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决胜(上)
“啪——啪——啪——啪……”又是一片萨克森民兵中弹倒地……
等敌军抵达50米距离的“可瞄准射程”后,各个方阵的火枪手连队长们纷纷下令:
不过也难怪,迄今为止,欧洲还没有大规模使用火枪的战例。自然,也就没有针对火枪手的战术和注意点。所以,萨克森人不自觉地用对付冷兵器部队的办法,也是在所难免的。
“啊——啊——”
于是,枪声此起彼伏……
“开火!”
“开火!”
马林乐了——真是不专业啊!在火枪手面前,不尽快地用散兵线冲锋,居然还慢慢前进,这是嫌自己死得慢?
“水手们,升帆,挂桨,进入勒达河!”
也就是说,别看萨克森公爵带来了2万大军,实际上,战斗力强的,也就是那5000板甲重骑和5000正规步兵。那1万征召兵,也就是比后面纯粹搞运输的民夫强一点,大概接受过零散的军事训练……
与此同时,阵前的50门三磅炮,继续怒吼着……
转眼间,20多发铁球炮弹正中目标……不但如此,炮弹还强烈地进行穿透……
不过,为了不被萨克森人发现,基德的三艘战船躲得有点远。所以,等他们到战场,还要一段时间。
然而,紧张有个卵用……下一轮射击很快又到来了……
那些个民兵,本来就是临时征召过来的。他们参战,一方面是为了凑人数、壮声势,另一方面,他们也负责给那些骑士老爷们服务。因为,萨克森公爵的3000骑士,有很多是贫穷的流浪骑士。而骑士出战时,不是一开始就把板甲和马铠穿在身上的。很多时候,他们的板甲、马铠和骑枪,都是放在马车上的。平时,他们就骑着光马,身上佩戴骑士轻剑。
在此过程中,不少民兵的头颅,或胳膊,或腿……直接被凶残的铁球炮弹给砸飞了,场面非常血腥恐怖……
对付冷兵器战阵,缓慢而行甚至还有好处。比如,会带给敌人强大的心理压力,让一些心理脆弱的敌军战士心里崩溃。因为,看着对面几千上万的敌军缓步而来,内心压力的确非常大。
然后,马林的望远镜里,出现了期待已久的三艘战船的帆影……
不过,也别小看了这些民兵。这些个民兵,平时在乡下也是强壮的农夫,胆子一般要比别的农夫要大,也更善于搏斗。如果是打顺风仗,这些有点力气的民兵,作用也是非常大的。一旦士气上来,战斗力也比萨克森正规步兵差不了太多。
终于,一些胆小的萨克森民兵受不了这种恐惧,吓得开始大喊大叫,并试图往后逃跑。但是,等待他们的,则是长矛矛头“噗呲——”的入肉响声——很明显,逃跑的人都被后面的正规步兵当场处死了……
“快,点狼烟!”然后,手下将士,在另一个高台上,开始点狼烟,向埋伏在远处埃姆斯河上的基德船长发信号,让他们过来清理萨克森人的浮桥……
“啊——啊——啊……”
萨克森走在最前面的民兵们纷纷中弹倒地,发出凄厉的惨叫声,让还没有中弹的萨克森民兵们内心更加紧张了……
看着缓慢前进的萨克森步兵,马林拍了拍脑袋:
不一会儿,狼烟高高地冲天而起,而一直在用望远镜观察战场方向的基德船长看见后,立即大声下令:
在到了战场后,骑士们才纷纷船上板甲、套上马铠,并在那些民兵的帮助下,翻身上马。然后,那些征召来的民兵,还要把骑枪交给那些骑士。突然一轮冲锋下来,某个骑士骑枪撞废了,回来后,那些民兵还要及时地送上完好的新骑枪……
“我好想忘记了什么……对了,是战船!”马林终于想起来,他埋伏在埃姆斯河上的战船了。因为一直在盯着萨克森大军的动向和做出应对,马林几乎把埋伏在埃姆斯河上的三艘战船都给忘记了。
“开火!”
“啊——啊——”
看着敌人的步兵步步逼近,马林也开始有点紧张。不过,比马林更紧张的,是萨克森方面,被老兵压迫着走在前面的那些民兵。
于是,在马林的望远镜中,那些个征召民兵,带着胆怯的神情,小心翼翼地向前缓步而行……
为了方便在风力不太大的内河航行,这次基德带领的三艘战船,不但有风帆,还在侧面安装了一些船桨,方便内河机动。
当然,那是在打顺风仗的情况下。若是遇到逆风仗,那就难说了……
前进也是死,后退也是死……无奈之下,5000民兵(此时已经不足了)只好继续冒着枪林弹雨前进……
不过,马林并不着急,而是继续看着火枪手和炮兵给对方制造着死亡和恐惧……
“哟呵,还不崩溃?”马林很是惊讶。几轮射击下来,对方战损已经超过十分之一了。按道理说,这种征召兵应该崩溃的了。不过,大概是后面督战的5000正规萨克森步兵以性命威胁的缘故吧,这些征召兵还在继续前进着……
……
最惨的一次,有15个排成一条线的萨克森民兵,连续被一个三磅铁球炮弹持续性地打穿,知道最后炮弹卡在第15个人的腹中,留下胸前一个碗口大的血洞……
但是,对于需要装填时间的火枪手而言,那是巴不得对方跑得慢点啊。这样,他们也能多射击几轮……
“咻——噗呲——”一发发铁球炮弹砸向萨克森民兵。那些个正对着马林的炮兵阵地的民兵非常倒霉。因为,他们正撞在了炮口上……
比如现在,眼看着骑士老爷们的冲锋都死伤惨重,那些个被逼着前进的民兵们,其实是非常害怕的。但是,害怕也没有用。如果拒绝前进,后面的正规步兵的长矛,没准就会在他们身上扎一个洞……
于是,马林赶紧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