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79章 换位置
瀛国太夫人显然很喜欢袁贵妃,呵呵的笑了笑,“好,袁妃懂的真不少,好看的紧。皇帝,袁妃是真的不错,老太婆就是喜欢袁妃。”
周可儿看了皇帝一眼,见皇帝并不是很专注。自然就将注意力放在了老太太的身上,也轻声的解释着,“戏台上常演的有《闹学》、《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拾画叫画》、《冥判》、《幽媾》、《冥誓》、《还魂》等几折。
瀛国太夫人回头看了看站在皇上身边的徐国伟,笑着眯了眯眼,“会说话,皇上,给徐国伟也赏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大汗,看着老太太跟个后世的追星族一般,只是您这年纪有点大吧?
崇祯皇帝朱由检又忍不住一汗,看来自己也小瞧了老太太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其实每个看戏的人,看的都是自己啊!
瀛国太夫人也笑了,“我这是开心的,其实我也没有太听进去,我这是说不出的开心呢,你想想啊,现在大明谁敢瞧不起我老太太,谁敢瞧不起你舅舅啊?没事,没事,老太婆高兴着呢。”
袁贵妃和周皇后也都忍不住看了一眼徐国伟,暗赞他这句马屁算是拍正了部位了。
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阅读《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飨宴,穿越时空的生死之恋,不必借助现代科技,缠绵秾丽,至情弘贯苍茫人世,逶迤而来。
隔着皇帝,袁贵妃轻声的为瀛国太夫人讲戏,“《牡丹亭》,是我朝汤显祖的名作之一,全名叫《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是我朝南曲代表作。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它与汤显祖的另外三部作品并称为“临川四梦”。”
不管是什么戏种,爱情是永远的主旋律,艺术作品都是围绕着情在打转,在升华。
徐国伟献媚的笑了笑,“要我说啊,咱大明呐,最懂戏的,就属太夫人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虽然不是很喜欢看这种老戏,但不得不陪着,这是他作为皇帝必须忍受的,不是说不喜欢就可以不看,看惯了电影电视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怎么能受到了这样咿咿呀呀的拖沓唱腔?但看的时间长了,倒也看了进去,为戏中剧情所伤感,想着自己对懿安皇后张嫣一往情深,却连见面,连想说句话,甚至连想跟她近距离的看上那么一眼,都不可得。
袁贵妃见周皇后有和自己比较争宠的意思出来了,不敢再强出头,微微的一笑。“还是皇后娘娘懂的多些。我就只懂一点点皮毛罢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觉得好笑,点点头,“赏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淡淡的哦了一声,本来他对袁妃的感觉倒是还好的,被外婆成日这么吹着,反而不如以前。
徐国伟见时机不错,撑着一阵鼓掌的时机,在老太太耳边轻声道,“太夫人,刚才我听懿安皇后说,您最慈祥了,想跟您请个安。”
才刚唱了两句,瀛国太夫人就大声的鼓掌,她是个老戏迷,加上如果崇祯皇帝朱由检不登基当皇帝的话,她实则就是个普通老妇,因为身份的关系,她们家的出身是很低的,这也是万历皇帝一直属意让福王继承大宝!一直不是很重视泰昌皇帝的原因。相比于朱由校,泰昌皇帝就更加的不重视朱由检了。所以瀛国太夫人并没有过过几天富贵日子。这宫里面的戏班子,自然不是民间的可比。
看着台上的戏份渐渐进入精彩,瀛国太夫人乐的直合不拢嘴来,虽然,并不是看的很懂。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皇帝,唱的多好啊?你也打赏一些吧。”瀛国太夫人边擦眼泪,边跟崇祯皇帝朱由检建议道。
因为是过年,这一出游园并不是很伤感,老太太的眼圈却红了,一个劲的鼓掌,叫人去打赏。
很久没有经历这种场面,有些疲倦,并不是他人本身累了,而是这样冗长的戏剧唱腔,实在跟崇祯皇帝朱由检目前的心境不在一个层面上的。想着大明内忧外患的局面,身后的反民日益庞大!整个地方官场都已经失去了掌控,而建奴依然在横行无忌!动作还有加快加大的趋势!他又怎么能够真正的静下心来?
皇帝恩了一声,淡淡的一笑,“徐国伟,赏了,外婆,今天是除夕,你哭个什么?”
瀛国太夫人握着周皇后的手。“恩,我今后要多到宫中来看戏,就由你俩陪着老太婆。”
汤显祖于万历二十六年被罢免还家,绝意仕途,笔耕以终老。其一生四部传奇杂剧比较著名,《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又称“临川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最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