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大珍珠
过完了初一才算是真正忙完,累得乾隆和孝贤腰酸背痛,关了长春宫的门谁也不见。诺儿倒是在长春宫玩得自在。新年家宴的烟花后,诺儿就称病待在长春宫里避开了一切琐碎的礼节,把玩着从太后那里得来的大珍珠。
初三宫里的人还未从密集的节日仪式中休整过来,诺儿就又屁颠屁颠的跑到慈宁宫背诗讨珍珠去了。
诺儿最近背诗背的愈发熟练,现在每天都能背下三四首诗,每日都能从太后那里讨得三四个珍珠。太后从前也并不在意,反正自己的年纪大了,库房里的东西放着也是放着,拿来哄小孙女开心何乐而不为。但是过完新年宫人们整理库房时发现,太后库中的珍珠居然所剩无几,这些日子都被诺儿一颗颗的捧回了长春宫。这样的极品珍珠,年景不好的时候一年都不一定可以得来一颗,饶是一国太后的积蓄也禁不住诺儿这样往外搬。
太后原本还想着过几年自己七十大寿还要将上好的珍珠镶嵌在凤冠上,现在倒好,凤冠还没做,珠子已经快被诺儿洗劫一空了。太后想了个主意,诺儿这天又靠在太后怀里背完三首诗后,太后拍拍手,小宫女捧来了一托盘的宝物,同样是在库房中找来的精品。
“诺儿,皇祖母已经给过你不少珍珠了,同样的东西多了就没有意思了。看看这些里有没有你喜欢的。”
诺儿瞧着托盘上各色宝石和玉石,各个晶莹剔透,确实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可是对于见过半个拳头大珍珠的诺儿来说,这些东西并不和她的心意:“皇祖母,是诺儿今天背的不好吗?”
“不是不是!”太后赶紧否认,又吩咐人重新拿来珍珠,“皇祖母是怕你不喜欢珍珠了。”
“诺儿最喜欢了,诺儿把珍珠都挂在生辰时您赏的珊瑚上了,可好看了!”
太后听了心里直滴血,但是也实在不忍心拒绝自己的宝贝孙女。
既然不能节流,那就开源。太后找来了乾隆:“你女儿读书背诗不能光从哀家这里掏宝贝啊!皇帝也得承担些,赶紧把你的私藏拿出来。”
乾隆自然是满口答应,可是派人一查,自己的库里也没有这样上乘的珍珠,再让人一翻记录,何止自己没有,孝贤那里也没有,当初得来后全都献给了太后。
治标不行,那就治本。那日孝贤带着诺儿来请安的时候,太后拉着孝贤的手意味深长的说:“皇后啊,哀家知道你是为了诺儿好。可是诺儿还小,每天背这么多诗实在是辛苦,哀家看着很是心疼。”
孝贤早就在乾隆那里听说了事情的缘由,正想着该如何回话,诺儿却抱住太后的大腿:“皇祖母,是诺儿要皇额娘教我读书写字的,皇阿玛说这样开春去了尚书房才不会闹笑话。”
这下好了,诺儿一开口,孝贤这边的路也走不通了。太后看着一颗颗珍珠一日日被诺儿拿走,一边舍不得拒绝诺儿,但又心里实在堵得慌。听说诺儿把从自己这里讨来的珍珠全都挂在了那棵大珊瑚上,现在珊瑚上的珍珠缠的如绣球花一般密集。
明的不行只能来暗的,太后为了保住自己仅剩的最后几颗大珠子。又一次找来了乾隆,一国的太后和皇帝坐在一起商量着些上不来台面的事。
太后想着反正诺儿那棵珊瑚上已经挂了不少珠子,多一颗少一颗也看不出来。不如让乾隆每日去长春宫的时候悄悄拿回来几个,第二日太后再赏给她,这样诺儿发觉不出来,太后也能保住做凤冠的最后几颗珍珠。
两人一拍即合,乾隆也是说干就干,当天下午就在诺儿珊瑚树上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上悄悄摘下来一颗珠子。第一次做这种事乾隆也不敢多拿,仔细打量一番确定没有露出破绽后,放进了自己的袖子中。
乾隆自认为自己做的天衣无缝,可是珠子是下午拿的,诺儿是晚上哭的。诺儿坐在地上,哭的那叫一个惨烈,一字一句都是皇祖母赏的大珍珠不见了。
诺儿的哭声自然吸引来了乾隆和孝贤,孝贤对这一切摸不到头脑,乾隆明知是自己拿的,可是看着珊瑚上缠的密密麻麻的珍珠,他实在是想不通诺儿是怎么看出来的。一不做二不休,乾隆只好装傻,一边吩咐宫人们寻找一边问诺儿:“朕看这些珠子都好端端的,丢什么了?”
诺儿却一脸肯定的说实实在在的丢了一颗珍珠。
乾隆虽然表面上平静,但是心里实则很是慌乱,忙问:“你怎么看出来少了一颗?”
“皇阿玛,原本这里有一百三十九颗珍珠,但是现在这里只剩一百三十八颗了。”
“这会不会是你数错了,朕陪你再数一边。”说完乾隆就着手开始数数。
“皇阿玛就是一百三十八颗,没有错的!”诺儿对自己的答案很是坚定。
乾隆不信邪,非要亲自数上一边。可是几遍下来发现自己每次得到的数字都有出入,而诺儿一口咬定就是少了一颗。
见宫人们许久都没有找回那颗丢失的珠子,诺儿哭的越发伤心。乾隆见真的没有办法,只好趁众人不注意,将珍珠扔在地上,然后珍珠滚了几圈滚到了床下。
果然没过多久,就传来了小宫女的惊呼声:“找到了,找到了!”
小宫女跑来,跪在诺儿面前,手里捧着一颗珍珠:“回皇上,回公主,珍珠在床下找到了!”
这场闹剧终于在孝贤将珍珠重新固定在珊瑚上后结束了。
第二天乾隆将这件事讲给太后听后,两个人互看了对方一眼,只剩下叹息。
太后想了想对乾隆说:“哀家这里实在是禁不起诺儿折腾了,挑个好日子,不要等开春了,赶紧送她去尚书房吧。”太后无奈的揉着自己的头,实在是招架不住这个诺儿。
“最近是诺儿叨扰您了,儿子回去说她去。”乾隆十分理解太后此时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