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美好的赞美
“虽然唐朝已成过往,但今日与那时并无太大差异。”
苏晨微微颔首。
他知道,李白在酒过三巡后,才会忍不住抛出那些深藏心底的问题。
这只是开始。
李白是个诗人。
他不是帝王,也成不了帝王,他的性格,若涉足官场,恐怕早就被权谋之辈排挤殆尽。
因此,在这位“兄长”眼中。
他的问题必然带有诗人的独特视角,既有帝王们无法企及的浪漫,也有其局限性。
此刻的苏晨,也十分好奇,李白会提出怎样的问题?
李白坐在苏晨对面。
他举杯,于月光下沉思。
“贤弟。”
“明月为何圆满,又为何残缺?”
李白一手托腮,一手握杯,深邃的目光透过酒杯,凝视着身旁的月亮。
“为何我见这明月,时大时小。”
“我从蜀地而来,见的是它;在金陵久居,见的仍是它。”
“要说它大,它无处不在。”
“可要说它小呢。”
·······
李白呵呵一笑。
他眯起一只眼,笑道:“你看,一只酒杯,便能遮住明月。”
苏晨起身,也望向月亮。
“兄长,你心中的明月,究竟是何模样?”
李白倚头低语:“月上有月宫,宫中有佳人,我邀明月共饮,便是邀佳人同醉。”
苏晨转身。
“兄长可愿亲临月宫一探究竟?”
扑通!
李白闻言,激动不已,竟从椅子上摔落。
“如何?”
“贤弟,此事可行?”
李白躺在地上,惊讶地看着苏晨。
“非我之力。”
苏晨笑道:“而是我华夏后代有人做到了。”
李白一跃而起。
“我真能一游月宫?”
“可以。”
苏晨笑道。
李白大笑,状若痴狂。
“不急,不急,既然如此,我还有一个问题。”
他在楼阁中摇摆着身躯来回走动。
“我想问,后世之人,是否还有人作诗?”
李白停下脚步,仰头。
苏晨笑着问:“兄长所指的诗,是古诗,还是现代诗?”
“都有。”
李白连忙回答。
“都有。”
苏晨笑道:“现代诗韵味稍逊,但简洁易懂。”
“古诗则略显深奥,但细细品味,余韵悠长。”
“不过,后世盛行的是歌词。”
李白皱眉。
“歌词?”
苏晨点头:“不错,唐诗宋词,后世传唱,多配以曲调,以歌曲传承。”
李白兴趣盎然。
他从未听说过这样的事物。
歌词他能理解,但后世的歌曲,他也想听一听。
苏晨道:“兄长若想听,还真有一首写给你的歌,在后世广为流传。”
0
“写给我的歌?”
李白喉结滚动,大笑起来。
他端起一杯酒,坐在栏杆上,此刻夜风习习,吹动他的长衫,显得飘逸非凡。
“快快道来。”
苏晨微微回忆。
网络上还真有一首写给李白的歌。
虽然歌词有些混杂,不太符合平仄韵律,但流传甚广,也算半个佳作。
李白的眼中在黑夜中闪烁微光。
他期待听到后世对自己的描绘。
“歌名,谪仙。”
苏晨踏上高楼,星辰近在咫尺,仿佛伸手可摘。
脚下是无尽的江流,旁边是落入凡间的星河。
夜空中,不时有大鹏展翅飞过,卷起阵阵罡风。
“仙歌音,玉笛吟。”
“酒盏玉露清。”
苏晨开口,李白也在口中缓缓复述。
他倚靠宫阙柱子,脚踏栏杆,衣袖飘动,目光落在远方的星河,嘴角含笑。
似乎在笑后世之人诗艺尚嫩。
颇有种……
有种祖父听孙子们作诗的感觉,即便满篇荒诞,也是美好的赞美。
“剑舞轻,潇洒过白袍影。”
“新殿又细雕流金,声声箜篌鸣。”
“一笔浓墨留诗狂情。”
随着苏晨缓缓诵读。
远处山谷中,似乎传来曲乐之声。
“玉袍长剑看风流,山川不念旧。”
“赋诗为狂也无有愁。”
“称谪仙瑶宫难留,去凡间红楼斗酒。”
“多情眸。”
“落寞诗卷又几斗。”
李白起初笑着倾听,边听边在心中构思,如果这首诗由他来写,会是如何。
然而听着听着。
眼角却湿润了。
这是十三百年后的后世子孙,写给他的诗。
有何可改呢。
那些贬低之人,可曾为他写下半句?
李白心中一阵酸楚。
泪水不自觉地打湿了衣襟。
唯有那首《谪仙》仍在唱着。
“斟世间最烈的酒。”
“卧长安巍巍高楼。”
“看尽天下何人可似他无忧……”
电视机前,无数观众也与此刻的李白心境相同。
“仔细想想,如果没有李白,似乎对我们后世影响不大。”
“不过是少了一位顶尖诗人。”
“少了九百八十一首诗词。”
“如果没有李白,几乎所有唐代诗人的地位都会提升一级。”
“李商隐不必再被称为小李,王昌龄会是唐代绝句的魁首。”
“杜甫会成为最伟大的诗人,无人能及。”
“如果没有李白,我们应该少背许多唐诗,少了许多成语。”
“我们说起童年,没了青梅竹马。”
“说爱情,没了刻骨铭心。”
“说享受,没了天伦之乐。”
“说豪气,没了挥金如土,人生如梦,扬眉吐气,仙风道骨。”
“我们的成语中不会有浮游撼树,妙笔生花,惊天动地。”
“若没有电视上流泪的谪仙,只是少了那位震耀千古的李太白罢了。”
“没什么大不了的。”
“看了《典藏华夏》,我才明白何为李白。”
“是美酒,是潇洒,是轻狂,是大醉。”
“是遇见,是侠义,是逍遥,是豪情壮志。”
“是不羁,是放荡,是意气风发,是半个繁华盛唐!”
“实则是我们心中那个永远风华绝代,持剑的少年。”
……
一时之间,全国网络上一片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