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虎踞天下 > 第49章 鲜卑灭朝

第49章 鲜卑灭朝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北方的魏国由于长时间未参与中原的争斗,国力强盛,兵强马壮,于是拓跋燕决定攻打朝鲜,彻底解决这个由来已久的“顽症”。拓跋燕以朝鲜“残虐其民”、“侵暴邻国”、“违我诏令”为由,凭借“辽东本中国之地。今朕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雪君父之耻耳”的话语,说服了众人,于是命慕容光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自己率军从盛京出发,御驾亲征朝鲜。

    拓跋燕将幽州以及忠于魏的契丹和靺鞨部队划给营州的指挥官,让其对朝鲜进行探试性的攻击。李汉马上派特使到魏朝贡讲和,以避免双方战争的升级。不过拓跋燕并没有接受朝鲜的朝贡,反倒将来使拘留起来,指控他们背叛荣留王,与弑君者同谋。拓跋燕带着大多数官员和拓跋文开始缓慢向魏与朝鲜的边境进发。拓跋燕先是到在那又作了几个月的进一步准备。拓跋燕下令张亮率4万3千部队乘500艘战船从莱州出发,过黄海向平壤进发。

    拓跋燕对这场战争的胜利充满信心。他认为燕之所以没能战胜朝鲜的原因是燕皇帝对自己的人民过于残忍而高句丽则爱戴自己的人民。

    燕国用反叛的部队来打朝鲜团结一心的军队,因此是不可能取胜的。现在这一切都已得到改变。首先这次战争是大国打小国。其次这场战争是正义之师讨伐叛逆之贼。第三这场战争是组织有素的部队攻打另一个混乱的部队。第四这场战争是精力充沛的部队攻打另一个疲惫不堪的部队。最后这场战争是士氣高昂的部队攻打另一个暴怨连天的部队。因此魏这次攻打高句丽是胜券在握。

    拓跋燕开始攻打高句丽。拓跋燕让太子拓跋烈负责部队的后勤任务。与此同时,攻下盖牟在海路,慕容光已越过渤海并攻下卑沙。为了震慑朝鲜,张亮派先遣船队到鸭绿江入海口,但并没有按拓跋燕最先要求进一步向平壤进发。很快,辽东被包围,并在拓跋燕到来时拿下了辽东,白岩城城主孙代音请降。随后拓跋燕开始向安市城进军。朝鲜北部菩萨高延寿、高惠真率高句丽、靺鞨兵十五万救安市,魏军在驻骅山大破之,高延寿、高惠真率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

    在攻安市城前,拓跋燕就得知安市城地势难攻,安市城主杨万机智勇敢有一支强大的守城部队。李汉曾发兵攻打安市城,但没有成功,因此只好让杨万继续担任其职务。

    于是乎,拓跋燕打算先攻打较为容易的建安城。这样拿下安市城南边的建安城,安市城也就不攻而破。李世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如果拓跋燕先攻建安城,安市城就会切断魏从辽东的供给线使魏陷入被动。于是拓跋燕决定还是先围攻安市城。

    据悉当拓跋燕部队到达安市城后,安市城的守城者见到拓跋燕的旗帜就在城墙上大声漫骂,拓跋燕大怒。拓跋燕拿下安市城后坑殺全城百姓。这使得安市城的守卫者更加奋力抵抗魏军。就这样拓跋燕一时间拿不下安市城。

    一天,拓跋燕从安市城中传出杀鸡宰猪的声音。于是告诉朝鲜人可能在宴请守城部队准备突袭。慕容光于是做好了高句丽会在晚上突袭的准备。事不出所料,安市城当晚真的对魏进行了突袭。不过早有防备的慕容德,亲自率兵击退了朝鲜的进攻。

    与此同时,拓跋燕开始在安市城的东南构筑一个用于进攻安市城的土山。为此,安市城也不断加高东南边的城墙。双方这样对峙了60天后,慕容德的土山已经高到可以看到安市城的里面。慕容德和他的手下傅伏爱登上了土山顶。

    忽然,土山出现了倒塌,并倒在了安市城的城墙上。安市城的城墙也因此倒塌。傅伏爱这时却擅离职守。朝鲜趁乱发动进攻占领了土山,并使其成为安市城防守的武器。拓跋燕一怒之下,公开处死了傅伏爱并下令对土山进行疯狂攻击。不过打了三天也没拿下来。

    就在一筹莫展之时,朝鲜李汉上表愿意投降魏国,并打开朝鲜所有城门,自此魏国占领朝鲜全境。

    征服了朝鲜后,魏国君臣在一起喝酒庆祝,史官就聊起了高句丽与燕国的秦炎发生战争的事情。

    高句丽是存在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7世纪的中国古代边疆政权,高句丽在南北朝时,被改成“高丽”,又称“高氏高丽”。

    新罗人王建在朝鲜半岛上建立起一个新的国家,王建把这个国家的名字也叫做高丽,历史上又称“王氏高丽”。

    王氏高丽除了沿用了高句丽的名字,以及有一部分疆域重叠以外,两者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此“王氏高丽”就是朝鲜王朝的前身。

    燕初时的“高氏高丽”,也就是高句丽,已经成为燕朝东北边疆上的一个比较大的国家,其疆域东到日本海,南至汉江,西北横跨辽河,国都设在朝鲜半岛上的平壤城。

    随着高句丽国力强大,不断侵犯汉东部边境,高句丽与燕朝的关系逐渐进入了战争状态。

    高句丽进攻辽西,燕太祖马昭皇帝不顾朝臣的阻拦,派水陆大军30万进攻高句丽,后因道路和天气的原因,燕军半路撤军,却死伤惨重,30万大军损失十之八九。

    但同时,高句丽也被燕军的军委震慑,不久之后,就派使者入朝谢罪,马昭这才肯罢休。

    秦炎登基之后,对于周边的外部势力,如不臣服,一律采取了进攻策略,因此,燕炀帝登基之后,频繁发动战争。

    先后降服了东西突厥、林邑,平灭了琉球国,震服了西域伊吾国,击败了契丹和土谷浑,只有高句丽居心叵测,不愿臣服燕。

    高句丽不遵臣礼,让心高气傲的秦炎非常气愤,因此决定东征高句丽,收复辽东。

    此后秦炎便着手备战,派酷吏元嗣前往东莱海口,负责监造战船,计划水陆并进,平灭高句丽。

    秦炎任用的元嗣是当时有名的酷吏,手段残忍,当年负责督造营建东都,暴政施尽,洛阳仅十个月就建造完成,既快又好,深得秦炎的赏识。

    现在,元嗣监督东莱海口造船,各州派去服役之人都备受折磨,服役的劳工们昼夜站在水中劳作,“自腰以下,无不生蛆”,死者无数。

    秦炎又下诏,从全国各地征集壮丁、民夫、以及马匹、粮饷、军需物资等等,于第二年春天在涿郡集结,完成陆路进攻的准备工作。

    诏令一出,天下骚动。

    长期以来,大运河上,运送军需物资的船只首尾相连,绵延千余里;通往涿郡的陆路上,士兵及运送物资的民夫多达几十万,堵塞在路上,昼夜不停。

    病累而死的士兵和民夫不计其数,倒在道路两旁,尸体相叠,臭气熏天。

    各地官吏为了征集百姓服役,筹集战备物资,变本加厉地搜刮民脂民膏,百姓穷困,财力枯竭,苦于服役的人开始聚众闹事,成群地结为盗贼。

    秦炎御驾亲征,派出燕军20万3千8百人,号称30万大军,另外有二百多万运送物资的民夫,向辽东进发。

    一路水军,由右翊卫大将军孙护率领江淮水军,从东莱海口入海,进入浿水,进攻高句丽的都城平壤。

    另两路为陆军,分为左右两路,每一路又分为12军,每一军都单独行进,共24条进军路线,最终这24军分别定于平壤会师。

    秦炎在这24军的每一军中设大将、副将各一人;

    骑兵40队,每队100人;步兵80队,十队为一团,分为四团,每团各有偏将一名;每团的铠甲和旌旗颜色各异;

    另设受降使者一名,负责传达诏令,慰劳将士,不受军中大将的节制;

    其他辎重、散兵也分为四团,由步兵夹路护送。

    燕军每日出发一军,前后相距40里,整整花了40天,燕军才出发完毕,首尾相接960里。

    秦炎的御营,紧随其后,分为内、外、前、后、左、右六军,在燕军之后又绵延了80里,这样的出师盛况,前所未有。

    三个月后,燕军抵达了辽河。高句丽军隔岸据守,秦炎命令宇文恺修筑浮桥过河,燕军与高句丽军大战于辽河东岸。

    高句丽大败,死亡上万人,燕军乘胜包围辽东城。

    秦炎下令燕军攻城,又传命各军,所有的行动必须向他奏报,如果高句丽想要投降,就应该安抚接纳,停止进攻,不允许单独行动。

    秦炎的这一指令彻底将燕军兵贵神速的战场拖延了下来。

    每到辽东城将要被燕军攻陷的时候,城中的高句丽军就声称请降,燕军也只好停止进攻,派人奏报秦炎,等待秦炎的指令。

    可就在这期间,高句丽军又将城池加固,准备好了防御,再次开始抵抗。

    燕军不得不又重新开始攻城,

    这样的情况重复了好多次,秦炎仍不醒悟,致使辽东城久攻不破,燕军士气大减,战斗力大打折扣。

    到了六月,秦炎亲自到辽东城下督战,同时命左位大将军文述率领9支军队共30万5千人,从辽中渡过辽河,绕过辽东城,挺进鸭绿江,直奔浿水,配合孙护的水军攻打平壤。

    文述接令带领燕军,一路长途跋涉,舟车劳顿,渡过了鸭绿江,直奔平壤。

    高句丽军看到文述的燕军行军疲惫,且战且退,诱使燕军深入到了距平壤只有30里的地方。

    这时,文述猛然发现燕军已是疲惫至极,无法再战,立即下令撤退,可惜为时已晚,文述的大军随即遭到了高句丽军的四面袭击。

    燕军大败,仓皇逃窜。

    等到返回辽东时,文述出发时所带的30万人马,只剩下了2700人,数以百万的军资器械全部都丢失殆尽。

    秦炎大怒,将文述等人拘押下狱。

    另一路孙护的水军,从浿水进入高句丽后,起先还比较顺利,大破高句丽军。

    孙护想乘胜直捣平壤,便挑选四万精兵攻城,不料,高句丽军用计,佯装战败,引诱孙护率领水军攻入平壤。

    结果却中了高句丽军的伏击,孙护儿仅率几千人逃出。

    后来,孙护知道文述已被高句丽军打败撤军,无心恋战,也从水路退回。

    七月二十五日,秦炎见大势已去,也只好撤军。

    第一次征伐高句丽,秦炎以惨败告终。

    第二年正月,秦炎再次下诏,一方面征集天下兵马在涿郡集合,另一方面又大规模招募骁勇之人,组建敢死队,准备一雪前耻。

    二月,秦炎下诏,将文述官复原职,准备二次东征高句丽。

    三月,秦炎从洛阳出发,继续御驾亲征。

    四月底,秦炎率军渡过了辽水,燕军再次与高句丽军激战于辽东城下。

    这一次,秦炎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允许众将可以相机行事。

    燕军架设飞楼、撞车、云梯,并配合挖掘地道,连续攻城20多天,昼夜不停,依旧不能攻下辽东城,燕朝与高句丽都伤亡惨重。

    辽东城久攻不克,秦炎想出了攻城的办法,

    命人制作了一百多万个布袋,每个布袋都装满了土,又用这些布袋堆成了宽30步、与城墙平齐的鱼梁道,让将士们沿此道攻城。

    秦炎还命人制造了八轮楼车,比城墙还高,可以俯射城内,设置在鱼梁道的两旁。

    就在燕军一切准备就绪,辽东城即刻被攻破之际,后方负责督运粮草的礼部尚书杨玄发动了叛乱,起兵反燕。

    秦炎无奈之下,只好密令悄悄撤军,回军平息叛乱。

    为了不让辽东城内的高句丽军察觉,辽东城下所有的军资器械、攻城器具堆积如山,营垒、帐幕都原地不动,燕军全部都弃之而去。

    第二次征伐高句丽,就这样匆匆结束,不了了之。

    第三年,秦炎不改初心,第三次东征高句丽。

    三月,秦炎到达涿郡,但征发的士兵却在路上相继逃亡。

    到了七月份,士兵多数都还没有到,此时燕朝天下已经大乱,农民起义遍及全国,秦炎有些力不从心,高句丽也因备战举国疲敝。

    孙护再次率领水军渡海,进军到了卑奢城,这是高句丽设在辽东的一个临海的军事据点,在今天的辽宁大连东北大黑山古城。

    孙护大败高句丽守军,随后便准备一鼓作气,直取平壤。

    平壤告急,高句丽国王高元大惊,马上遣使请降。秦炎于是接受投降,命孙护班师。

    孙护不肯奉诏返回,打算直接包围平壤,俘获高元,然后再凯旋而归,但众将担心违抗诏命获罪,都来劝说孙护回军。

    孙护无奈,只得班师回朝。

    至此,第三次东征高句丽在孙护的极不情愿中,以所谓的“胜利”结束。

    秦炎三征高句丽,使燕朝数百万人丧生,巨额物资损失,国力衰退,民怨沸腾,燕朝的统治慢慢被带入了崩溃边缘。

    听完后,魏帝认为,大燕也不过如此,早晚要征服他们。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