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四合院:从认干妈开始崛起 > 第43章 偏心

第43章 偏心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这个决定基于他们在两家单位内没有最适合且实用的方式来通过广播表彰全部员工,岗位这类奖励又是不舍得分配的。

    在当前工厂里,工作岗位变得越来越稀缺且代价不菲,花费数百元也不一定能获得。

    因此,实物奖励既能体现诚挚,也能让大家明白认可的重要性。

    然而,只给实物存在一个问题:对本厂工人表现出众的表彰,通常只是几元、十几元而已。

    若以红星轧钢厂的整体行动来奖励刘建,既不好给出过多金额,也不足以展现尊重。

    他们反复商讨后确定了这个方案。

    确定奖励形式之后,自然得提前跟王主任打个招呼。

    因此,刘建刚从主任办公室离开,又被喊回去了。

    王主任微笑着说:“平安,又有个好消息——杨厂长打电话来,准备对你……”

    不待她说完,刘建打断问:“主任,杨厂长只奖励我一人吗?”

    王主任顺理成章道:“传播安全知识给轧钢厂工人的正是你,给他们颁奖当然就是给你的。”

    刘建挥了挥手,说:“主任,这不符合常理。

    我去代表街道办参与此事,大家都知道我们街道办所有成员都出力了,这样单独奖励我一个人不合适啊。”

    王主任脸上不由浮现出笑容。

    坦白讲,杨厂长要为刘建颁奖,他私下接受也是没问题的,毕竟他这次的合作至关重要。

    现在看刘建如此考虑集体,这种无私的态度对任何人都是加分的,让主任更觉培养潜力无穷。

    不过,如同家里长辈会考验晚辈一样,王主任带着些责备地说:“你这孩子,开口就要推辞。

    你知不知道他们的打算?他们是打算给你一台自行车票作为奖励呢!”

    闻言,刘建清了清喉咙,故作惊讶道:“呀,主任,如果早告诉我这事就好!自行车票可真不易到手啊!”王主任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思,不满地瞪着他:“严肃一点行不行,我还在跟你讨论呢——你的真实想法究竟是什么?”

    刘建想了想,问道:“王主任,刚才杨厂长来电话时,有没有提到他们会对我们的街道办给予什么形式的表示呢?”

    王主任微微一愣,反问道:“他们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对我们街道办哪些方面吗?”

    刘建解释道:“这次活动我们街道办是主要组织者。

    暂且不说登报的事,我说的内容对他们的生产工作有直接的帮助,这是实话对吧?作为得益方,他们给街道办事处送来一块写着‘同舟共济’的锦旗,或是赞扬信,表达感谢之意,也是他们对事件的认可和支持,这应该不算过分吧?”

    对于后世而言,这样的事情或许平常,但这个时代,厂领导的思维模式有所不同。

    王主任精神一振,她清楚这种事的价值——来自同系统的认可也是成就和荣耀,而且有益于提高街道办事处在上级眼中的评价。

    她在乎的是街办的口碑,并不在乎杨厂长等人的物质回馈。

    “老杨他们真不愧不懂人情世故,这点事都处理不好。

    看我一会儿如何与他理论!”她稍稍恢复心情,再次望向刘建,“奖励的事情呢?”

    刘建微笑着说:“我个人的部分可以稍微多些,不过也要分一些给大家。”

    “哎呀,这小子。”王主任慈爱地瞥了刘建一眼,“好吧,我知道了。

    那你先去做事情。”

    她丝毫不会觉得刘建“贪心”,因为在她心中,一开始工厂只打算只对刘建一个人表示,而现在他更是为整个街道办争来了好处——尽管需要与对方协商,但这点额外的东西对于庞大的钢铁厂而言,只要有合理的解释,便不会构成阻碍。

    刘建应了一声,接过暖壶又为她的茶杯加了些水。

    思考着与杨厂长交谈的方式,她漫不经心地开口叮咛:“平安,将来一定要继续学习,你可要记得,拥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并非理所当然,全因你通过努力学到的知识。

    但骑车时也要小心,避免撞到他人,更要保证自身的安全。”

    听完她的叮嘱,刘建笑道:“王主任,如果能得到这辆自行车,我想我会送给大爷。

    他的上班地点比较远,年龄也不小,他比我更需要。”

    这话让王主任的眼神变得更加温柔,感慨道:“易师傅……有个好干儿子,他是真幸运!”

    刘建笑着挠了挠头,指向门外:“王主任,我先去干活了,有事儿您随时叫我就好。”

    王主任温文地同意:“去吧。”

    目送刘建离开,她的神情变得严峻,用过去的“战斗姿态”拨通了木盒内电话的号码。

    片刻之后,她脸上浮起笑容,把众人召集起来进行了一个简短的会议。

    由于今天的活动让大家都有所斩获,为了携带方便,刘建当晚的补缺工作暂停,与平时一样正常下班回家。

    正巧娄晓娥骑着自行车前来,便帮忙分担了这份重任,两人一起回了住所。

    因为带有物资,娄晓娥还想跟刘建多聊会儿,所以没有快速骑车,结果反而让他们比其他人稍微晚一些回到家,离目的地仅一步之遥。

    因为今日收获丰富,为了便于搬回家,刘建安常的日落后检查补充工作今天被暂时搁置。

    刚好遇上娄晓娥前来助力,自行车代步的工作便由她完成了。

    因为携带有物品,一路上,娄晓娥希望多谈些事情,因此她们没有全力骑行,反而因为距离接近家园,他们比其他同事归家稍晚。

    在三大爷家,饭还未开席,他就如平日般与来往的众人交往,当他和同伴走到前院时,注意到后座的包裹。

    包裹内的物品难以直接辨认,但从白色的面粉纹理透出的细腻质感,一眼便知是什么。

    他走过去,嘴唇微动询问:“平安,这是街道办事处的补贴吧?”

    娄晓娥笑着回答:“三大爷,非也。

    这些都是因为平安的发言上了报,钢轧厂给予的小礼物。”

    说到这儿,她的内心对小弟弟充满了自豪。

    实际上,关于额外的奖品刘建并未隐瞒她,然而三大爷仅询问包裹的内容,娄晓娥也不想过于主动提及,以免显得自己轻浮。

    她其实想看到三大爷更多问题。

    然而,三大爷望着那些礼品,脑海里自然联想到他的大儿子阎解成。

    阎解成年纪虽大,教育背景优越,却在这个家中碌碌无为。

    他在得知这件事后,本已后悔不该来探问——平时,类似场合常会有好处可捞,不知为何此刻有所迟疑,大概是受在场的人群和儿子的影响,他有点无法开口索要。

    意识到自己的犹豫,三大爷移开视线,挤出一丝笑容,“嗯,平安做得很好!”

    “好吧,你们赶紧忙自己的事情去,吃饭吧。”刘建说,告别三大爷。

    随后,娄晓娥欢快转身推车返回到中间的院落。

    她感到有点遗憾,因为今天的晚餐时间和平常不太一样。

    路上拥挤不堪,不能像前阵子一样无拘无束地交谈。

    与三大爷聊过之后,她的心情略微轻松许多。

    看到刘建归来,大娘惊喜万分。

    她让坐在那儿休息的易中海把东西拿到屋内安置,接着想再做一道菜肴,但在刘建阻止下,她快手快脚地用最嫩的白菜心拌了盘清凉可口的小菜。

    对此,易中海极为欢喜于大家共享欢乐时光,只是看到大娘要替刘建切白菜叶做汤时,他提出 ,并略带玩笑地嘀咕道:“平时连白菜心也不肯帮我做。”

    大娘闻言,瞪他一眼,然后指着桌上的那些物资说:“这些都是平安自己带来的,给他做饭怎么了?你就别挑刺了。”

    易中海望着那道切开的白菜,虽有异议却明智地保持了沉默。

    刘建则笑着补充:“大妈,这里面还有面票和肉票,你也知道,我在厂里发言了,他们额外给了些。”

    大娘惊讶地惊呼:“哇,那么多啊!”

    一位阿姨接过票,然后递向易中海手中,笑着说:“你看这,平安小小年纪就这么能干,带回这些东西,我要为他做饭菜,你还说我不该高兴么?”

    看到里面有五张肉票,易中海眼睛顿时发光,连忙回答:“没什么意见!完全没问题!”实际上,如果是单纯的文字版,他或许并不在意,但这些都是刘建凭借自身努力得到的额外奖赏,特别来自轧钢厂的特殊恩赐,因此他难以抑制内心的兴奋和快乐。

    他想去拿,却被阿姨再次接回:“你拿它干什么?明早我去买,让平安好好享用。”

    易中海张开嘴,可能受到保留报纸观念的影响,如果没有紧迫性,他对那些票甚至有些不舍……正在思绪时,刘建又拿出了一张明显不同的票递给面前的他。

    “自行车票?”看到票面上自行车图案,易中海不经意喊出来,并满怀惊喜看着刘建,“王主任给你的吗?”

    刘建答道:“不是的,这也是厂里奖给我的额外礼。”他盯着易中海审视良久,注意到大婶也在侧目关注,他随后递给大婶,并稳了稳心态,询问道:“你能不能给我讲讲这是怎么回事?”

    对刘建而言,在工作场合,他可能简略讲述上午发生的事,但在这个家中,他清楚大家希望知道他的工作进展,所以愿意分享得更详细,特别是与奖惩相关的好消息。

    “这难道不是全厂会议上《京城日报》也报道了我们工厂的事情吗?上午开会时候,杨厂长和其他人决定给我个人奖励,他们原本只想单独奖给我。

    所以我跟王主任说了,这事是社区办一起完成的,单对我个人给予奖励不公平,应该一并奖励所有相关人员。”

    易中海赞同地点点头:“做得不错!作为干部要懂得团结同仁,如果只你自己得到,即使理所当然,但分配不均会让他人感到不公,到时候可能就成了阻碍你进步的隐患!”接着他以打趣的语气继续说:“臭小子,我年纪这么大,经历的事比你见过的饭还要多,还轮得着你说这些吗?今后有事尽管来找我,无论大小,总能找到解决办法的!”

    最后他指向那沓票,追问:“这些票是如何来的呢?”

    刘建解释道:“王主任联系我们领导,之后街道办每位成员都有领到一些油品。

    自行车票依旧只奖给了我,后来李怀德主任还说考虑到现在正是我年轻成长的阶段,又帮我要来了那些面食票和肉票作为额外照顾。”

    「内宅,西偏院。

    贾张氏吃完最后的白馒头,终于忍不住问道:」桂花,你夜里又看见他带回什么了吗?```

    在心中,秦淮茹直觉婆婆可能又要生事端,她没有立刻回应这个问题。

    并且,她深信当她在院子里和刘建交谈时,贾张氏不可能听不到他们的对话。

    迟迟未得到秦淮茹的回答,贾张氏脸上立刻露出一丝不悦:“秦淮茹,我在跟你说话呢!”

    这时候的秦淮茹明白了,回避问题是不可能的,她急忙借喝水的机会,含糊地掩饰道:“没什么,就是些普通的白面而已。”

    “有白面哦……”

    贾张氏舔了舔嘴角,接着追问:“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吗?”

    听着这语气,秦淮茹心中感到更加难受,但依然硬着头皮回答:“哎,这些是外头带来分给大家的,我实在不好多过问……”

    贾张氏不满地哼了声:“同住一村,有什么可羞于启齿的?”面对这种情况,秦淮茹有些难以应对,这个时代粮食供应有限,大家都心照不宣地避免过多打听他人餐桌上的细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尴尬。

    见到秦淮茹沉默不语,贾张氏心底更不高兴。

    毕竟,在贾家东侧能交流的只剩秦淮茹一个人,考虑到她的声望及平常的作用,贾张氏主动提出了新的疑问:“我听见说是轧钢厂发的东西?”

    秦淮茹飞快看了眼贾东旭,有些不太愿意触及这个话题,但贾张氏既然问起,她只好淡淡且含糊其辞地应道:“嗯,昨天那个事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