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修仙界文明现状
虽然楚歌目前已经是练气中期境界,但是修进度并不是跟随时间岁月均匀线性发展的。
越到更高境界,瓶颈期可能长达几年、几十年。
到了元婴期后,修士的寿命大幅度提升,有些人却会在面临突破时卡在瓶颈期上百年。
当然也有些天资卓绝的天才,短短数年便能从突破筑基再到结成金丹、元婴。
每一名修仙者的晋级速度都是不定式,受灵根、天赋、资质以及机缘等等影响,从来无法准确预测他们在什么年龄阶段能够突破到何种境界。
这几日的楚歌,看着村落内大大小小的村民们个个龙精虎猛,连干活都比往常更加卖力了,不由得感受到几分成就感。
不过举目环视,这整座村庄内大部分人家还是居住着年久失修的茅草屋,只有村长和少数几家猎户盖起了一两间石墙瓦房,楚歌还是觉得这些凡人生活实在维艰。
索性闲来无事,楚歌暂时停止了修行,趁着白天在村子里闲逛起来。
这些凡人村民们大多以种地为生,不过山林贫瘠的土地却总是不能获得多好的收成。
楚歌看着在外围半山腰处的梯田,今年开春播种下的禾苗已经成长到了半尺高,不过株株都叶瘦苗黄。
楚歌发现,这个世界的农业种植,发展似乎严重滞后。
不过,同样的场景,楚歌自刚穿越到这个世界后,跟随司徒宇在这村落中修炼时便年复一年的看过了。
不过,这些年楚歌总是在专心修炼。
对于身边的一些寻常景象总是不在意的。
今日突然意识到这一点,往年的一些被埋藏的记忆开始一点点浮现出来。
那年自己刚刚踏入练气期,体内的法力已经能够调动并操控守护整座村庄的阵法时,老头司徒宇便驱赶着自己接替他的守夜职责。
有时候,楚歌在日落时出门前往村口,总能碰上耕作回来的村民们。
耳边不经意间便听见他们又在哀叹今年的收成又不够好,家中存粮不够之类的话语。
又是在某个冬日傍晚,出门守夜的楚歌看见村落中大大小小的孩童,手臂挽着竹篮,筐中装满各种不知名的野菜。
不过,在楚歌的记忆里,自己身处的这座村落从未闹过饥荒。
或许,虽然农业种植不行,但是这些凡人村民背靠群山,倒是也不会觉得食物匮乏。
就比如村子里的猎户,他们年度一年的捕猎收获,山中的大小野兽猎物依旧源源不绝的繁衍着。
楚歌从来都只记得那几名猎户抱怨山中哪头野兽不好抓,却从未听过他们说哪座山没有猎物了。
毕竟除了修行者,这些凡人村民生产力都还停留在农耕时代,人口散居稀少。
因此,这广袤的群山地界远远拥有富裕的资源养活他们。
想到这里,楚歌突然意识到:“这个修仙界或许还会长此以往发展下去!”
根据旧有的典籍记载,上万年前,这个世界的凡人便是如此境况。
如果是楚歌穿越前的蓝星世界,五千年便已经让人类自农耕时代发展到工业时代,再依托电气能源打造出计算机互联网迈入信息时代了。
而这个世界,由修仙者与术法代表最高生产力,凡人们只能一代又一代耕种捕猎维生。
至于在群山之外区域的凡人地界,最高的权力中心也不过是封建帝王。
楚歌倒是没想着改变这个世界,因为他已经是修仙者了,按部就班修炼成功便能长生久视又何必去帮助凡人们发展技术与生产力呢。
不过楚歌又想道:“千百年后自己若是成仙长生,而自己所处的这座村庄依旧如同今日一样,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楚歌已经踏上了修仙道路,目前练气中期临近突破到练气后期。
后续努力一下便已经有望开始筑基了,不该被杂念干扰了注意力。
但是,楚歌还是决定做些什么。
又过了几日,村口支起了一座草堂。
当然,眼前这座也算不上草堂,只不过是几根木头立柱支撑起一块茅草屋顶,仅仅能够遮阳避雨。
“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一块石板前围坐着几名村子里的半大小孩,个个异口同声的朗读背诵着。
草堂外踱步的青年正是楚歌,他正仔细听着孩子们的背诵有无差错。
当然,现在教的正是简单的九九乘法表,这些半大孩子掌握起来很快。
楚歌每日按部就班的修炼和夜晚值守,实在无聊便开始对村落内的孩子们进行教导。
每天抽空让他们学习一些这个世界通用的文字,再教一点简单的算术。
虽然引入了穿越前那个世界的乘法表,但是楚歌其余教学的内容还是这个世界已经出现的知识与学问。
毕竟就目前而言,即使楚歌将牛顿三定律教给他们,对方能不能理解不说,即使理解了也派不上多大的用场。
楚歌打算一步步开启村中儿童的智慧,即使他们此生注定是凡人,无法踏上修炼的仙途。
但是至少,他们能够改善自身与周围凡人群体的生活条件。
群山区域的村落聚集地中很少存在学堂,因为这片区域的人口都是属于修仙宗门的管辖。
每座村庄新诞生的婴儿是否具备灵根资质很快就能被当地驻村修士检测出来并上报宗门,未来便会有预定的师父们前来收徒授业。
那些具备修行资质的孩童年满六岁后便会被带回宗门,远离父母身边。
不过,有些偏远地区的处于小宗门管辖范围的村落,有时候也会遗落检测到几名修仙苗子。
这种情况导致有些山村少年,直到年满十几岁后才会被路过的修士发现,带领他们踏上仙途,开启逆袭人生而不至于泯然沦为凡人庸碌一世。
至于群山之外的中原地界,倒是在世俗王朝的统治下文明繁荣。
不过也是封建时代的民智蒙昧时期,只有世家大族与富人有机会学习与博览群书。
幼童至开蒙之后学习的大多是先贤典籍经义,大多数是“治民”的学说。
楚歌对这些所谓“学问”并不感兴趣,因此他决定只传授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