咱们四强稳坐霸主地位已数十年,怎会突然间就变成了七雄并立的局面?”
另一人接口道,语气中满是不解与不甘。
“老弟,你还别说,咱们大魏南邻的乾国,那实力真不是盖的。想当初,咱们大魏,还有秦国,可都在他们手上吃过不小的亏啊!”
一人感叹道,对乾国的崛起似乎颇感无奈。
“对了,你听说了吗?咱们西边的郑国,几十年来一直唯我们魏国马首是瞻,现在居然也想改换门庭,投靠乾国了。”
又有人爆料道,语气中带着几分轻蔑与不屑。
茶馆一角,一位老者听到这里,猛然一拍桌案,震得桌上的茶杯都跳了起来。
“他们敢!你这小子,休要胡说八道!”
老者怒目而视,显然是被这番话激怒了。
刚才说话的年轻人讪讪一笑:
“老人家,您先别动怒。这话可不是我编出来的,现在整个京城都在传这事儿,而且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您瞧瞧,这两年来咱们这儿的郑国商队是不是明显减少了?他们都改道去乾国了。”
此言一出,还真引起了不少人附和。
一个跑堂的小厮也插嘴道:
“这位爷说得在理。这两年确实没怎么见到郑国的商队了,我记得今年二月遇到过一支,当时还问了他们。”
“您猜人家怎么说?”
“人家说在乾国赚的多,还有官府作保,所以都往乾国跑了。要不是他在魏国还有未了的生意,他也都不来了。”
听到这里,有人问道:
“这么说来,郑国的官府都已经倾向于乾国了?”
小厮突然摆出一副神秘兮兮的样子:
“何止啊,听说郑国的那个郡主,被誉为中原第一美人,在乾国极受乾帝的宠爱。所以呀,人家两国早就暗地里结盟了!”
小厮话音一落,就有人附和道:
“对对对,叫什么银盏郡主来着,是嫁去了乾国,这事我也知道!”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这些话或许只是茶余饭后的闲聊,但听在有心人的耳里,却别有一番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