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做客李家(2)
冯大人没见过实物,不会立即下定论,但按照老任这般解释的话,确实算高产。
李阿爹提醒道:“接下来玉米一天天长大,二位大人想要记录须得天天过来观察,过几天阿野他们不在家里,我可能也会在铺子里做生意不常在家,一会儿我给你们一根大门的钥匙。”
“这……合适吗?”任怀民颇为震惊,就这么简单把自家钥匙给出去了?
李阿爹笑道:“当然合适,啊对了,听村长说你们不打算继续请村里的妇人帮忙做饭,到时候我也是一个人吃,你们若是不嫌弃我回来的晚,到时候就到家里一起吃,如何?”
“李兄客气了,是我们打扰你了,那我们也不跟你客气,恭敬不如从命。”任怀民笑着拱了拱手。
冯大人同样行礼:“多谢李兄。”
李阿爹回礼:“客气客气。”
任怀民本来就是想到李家蹭饭,当然,是付银子的那种,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莘野这位大厨要和媳妇回娘家探亲,唉……
现在是多吃一顿赚一顿。
莘野言明来年才回大山村,他们年前就得回去京城复命,玉米什么时候成熟,他们就什么时候带着玉米回去复命。
今天只是过来看一看,任怀民和冯大人默契没有选择今天就直接开干。
嗅嗅……
闻着这么香的饭菜,捧着饥肠辘辘的肚子,他们哪里还有心思工作?
花暮渝帮忙跑腿来喊几人回去吃饭,冯大人和任怀民脚步情不自禁加快,此时的院子已经摆了四张桌子,护卫们占了三张,主桌已经摆好碗筷,花暮容立即招呼几人落座。
骨头葱花汤、红烧排骨、清蒸鱼、白切鸡、清炒空心菜和辣炒空心菜梗,蒜末红薯菜以及拍黄瓜。
今晚的饭菜算是相对清淡的,这几天他们天天做月饼,有点吃不下大鱼大肉,红烧排骨和白切鸡还是为了招待两位远道而来的大人特制,否则莘野都懒得费功夫做那么多肉菜。
奶白色的骨头汤上飘来点点翠绿的葱花,色泽诱人的红烧排骨,翠绿的一道道青菜根根油光水亮……
冯大人总算吃到任怀民一直心心念念的莘野手艺,这味道可不比宫廷御膳差!
最重要的是,这些简单的菜色,充满家的温暖,还有皇上都吃不到的稀罕!
啧啧啧……赚了赚了,幸好他脸皮够厚,缠着沐大人让他同意自己跟过来,否则自己可就吃不到如此美味又稀罕的饭菜。
吃饱喝足后便是大家闲话家常,冯大人没有故意打探花家的事情,只是说到京城一些趣事时把话题抛给他们,花家两位年长的说话内容很是平淡,倒是这个小少年嘴巴突突个不停。
他们谁也没有阻拦少年的意思,一副坦坦荡荡的模样,一度让冯大人坚信他们就是沙城花家人。
但最后的理智告诫他,必须用事实说话,这些可是要呈上去向皇上汇报的内容,可不允许他主观意识猜测得出的结论。
从李家回来后,冯大人把自己关在卧房开始拿出纸笔写信,信,写两份。
一份写给自己的顶头上司沐大人,将自己今日有关玉米和空心菜的观察写出来,重点写了一下空心菜和红薯菜的味道。
另一份写给自己的爹,他爹是皇上的心腹大臣之一,关于高产粮食玉米以及新鲜青菜空心菜和红薯菜一事也写了一遍,几乎是摘菜上一份的内容。
但这一封信的重点内容是李家与花家联姻一事。
这里他用了“疑似”二字,表明他会继续派人追查跟进,至于李家媳妇颜氏是不是花家大小姐一事,要不要先跟皇上汇报,就让他爹自己头疼,反正他如实交代有这么一件事。
写完后,冯大人起身去找了两名护卫过来交代其中一人把信送回京城,另一人先去沙城打探消息,确认李颜氏是否真是花家的大小姐,同时叮嘱他小心行事,毕竟那可是花家。
其实最简单验证的方法是跟着他们一起回沙城,亲眼看着他们进花府,但显然不可取,只能提前到沙城,找个地方提到等着他们回去。
“还有,沙城到这里的距离比较远,你确定李颜氏身份后你先回京城一趟,把消息告诉我爹,听我爹安排,同时也要给我写回信。”
说着,冯大人又看向率先去给爹报信的护卫:“你到时候再带一队护卫过来,我们需要保护好新种子回京复命。”
而且,听老任的意思是,这一季的红薯也要带回去给皇上,他们就几个人根本顾不过来,尤其那时候的京城已经下雪,北上的路上不好走。
两名护卫立即应了声:“是。”
翌日一早,两名护卫骑着马离开大山村,负责执勤的暗卫发现后立即禀明花暮容,花暮容隐约猜到对方的目的,没有阻拦,反正他们又不干什么犯法的事。
不就是花家大小姐下嫁一乡下汉子一事么?
呵,等他把妹夫带回去,好好打那些高高在上之人的嘴脸,其他优点不说,就妹夫这张脸就足以给苡儿长脸!
忙忙碌碌半个月,突然歇息,除了莘野和言薏苡安安稳稳地睡了个懒觉,其他人在生理钟的提醒下早早起来,结果发现不用去忙,早练之后发现无所事事,吃了早餐也回房睡回笼觉。
唯有花暮容还是坚持看书写文章,铁了心要考前三甲光耀门楣,同时,申请外派时才有选择的余地。
当然,要是吏部给选,他不介意晚上拿剑去吏部尚书府走上一遭的。
此时正在上早朝的吏部尚书突然觉得背脊一寒,心没有来地多跳了几下,突然觉得看礼部在争执如何办理中秋宫宴一事了然无趣。
今年的中秋节,有外国使臣过来面圣,他们在吵着要不要用红薯招待使臣,有人认为这是宣扬曌国的好时机,可以促成两国友好合作,有人认为红薯还没有完全普及,不宜宣扬出去,否则引起有些贼人惦记。
总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皇帝并没有制止他们,就这样看着他们吵得面红耳赤,颇觉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