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数李愬奇功
张良继续奏道“李愬擒拿了金钱国国王莫有树、国相金才俊、倭人八板金兵卫,从耳城东门而出。遇到拖雷。拖雷实施了断后行动,李愬经过一天一夜地突击穿越了金钱国金坑府,遇到了旧罗国黄海府的铁木真。在铁木真部的支援下,带金钱国国王莫有树、国相金小手闯过旧罗国的黄海府。又得忽必烈率五千精骑的支援,闯过旧罗国江原府,进入旧罗国安南府会合了哲别。哲别派两万精骑护送李愬等回平壤城。李靖全军出动,一部三千精骑护送李愬等见钟烈,大部会合哲别的两万精骑南下支援旧罗国安南府的哲别。钟烈见到了金钱国国王莫有树、国相金才俊、倭人八板金兵卫,验明正身,正向北平城运送。其他战况不详。”
李杰道“善。大善。李愬此次奇功一件,只是一系列闯字,只怕拖雷、铁木真、忽必烈、哲别等人凶多吉少啊。”
张良道“禀国主,我军前袭全是精骑,战力卓绝,希望能吉人吉相,逢凶化吉啊。”
李杰叹了口气,道“孤要见李愬。”
正月十五,李杰在国主府大殿召见李愬。
李愬行了一礼,奏道“禀国主,下官李愬拜见国主。祝国主金安。”
李杰道“孤康安。此战,你兵行险着,擒拿了金钱国国王莫有树,立下奇功一件。孤要封赏你。”
李愬奏道“禀国主,此战成果都是国主保佑,士兵效力,才得以擒拿了金钱国国王莫有树、国相金才俊、倭人八板金兵卫,下官不敢居功。”
李杰道“功劳是你的,怎么也跑不掉,就不要自谦了。”
李愬奏道“禀国主,下官此次虽然擒拿了金钱国国王莫有树,但是那倭人八板金兵卫才是最大的宝贝。”
李杰奇道“这是何意?”
李愬回道“回国主的话,莫有树被擒拿,金钱国自有王子可以上位。国相金才俊,虽然可以掌握很多机密,但与国战用处不大。下官率精骑闯入王城大殿,那倭人八板金兵卫正在给金钱国国王莫有树、国相金才俊演示一种巨型武器。下官见状,才将倭人八板金兵卫一并擒拿了。北归一路逃亡,莫有树非常配合,唯恐下官将他杀害。而国相金才俊更是怕死,告诉下官八板金兵卫掌握了一种叫做鸟铳的武器,又研发出了铁炮。这铁炮威力巨大,据说十炮可以击倒土质城墙,如遇精骑,人马皆碎,不是人力所能抵御的。”
李杰道“如此重器,倭人国为何不自己制造,还要派人来金钱国传授呢?”
李愬回道“禀国主,下官问那倭人八板金兵卫,他说倭人国国内缺少铁矿,用尽国库储备才造得铁炮二十门,但按照八板金兵卫的推算,这铁炮至少六十门,形成梯次发射,才可以形成战斗力,而倭人制造的鸟铳也是如此,倭人国共制造了鸟铳三万支。铁炮和鸟铳被十个大名将军平分,每位大名将军分得铁炮二门、鸟铳三千支,攻城的战斗力并不强,但是野战威力惊人。只是倭人国少马,而且马匹更为矮小,和我国的大狗差不了多少,导致倭人国多骑乘一种野猪做战。那鸟铳被一个大名将军请遥远的欧罗大洲的大牙国传教士教育,采用三段式击发,杀伤力非常巨大。八板金兵卫所属的大名将军种子岛家,让他到金钱国铸造铁炮,列装部队,要形成优势,统一倭人国。”
李杰道“八板金兵卫何在?他可愿意将技术传授我国?”
李愬回道“禀国主,八板金兵卫就在钟烈将军中军大帐看管。下官告诉钟烈将军,言明八板金兵卫对于我国的作用远远大于莫有树等人,一定要细心看管。钟烈将军也没有问任何原因,就将八板金兵卫带入他的中军大帐同吃同住,一刻也不得离身。下官到北平城觐见国主前,曾经问过八板金兵卫,是否愿意归顺我国,并讲明我国的政策。八板金兵卫不敢说不愿意,但是他不想经过劳动改造。所以下官也拿不定主意。”
李杰道“善。贾诩,你让赵云安排中军一万精骑,护送李畋,让他带领技术人员火速前住辽州府城国主府别宫,暂时充当新式武器解析处。并急速骑通知钟烈,让他派出两万精骑,护送八板金兵卫前住辽州府城国主府别宫。告诉李畋,让他宣读政策,八板金兵卫帮助我国造出第一支鸟铳,就算过了三关,再造出第一门铁炮,就算过了九关,成为被解放人员。是去是留,悉听尊便。留则任命为国主府新式武器解析处副处长,去则赐铜钱一万枚,送到旧罗国边境。李愬,你去找赵云安排住处。这些日子就先在北平城住下。”
贾诩、李愬领令而去。
二月初二,李杰在国主府军机处召开军机处会议。
诸葛亮奏道“禀国主,李愬雪地擒拿莫有树,功劳极大。本相以为,可以封李愬为集团军军长,建立冬季特种作战集团军。”
张良奏道“禀国主,臣附议。”
李顺、李三等人都赞同诸葛亮的提议。
李杰道“善。众军机大臣都这样想,孤就任命李愬组建冬季特种作战集团军,李愬为军长,爵位少将,军机处行走,领亲兵一百人,其中精骑二十人,步兵八十人。国内食邑三十户。”
张良奏道“禀国主,金钱国国王莫有树、国相金小手现在北平城,臣提议将此二人交换我国使臣郑和和被俘获的将士、使者。”
诸葛亮道“禀国主,本相附议。”
李顺、李三等人都赞同张良的提议。
李杰道“善。先生的提议甚好。此二人只是俘虏,一队亲兵就可以将其斩杀。能换回我国使臣郑和和被俘获的将士、使者,才是正道。孤令伍子胥率第十八集团军,押送金钱国国王莫有树、国相金小手到平壤府城。国相和先生要帮助伍子胥讲明条件,不要再误了他。”
诸葛亮、张良领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