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追随李靖征战
&34;当代的大唐军队战斗力竟如此强悍吗?&34;
&34;如果他们一开始就决定突围,或许真有机会全身而退呢?&34;
&34;恐怕不行,全身而退太难了。刚才那场战斗,败因在于李太白将军太过犹豫,不愿牺牲任何一人,结果导致全军覆没。&34;
&34;看来,将军之位并非人人能胜任啊。&34;
&34;在看李世民篇章时,苏晨带他领略世界,看到大不列颠的争斗,逗笑了大唐的领袖。现在看看他们边境的战争,与同期全球的冲突相比,根本不值一提。&34;
&34;等等!苏晨刚才说,同样这些人,在另一位将军指挥下,三个月内斩敌十万,然后凯旋回国?这可能吗?&34;
&34;三千对抗十万?&34;
&34;这相当于现代军队对阵古代军队啊!&34;
&34;这是华夏167军阵的威力,他们有严谨的军事训练,加上装备优势,几乎无敌于同一时代。&34;
托尼也惊讶不已。
&34;你们古代的战争都是这样打的吗?&34;
&34;打得如此激烈?&34;
&34;几年前,斯巴达三百勇士在电影中显得英勇无比,但跟刚才那幕相比,还是显得太年轻了!&34;
见托尼一脸震惊,邓秀轻蔑地一笑。
&34;这算什么?&34;
&34;这只是边境的一场小规模战役。&34;
托尼喉咙一紧:&34;什么!&34;
&34;没错。&34;
&34;小规模战役。&34;
邓秀接着说:&34;历史上,这场战役是大唐战神李靖击败突厥后,带领三千兵马前往玉门关附近。&34;
&34;不到三个月就班师回朝了。&34;
&34;那叫战争吗?那叫游山玩水。&34;
&34;当时的突厥才是强敌,匈奴之类的,根本不值一提。&34;
邓秀眼中充满向往。
&34;你们等着瞧吧,哪天去春秋战国时期,让你们见识两千年前华夏古代的战争。&34;
托尼立刻振奋起来。
不论是华夏人还是外国人,每个男孩心中都有成为将领的梦想。
都幻想过若战争爆发,自己也能上阵杀敌。
谁不想策马奔腾,快意恩仇?
这无关国籍,是男性骨子里的冲动。
&34;还有比这更壮烈的战争吗?&34;
&34;春秋战国时期是何时?&34;
邓秀回答:&34;第一季秦始皇看了没?&34;
托尼连连点头。
&34;比那个时期早十几年或二十年,往上全是战国时期,战国之上是春秋时期。&34;
&34;春秋战国总共约五百年,几乎年年征战。那时,各种学说、思想、文化交融,七个大国你来我往,最后由秦始皇统一。&34;
&34;所以他被称为始皇帝。&34;
邓秀随口一说,托尼满眼敬仰和向往。
&34;七国争霸,争霸了五百年?&34;
他惊讶地捂住嘴:&34;我们国家的历史有多少年?三百多年?&34;
&34;严格来说……&34;
邓秀虽不精通历史,但也大致了解。
&34;春秋初期有上百个国家,后来到战国时期才有战国七雄……&34;
&34;那时,各国混战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34;
&34;那才叫真正的战争。&34;
&34;刚才我们看到的三千大唐铁骑,在华夏五千年的文化里,只是不起眼的小规模围剿战而已。&34;
邓秀此时故意说得平淡无奇。
他越是表现得习以为常,周围外国人的羡慕眼神就越强烈。
他们羡慕的不是战争,也不是死亡,而是璀璨的文化和千年的积淀。
果然,邓秀说完后。
托尼的表情异常精彩。
弹幕上,一群见识不广的外国人也在尖叫。
&34;这就是文明古国带来的震撼吗?&34;
&34;苏晨随便选个时期进入,就是一段贵妃与帝王的千古绝恋。&34;
&34;再随便选个场景,就是史诗般的战争场面。&34;
&34;还有什么呢?&34;
&34;华夏文化究竟还有多少惊喜?&34;
&34;三千人的战争就如此激动人心,想象一下,如果《典藏华夏》几天后进入邓秀所说的春秋战国时期。&34;
&34;那将是何等壮观的景象?&34;
&34;等等,如果我没记错,春秋时期比耶稣诞生早了近九百年。&34;
&34;嘶!&34;
&34;天哪!&34;
&34;这简直难以置信,我亲爱的朋友们。&34;
……
此刻,画面中。
李白的心情依旧无法平复,他抬起颤抖的双手。
手掌依旧白皙,没有一丝血迹。
但手腕的筋脉因用力过度而紊乱的感觉仍在,手臂因挥剑数百次产生的麻木也未消。
心中因目睹上千大唐勇士战死沙场而产生的痛楚仍在。
&34;张封……&34;
李白缓缓念出那位替他挡刀的副将的名字。
苏晨接话:&34;张封,洛阳人,追随李靖征战。&34;
&34;官至归德将军,三品武将。&34;
&34;退役后享年六十一岁,葬于龚州。&34;
李白瞪大眼睛看着苏晨。
&34;你的意思是,我刚才经历的一切都是……&34;
苏晨缓缓点头:&34;都是真实的,唯一的区别就是,李靖换成了你。&34;
&34;你所经历的事,大唐战神李靖都经历过,但他每次都选择了正确的道路。&34;
&34;而你,每次面临选择时都走错了路。&34;
&34;如果你为将。&34;
&34;结局必然如此。&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