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0章 急速强大的黑川家(一)
一个呢,这世界的武家可以说是三天一小战,七天一大战的模式,而且随着这频繁到让人无语的战争,还有更让人无语的是城头变换大王旗的速度,上午挂的是某个武家的旗帜,下午又挂上某家的旗帜,晚上再来一次变换,甚至凌晨的时候又来一次变换,这种一天四变的事情又不是没有发生过。
这臣子没了算屁啊,招呼一声,直接就可以从自家领民那边补充回来。当然,臣子能力优秀与否就不要去说啦。
至于张仲军那种直接把投效武家当做自己的臣子,把投降武家的臣子也当做自己臣子,随意指派命令的行为,其实是不符合这个世界的意识形态的。
再说了,那些武家都担心会不会被软禁起来过一辈子呢,这种事在这个世界可是常态来的,结果黑川家居然直接把他们当臣子用,保证了他们的地位和自由,这样的情况下,那些武家想要反对都没有可能的。反正自家的知行没少多少,自家的身份也没跌多少,只是手下的臣子全没了而已。
但没法,谁让张仲军牛逼呢,手握大军,钱粮多多,行事大方,而且自身实力强悍,都搞得下面的人想要抗议都没胆子抗议的地步。
县城都这么轻易的投降,下面的村镇就更不需要说了,全都是闻风而降,没几个例外的。
也许会觉得很是怪异,就没有大票大票的人选择反抗吗?就这么轻松的向入侵者投降了?
而那些臣子呢?忠诚心超强的,张仲军直接让他原来的主公给他下达转仕的命令,直接成为黑川家的直属臣子,好了,你不服从就是不忠心,你服从那么就得听黑川家的指派和命令。
所以不但是武家,包括他们的家臣、下面的领民们,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打不过就投降的选择。
结果呢?这些连军气是啥玩意都不知道的武家,直接就在万骑军气的攻击中灰飞烟灭了。所谓的抵抗只是个笑话而已。
在这种心态下,会死命抵抗的武家,在河源郡和梅山郡里面,真是寥寥无几。甚至这寥寥的几个武家,也只是抵抗了一阵,然后家主就换人了,城门洞开的投降了事。
结果呢,遇到张仲军这个跟作弊一样的存在,直接就以控制一万骑兵的军气为一轮攻击方式,轮换了三四十轮都不带气喘的,就把梅山郡城的所有城防关卡给全部轰碎了。
他喵的,自家原来的主公就只有一个一尺大的蛋糕,然后跟了黑川家却有一个数米大的大蛋糕,跟着谁吃得多吃得饱啊?都不需要去选,黑川家一开口,这些家臣全都屁颠颠的跑过来听令行事了。边上有自家原主公在,一点都不需要背负背叛的罪名,而且还能跟着一个大武家干事,这实在是太爽了。
反倒是那些死硬着要与城共亡的家伙,还有那些干脆丢下一切逃走的家伙的举动,让大部分的人都觉得突兀,都觉得这两种选择都不符合常理的。
他喵的,这年头打不过就投降不是超级正常的事情吗?在这个时候的世俗中,武家左右摇摆到处乱投当臣属,实在是一件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反倒是家臣是不可以乱投的,那样会被人说成是叛逆,一辈子抬不起头来,甚至还会连累了子孙后代。
按理张仲军打服了那些武家,就该让这些武家继续半独立下去,武家的事情不去参合,了不得就派个子侄后辈去当家主什么的手段来控制这样的武家。这个才是这个世界的主流形态。
就是说,想当墙头草,还有想要尝尝有奶便是娘还不会给人骂,不会给人谴责鄙视,那么必须是武家这个身份才可以的。
而家臣,顾名思义就是为家族繁荣壮大而努力的臣子,他又有什么资格也来个转风头的选择呢?不应该死心塌地的为主家效忠一辈子,而且还得让子孙后代也继续效忠主家吗?
身为一个大家族,掌控一片土地的武家,当然是以保证自己家族延续和领地传承为主要,所以看到打不过就投降,那是属于忍辱负重和英明神武。
在这些武家心思各异之下,而且在这大势之下,不是逃走就死死,要么就是投降的这三个条件的选择下,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投降。
这次攻打两个郡的战争,真要说大战,还是张仲军带着六七十万骑兵围攻的梅山郡城。
至于为毛会有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这个也不难理解,不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替换版嘛。
但这种上下一心的武家,都是一个个寨子,连村级武家都没有。或许就是因为地方小,困顿和愚昧,这样的武家家督才会拉拢所有人一起抵抗到底。甚至可以说,就是因为这种没见识,武家家督才会想着抵抗。
说到底就是身份不同,所以要求也不同罢了。
当然,人多了,总是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发生,也不是没有可以牢牢掌控家臣,还能让上下人等赞同他与城共亡决心的家督存在。
梅山郡城的武家,身为一个郡主的底气,是不可能直接投降的,他们虽然认为自己是打不过黑川家的,但不好好抵抗一番怎么行?必须得先显示一下自己的实力,然后才能讨价还价,来为将来臣属黑川家后的待遇更好而努力啦。
最忠诚的都如此轻易搞定,其他的臣子就更不需要说了,成为黑川家的直属家臣,可他喵的比跟着自家主公强太多了!想想也能轻易明白,跟着自家主公,了不得就从一个村子中分食,而跟着黑川家,看黑川家现在的姿态,很可能是在一个郡甚至一个领内分食。
可以说,张仲军发动攻打河源郡和梅山郡的大战役,用势如破竹都不足以形容,就跟武装游行一样,骑兵的旗帜才刚出现,目标的县城就已经洞开城门,家督重臣们恭敬在城门口迎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