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娘家人给的惊喜
话说小姑姑阿群过完节后回到城里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上。她之所以有今天和她认真的工作态度离不开关系。只要她进入工作状态,外界的人和事都很难影响到她。所以她的工作效率和准确率都比别人的高。老板娘最赏识的也是这一点,她和阿群共事多年,知道自己有时候都比不上阿群,自愧不如。所以她才敢放心地把工厂交代给她打理,自己一家人回香港过无忧无虑的小日子。
杨氏在节后某天的饭桌上听女儿们说起小姑姑跟她们讲的她小时候过中秋节奶奶包的绿豆馅粽子和灰水粽子很好吃。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杨氏把这事放在了心上。
第二天早上,她喂好两个双胞胎,让她们在客厅里玩玩具。她把家里面仅剩下的二十几斤糯米拿出来泡水,然后找出大约十斤绿豆,用从家里带出来的小石墨徒手转动给绿豆脱壳。
忙活了一上午,已经到了十一点多,她只得给家里先煮饭。因为需要烧柴火,比较费时间。
等家里人都吃好饭,她把糯米和绿豆都调好味盖着,嘱托几个女儿看好双凤,自己拿上镰刀跑到屋后的山坡上砍包粽子用的“郎古”和粽叶。粽叶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包粽子的叶,郎古是用来绑粽子的带子。郎古叶片细长,长得好有一两米,叶片两边和中间都带有锋利的刺,采摘的时候很容易被刺钩到手,但是包粽子少了它就少了灵魂。因为它煮出来后带有一种独特的香味,和粽叶结合在一起包出来的粽子,又好吃又香。让人有连叶和带子都吃进嘴里的冲动。以前的孩子少东西吃,家里包粽子吃,他们都会把叶子上的米舔得干干净净的。
做这种粽子费时费力,采摘这两种东西还很容易割伤手。杨氏以前刚刚嫁到这个家的时候老家跟老太太学过,但是后来家里连锅都揭不开了,哪还有米来包粽子。到城里工作后,端午节工厂里每年都有发粽子吃,也懒得再包了。所以她也有十多年没包过这种粽子了。但是所有的流程她都深深地刻在脑子里,只要她想用到,就能马上调出来使用。
她手脚麻利地把割到的“郎古”和粽叶扛回家。看看金凤她们已经去上学了,双凤吃完饭也跟着几个姨午睡还没有醒。杨氏喝了一口水,搬了一张小凳子坐在家门口,开始用她的专属砍柴刀小心翼翼地削起了“郎古”两边和中间的刺。一片郎古削完刺后变成两片。等到把一大捆郎古削完刺,她又把原来的两片郎古一分为二,那么原来一条郎古就就成了四条软软的绿色带子。全部开完,已经是两个小时之后了。她把垃圾清理了一下,看了一下时间,已经是下午四点钟,赶一赶,今天晚上还是能包出来的。
她赶紧抱柴烧灶,给大锅里添满水,把郎古和粽叶分几次放进去煮软。然后又放进冷水里仔细地把表面上的脏东西清洗干净。粽叶一叠叠地放着,郎平一小捆一小捆地绑着,方便下一步抽取方便。
接着又去准备另一种灰水粽的材料。她就从柴房里找出一把黄豆杆,用一个干净的盆子装着,点火把黄豆杆烧成灰,加入干净的水搅拌几下,等它自然沉淀下来再把水滤出来。再用这些水去泡剩下的糯米。
然后她又把糯米,绿豆,还有早上切好用五香粉腌好的五花肉端到吃饭的大桌子上,摆好。她才坐在椅子上拿起两张粽叶包起来。
两张粽叶在离叶子头部的三分之一处向里两头折回来就成了一个小小的兜。杨氏抓了一把糯米放在兜尖处,不要填满,然后加入一小把脱了壳的绿豆和一大片五花肉,再加一小把绿豆和一把糯米,用手压紧实,抹平,再用长一边的粽叶把上面包起来转到一下包到另一个面,用手指压坚,一个带有四个角的粽子就包好了。
接着是用郎古穿进去一小截粽叶里给托压着向粽身一圈圈地绕满,最后把剩下的郎古带剪出一个斜角,从之前绕过的郎古带子横穿过去,一扯就结结实实的了!
粽叶和郎古在杨氏的手里翻飞,一条接一条大小匀称的四角粽被她扔到一旁的竹筐里,两个小时后终于把糯米和各种配料用完了。竹筐也被装满了。但是还有灰水粽没包呢!
杨氏站起来捶捶酸酸的背,伸伸腰和腿,感觉整个人都有点昏,眼睛都在冒星星了。之前一直专心包粽子的时候没觉得有多累,现在完工了整个人放松下来才知道腰酸背痛的,手也有点抽筋了,腿脚坐久了也发麻。
但是她没时间管这些。双凤这个时候也醒了自己爬楼梯下到一楼找外婆,一边爬一边叫。杨氏赶紧跑到楼梯口看着她们,怕她们爬太快摔下来。等她们安全来到一楼,杨氏给她们一人装了一奶瓶水放在手里,让她们喝着。自己把家里的卫生处理一下,再把包好的粽子拖到厨房里,先放着,晚上等大家用大锅烧水洗完澡后再把粽子放进大锅里面熬一个晚上,明天早上就可以吃了。
晚饭后,杨氏又把灰水粽全部包完。
杨氏看着满满两大筐粽子,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她想着小姑姑吃到粽子时的惊喜表情,疲惫感瞬间消失了。
夜幕降临,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金凤她们看到妈妈居然包了好久没吃过的粽子都很兴奋,吃完饭后主动要求帮忙烧火煮粽子。
煮粽子先要用猛火把水烧开,然后留一个大木头在那里慢慢烧,等这一根木头烧完了还要在半夜起来接着放下一根,还要保证它烧到灶口的时候不要掉出来引起火灾。所以一个晚上反反复复需要起来看很多次。杨氏是比较难入睡又眠浅的人,几乎一夜未眠。
第二天早上,杨氏将煮好的粽子端上桌,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几个女儿还没有起床就被香味叫醒了。个个都抢着洗漱好吃粽子。
大家品尝着美味的粽子,赞不绝口。女儿们边吃边夸妈妈的手艺好,还说这粽子比外面卖的好吃多了。这是她们吃过最好吃的粽子——绿豆香甜,五花肉软烂入味,糯米弹牙有嚼劲,各种配料又足。灰水粽清凉爽口,吃进嘴里冰冰凉凉的,蘸点白糖更好吃,怎么也不会腻!杨氏听到女儿们的夸奖,心里美滋滋的。
杨氏在一旁给双儿凤儿也各剥了一个。她们居然破天荒的都吃光光了!这是对她手艺最大的肯定!杨氏看到家里人喜欢吃非常满足。这些东西做起来虽然很累但是很值得。
金凤几个问妈妈:“妈妈,你是什么时候学会包粽子的?我怎么从来不知道啊?”
杨氏笑了笑:“生了你以后家里连煮粥的米也没有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你当然没有见过了!”
“妈妈小时候放牛也跟着村里人学过,在山坑边找到粽叶和郎古用刀削好后直接拿周围的泥土或者沙子放进去包扎。虽然手感有一点点不同,但是方法是一样的。”
“后来嫁给你爸,我又跟着你们奶奶包过几回。那时候你们的几个姑姑都还没有嫁人呢!”
“哇!这么久你都记得啊!妈妈你好厉害呀!”
杨氏被一群闺女夸得有点飘。但是还没有丧失理智:“好吃但是也不能一下子多吃!糯米这东西比较难消化。一下子吃太多了肚子会不舒服,一顿吃个一个两个就好了。”
女儿们边吃边纷纷点头,表示知道了。
等他们出去后,杨氏又哄睡了双凤。她用一个大纸箱装了满满当当的一箱子,骑上之前从妹妹那里借来那辆学习用的自行车(她本来要还给妹妹的但是她说不要了,家里有新的),载着粽子就到街上的邮政局去寄。大家看到她寄这么多粽子都挺吃惊的。这段时间寄月饼的她们就见多了,寄粽子的还是第一次见。她们帮她重新打好包装,秤好重量,收钱,给她写收据。以前杨氏给大女儿寄过东西,所以流程她挺熟悉的。在那里弄了有二十分钟,她就骑车回家了。
三天后,阿群也打来电话,说她收到了家里寄去的粽子,非常感动,并感谢杨氏让她重温了儿时的味道。
杨氏笑着说,这是她应该做的,只要阿群喜欢就好。
从此以后,杨氏每年都会包粽子,不仅是为了满足女儿们的口味,更是为了延续这份家族的传统和亲情。
小姑姑阿群尤其开心,她对嫂子杨氏表示感激,称这是她吃过最好吃的粽子。
杨氏笑着说,只要大家喜欢,以后每年都可以包。这个端午节,因为杨氏的用心,全家度过了一个温馨而难忘的节日。
礼物可能会迟到,但是亲情一直都在。有人惦记着就是幸福。此后的每一年,杨氏都会在端午节和中秋节前准备好材料,为家人包粽子。而小姑子阿群每年都能在端午节和中秋节的前一天收到来自娘家人寄的粽子。哪怕她妈妈去世很多年了,杨氏依然坚持做这件事。一直到她老到包不动为止。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们逐渐长大成人,离开了家。但每逢端午节和中秋节,她们都会设法回到家中,与母亲一起包包粽子,聊聊家常。
而小姑姑阿群也依然会收到嫂子杨氏寄去的粽子,这份亲情的纽带愈发紧密。
多年后,当杨氏年迈体弱,无法再亲自包粽子时,女儿们早已学到她的精髓,她们便接过了这门手艺。每年包好粽子,寄给没时间包粽子的姐妹们和姑姑姑父们,让他们一起分享这份美味。
她们传承着母亲的爱心和坚持,将包粽子的传统延续下去。
端午节和中秋节的粽子成为了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亲情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