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订亲
张玉兰抬起头迎着郑凯墨的目光,她能感受到这个男人手中的温柔,她能感受到这个男人脸上的爱意,她也能感受到这个男人炽热的目光。
张玉兰又害羞了,避开了郑凯墨的凝视。
但是她不明白,为什么这个温柔的男人会伤她的心,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拒绝她?
为什么这个男人现在又这么温柔,轻抚她的脸颊?
她迷茫了,年龄的局限,让她心智不太成熟;经历的短缺,让她阅历不太丰富。
她再次鼓起了勇气,迎着那道让人心动的目光,看着郑凯墨的眼睛,里面尽是温柔和爱意,却无法解答她内心的困惑;她转头看着自己的爷爷,却只看到了那个老人一脸的迷茫。
“为什么?”鬼使神差的,张玉兰还是忍不住开口了,她不知道自己该问什么,但是郑凯墨却明白她想问什么。
“以前的我,在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找不到方向,自从遇见你我就不再迷路了。你还小,我想等你再长大一些再娶你。人生很长,未来的生活里,我需要你的陪伴。”郑凯墨迎着张玉兰的目光,眼里含着微笑。
“我不明白。”张玉兰有些怯懦地望着郑凯墨,一个劲地摇着头。
“你还是个孩子,我只和十八岁的成年人结婚,嗯,就是成亲。所以我再等你几年吧!不过还是要先定亲哦!”郑凯墨笑着说道,眼里尽是爱意。
“我……”张玉兰还是没有明白郑凯墨的意思,她感觉郑凯墨是在拒绝她,却又觉得不像。
张玉兰又扭过头迷茫地看向了自己的爷爷,一时之间有些不知所措。
张大夫听懂了郑凯墨话里的意思,此时也不生气了,他满面红光,正笑眯眯地看着眼前的一对璧人。
作为有着几十年临床经验的全科大夫,张大夫自然明白郑凯墨话中的意思。
他的儿子和儿媳走得早,在这个时代英年早逝很正常,毕竟意外无处不在。
他老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离开,现在他唯一的牵挂也有了着落了,已经心满意足了。
“傻孩子,下个月就给你们办定亲宴,以后要当个好媳妇啊,呵呵呵!”张大夫伸手抚摸着孙女的脑袋,一脸慈祥地看着她,嘴角藏不住他的笑容。
虽然这样做不合规矩,但是他不在乎,只要他的孙女能够幸福就足够了。
“啊?”张玉兰有些不明白爷爷的话是什么意思,但是当她听到“定亲”两个字之后,她好像又明白了什么。
张玉兰擦了擦眼泪,笑着看向了郑凯墨,这就是她未来的相公了;她又看了看张大夫,这就是将她养育成人的爷爷了。
张玉兰此刻感觉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女人,虽然她现在还有很多事情不明白,但那有什么关系,只要郑凯墨明白就可以了,他是有见识的人,一定没有错的。
张大夫将孙女许配给郑凯墨的事情很快就不胫而走,传遍了十里八村。
大家得知这个消息后,却没有引起什么轰动,只不过让不少人眼红妒忌罢了。
张玉兰作为这十里八村之中数一数二的美女,多少人家盯着张大夫一家,甚至不少人都早早地去上门求亲了,却总是被张大夫拒绝。
不论对方家里条件如何,张大夫的理由永远是“我孙女还太小”,就连今年都拒绝了好几户人家。
本以为张大夫是真的要等孙女大些再谈婚论嫁,没想到年还没过呢,就把小女孩的亲事给定下来了,居然还是一个外来户!
虽然村民们也很想把自己的闺女嫁给郑凯墨,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想要阻止这场婚事,让自己家的儿子能有机会娶张玉兰。
只是如今事情都已经定下来了,传开了,村民们也只能是想想而已,作为一个村子的乡里乡亲,再加上张大夫德高望重,订婚宴那天,他们还是会去捧场的。
乡野小地方本来也没有太多事情发生,郑凯墨和张玉兰要定亲的事情,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自然占据了大家平日里聊天的主要内容。
尤其是张家堡,竟然将之前闹得风风雨雨的打猎死亡事件都抛诸脑后了,没有人再提起那件事情了。
虽然大家觉得张家搞出来这个定亲仪式不合村里的习俗,但也没有人会去当面质疑,毕竟这是别人的决定。
这时候乡下人家嫁娶,并没有汉唐甚至是明清那样繁琐的婚嫁礼仪,他们嫁娶的形式都比较简单。
首先男方会请媒人去说媒,探探女方的态度,并且说明男方家庭给出的聘礼。
女方要是觉得男方合适,双方便会一起挑选黄道吉日,接着男方就要等着成婚那一天,带着聘礼去女方家迎亲。
最后就是女方带着自己的嫁妆和男方一起去男方家拜堂成亲,以及洞房之类的事情了。
当然,一顿声势浩大的流水宴是少不了的。
通常情况下,无论是哪个阶层,聘礼和嫁妆的价值是相等的,并且都属于女方的私有财产,男方不得占有。
然而,有些弱势的家庭,女方就会少出嫁妆,并且从聘礼中抽取一部分反哺女方家族,俗称卖女儿(或者赘婿)。
由于整个社会都在强调门当户对,所以这种买卖婚姻很少在同一阶层出现,谁也不愿意丢脸。
一般只有入赘、纳妾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在家庭里也没有什么地位。
而大户人家嫁娶的时候,依然按照“三书六礼”的繁琐流程,每一项都要规规矩矩,并且地位越是高贵的人家,声势越是浩大,礼数越是周全,和原来世界的唐朝婚礼的礼数相差无几,甚至到了有过之而无不及。
历史的轨迹在不同的时空,竟然也能出奇地相似。
张家既然这么决定了,其他村民作为外人也就不好说什么了。
况且这也改变不了郑凯墨和张玉兰要成亲的事实,众人最终还是忍住了去纠正张大夫不合礼数的行为。
不过还有很多外村人对郑凯墨怀恨在心,虽然他们明白,亲人的死亡与郑凯墨无关,但这并不能让他们放下对郑凯墨的嫉妒和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