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大宋风华 > 第570章 皇上要谋逆

第570章 皇上要谋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就在百官的耐心即将消耗光时,终于听到了一声磬响。

    因为走出来的人,并不是赵构,更不是赵桓,而是赵佶的第五子肃王赵枢。

    他父亲去写香色秘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韬光养晦。

    赵枢在高高的御位前看着底下闹哄哄如同菜市场的朝堂,摇了摇头,悄悄叹了口气。

    旨意大致就是说,他赵佶老人家不幸,生子不肖,逼父退位得为皇帝,此后却是昏悖无道,引来外侮,还残害忠良,迫害有功之臣,致使民怨沸腾,天意不再在赵氏。为此赵佶不得不以老朽退养之身,再度出来,拨乱反正……

    哪怕朝臣中大多数明白这背后的意味,大宋立国这么久,总还会有些人愿意为赵家开口的。

    那肯定是出事了,是什么事情,会不会过一下子,赵桓从偏门走进来,再度坐上御座?

    可现在赵构没有出现在他的位置上!

    想到这里,赵枢清了清嗓子,突然喊了一声:“就这样吧!”

    虽然自靖康之变后,大宋的朝会就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可是再怎么不重要,也是一个程序,例行公事将之完成,是从赵构到大臣们定期的任务。

    李邦彦大怒,瞪向那人,那人只是一个小官,却夷然不惧,与李邦彦对视过来。

    但现在已经过去一个小时了,还是没有开朝会。

    李邦彦干脆让人拿来木牌,将那纸钉在木牌之上,高高举起,让围作一团的众人都可以看到。

    这些年来大宋小朝廷不停缩减编制,但是朝廷的财政收入却没有减少,周铨控制的地盘虽然不向朝廷纳税,可是因为商业繁荣、工业兴旺,所以小朝廷的财政收入反而一倍于靖康之前。

    百官纷纷站到自己的位置上,跟随着引导的班直武官进入大殿。

    众朝臣看到这,一个个都呆住。

    可没有想到的是,到后来这事情却落到了自己头上!

    他们就位之后,李邦彦带头,向着御座方向一揖:“请摄政王!”

    皇帝谋逆?当真是天下奇谈!

    赵枢一脸便秘模样,从摄政王座上站起,李邦彦上前两步,将一道旨意递给他。

    若他真成事了,这是他英明神武,但若未成事,则是让他的罪名更加几分。

    然后诸官亦是行礼,齐声道:“请摄政王!”

    “赵桓无寸功于国于民,反而有大罪,丧师辱国、残民害民,这等昏君,若遇周公、伊尹,理当废之!济王宽厚,仍以他为君,以赵构为摄政,原是济王善待赵氏。可此二人,不思济王之仁,反倒要害济王,这就是倒行逆施,欲与天意民心相悖,这不是谋逆,什么是谋逆?”李邦彦急着表现,说起话来毫不客气,一连串的批驳,让那小官哑口无言。

    这边旨意刚刚念完,立刻有人跳出来道:“自古以来,有权臣谋逆者,有军阀谋逆者,皇帝谋逆,闻所未闻!不知天子谋的是何家的逆,也不知是摄政王又如何与天子一起谋逆,今日不给我们一个交待,不如将我们全杀了,看看能否堵住天下悠悠众口!”

    “可是天子究竟是天子……”

    故此文武诸官的待遇是随风上涨,就算还比不得周铨那边同样等级的官员,也远胜以往。大伙当然希望这官能够长久当下去,可是若朝廷中有什么变化,他们的如意算盘可就拨不响了。

    这位肃王博闻强记,是个学者型的人物,但是为人懦弱不争,在赵佶诸子之中,并不太显眼。而且他的年纪比较大,仅小赵桓两岁,比赵构则要大五岁。

    “有一件事情宣告……请摄政王宣旨。”李邦彦道。

    这上皇旨意不能算是圣旨,但是群臣们顾不得这么多了,这个时候,大伙神情没有一个能安稳,已经有修养欠缺的开始小声议论起来。

    纸上所写,是赵桓的自述,说他如何以禅位给赵构为饵,诱使赵构同意将李纲带入宫中,他又是如何传出手帕诏,令李纲将之送给忠义之士。李纲将手帕诏带给了杨时,杨时又将手帕诏交给文维申等,然后韩膺胄以手帕诏说动宋行风,试图扣押害死周铨。

    “康王何在,康王人呢?”朝中有人叫道。

    众人早就发现了,他们在这里枯坐苦等,政事堂的那六位却是一个都没看到。

    “因皇兄与九大王卷入谋逆之事,故此上皇有旨意,废黜赵桓,罢去赵构摄政王之位。上皇复辟,小王我暂代摄政之职。”赵枢也不管那么多,闭眼开口念叨了一遍,然后殿开手中的圣旨,骈四骊六开始念了起来。

    众人目光再度集中在最前列,那原是政事堂六位宰执与参政的位置,可是现在仍然空空荡荡的。

    殿中的武士用力顿起手中的武器,咚咚的声音,让众人都闭住了嘴。

    “都肃静!”李邦彦厉声一喝。

    “陛下是君,周铨是臣,君要治臣之罪,有何不可?”方才那小官还要强辩。

    “上皇还是天子之父呢!”李邦彦哼了一声:“上皇苦心,莫非你这愚顽之辈还不能体会?”

    赵构摄政这么多年,虽然实权不多,但也足以让他在朝中培养出一批心腹来了。这些人见赵构不在,顿时发作起来,纷纷喝问,不少人甚至开始向着大殿大门外张望。

    这伙人,在这争什么呢!

    那些盯着的官员们都愣住了。

    那是赵桓亲笔所书,在场大臣中倒有三分之一都认识。

    众大臣哪里还顾得上朝堂礼仪,纷纷拥来,想看李邦彦拿出来的究竟是什么。

    “怎么是他?”

    可现在,赵枢却悄然回到了京中,而且还不声不响站在了摄政王的位置前!

    然后就看到一人身着亲王之袍服,一步一顾地走了出来,再迈步登上台阶,来到摄政王位前,先也是向御座一揖,然后才坐下。

    “这……这……”

    御座之旁,没有人!

    赵桓当时可是将此当作自己的得意之作来写的,故此对自己的“聪明才智”颇多渲染,甚至将一些原本不是他的“功劳”,也生生戴在自己头上。比如说策划这件事情的其实是李纲,李纲先说服了赵构,然后赵构才与赵桓联络,可在赵桓笔下,却成了他主动发起此事。

    几位参政同声道:“请摄政王!”

    然后下面群臣中有些人才反应过来,这位肃王和景王赵杞二人,已经很长时间未在京中出现了。似乎是说太上皇赵佶有些想念儿孙们,所以摄政王赵构送他们去五国城服侍太上皇了。

    原本百官还议论纷纷的,可是时间久了,他们都意识到极度不对,因此连议论都不议论了,只是一个个面色铁青,等着结果出现。

    这话语之中,透出来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这种力量面前,一切试图阻拦周铨的行动都是徒劳。唯有顺势而为,才可能在周铨掀起的这一场巨大的风暴中保全自己。

    满朝文武等得有些不耐烦。

    如果说此前他还没有看明白天下大势,但自从去了五国城,跟在自己父亲赵佶身边将济州转了一遍,又在周铨的安排下去了流求,加上海州、徐州的见闻,此时赵枢的眼界,要开阔许多。

    也有些官员惊疑不定,没有加入这个行列的。他们都盯着方才李邦彦等出来的侧门,个个面色凝重。

    “大哥与老九参与谋逆,我们不好处置,将他们送到父皇那边去,由父皇亲自处置。”赵枢缓缓道:“朝堂之上,政务繁多,休要为我赵氏家事,浪费更多时间。诸公皆是国家柱石,非我赵氏私臣,一应举措,当以对国家最有利来做。”

    “孤从五国城来,带来父皇旨意。”虽然不愿意,赵枢还是开口道。

    如果可能的话,赵枢真不愿意站在这里。他以文学之士自居,一向敏于行而讷于言,加之母亲在后宫中地位卑微,所以赵佶选皇储时从来没有考虑过他,他自己对此也没有什么想法。

    他也更清楚,周铨拥有什么样的力量。

    他若是摄政,那赵构呢?

    片刻之后,终于看到李邦彦领着五人走出来,五人的神色虽然有些异样,却让人看不出喜怒。

    赵氏与国家,不是一回事!

    若说赵氏还有民心天意,谁都不相信,因此说赵桓赵构是图谋逆天悖民,这个“谋逆”的罪名,他们还真推不掉!

    可是赵桓赵构却不明白,不,赵桓是真不明白,赵构是被权力迷昏了头,试图螳臂当车,结果当然要被车轮碾碎。

    “政事堂的几位,如今都不在啊。”良久之后,不知是谁悠悠叹了口气。

    有几人已经在盘算着,若是真出了什么问题,他们是不是该挺身而出,或许一次冒险,就能让他们也跻身政事堂中。

    大殿内自然是阴沉沉的,刚从光明走入黑暗之中,众人视线都有些模糊,但当他们定了定神之后,队伍就有些乱了。

    “赵桓谋反,有其自述为证!”见对方这神情,李邦彦冷笑了一声,然后又从袖子里掏出一卷纸来:“请诸位看看!”

    他突然一嗓子,让闹市一般的朝堂安静下来,众人都转向他,就连李邦彦都盯着他,神情有些异样。

    赵构早就到了,只不过被宰相李邦彦邀去了枢密厅,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御座上没有人是正常的,朝廷以赵桓多病为借口,已经剥夺了他参与朝会的权力。但是在御座之侧,有一张小些的椅子,是摄政王赵构的位置。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