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郭沫若小时候的故事 > 第8章 挨打

第8章 挨打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少年郭沫若》中的“打掌心”事件

    郭沫若,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成长经历充满了曲折与坎坷。其中,有一个事件在他的童年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那就是他在私塾读书时遭受的“打掌心”刑罚。

    郭沫若在《少年郭沫若》一书中详细描述了这件事。当时,他刚刚开始接触学习,对许多知识还处于陌生的状态。有一天,先生要求他背诵一篇文章,但他由于紧张和不熟悉,背诵得并不顺利。先生对此非常不满,认为他没有用心学习,于是决定给予他一定的惩罚。

    惩罚的方式是打掌心。先生拿出一根竹片,用力打在郭沫若的手掌心上。那一刻,郭沫若感到了一阵钻心的疼痛,他的右手掌心立刻红肿起来,鲜血从伤口渗出,染红了他的衣袖。

    这次体罚对郭沫若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不仅在身体上遭受了痛苦,更在心灵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和抵触情绪。然而,正是这次挫折和磨难,激发了他内心的斗志和决心。他意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能改变命运和摆脱困境。

    因此,郭沫若开始加倍努力地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涉猎广泛,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和思维。同时,他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最终,郭沫若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他的成就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积极向上、勇于奋斗的榜样。

    郭沫若的“打掌心”事件虽然是他成长道路上的一个小插曲,但它却成为了他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它让郭沫若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能改变命运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道理。这种精神品质一直贯穿于郭沫若的一生中,成为了他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

    《少年郭沫若》中的“笋子炒肉”

    《少年郭沫若》中,除了那次令人难忘的“打掌心”事件外,还有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那就是“笋子炒肉”的刑罚。

    “笋子炒肉”是私塾里对犯错学生的一种特殊惩罚。每当有学生犯错或不听话时,先生便会大声斥责,并用竹片轻轻拍打学生的手背或臀部。这种惩罚虽然看似轻微,但却让学生们感到羞愧和害怕。

    郭沫若在书中提到,先生骂他的时候就会说“牛皮子在痒”——这是一种比喻,意味着郭沫若的行为或态度让先生感到不舒服或不满意。而“笋子炒肉”则是对这种不满的一种表达方式。

    对于郭沫若来说,“笋子炒肉”不仅仅是一种惩罚,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折磨。每当他听到这个词时,都会感到一阵莫名的恐惧和不安。他害怕被先生惩罚,害怕失去老师的信任和尊重。

    然而,正是这些经历让郭沫若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他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能改变命运和实现人生价值。因此,他开始加倍努力地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最终,郭沫若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他的成就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积极向上、勇于奋斗的榜样。

    “笋子炒肉”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它却成为了郭沫若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见证了郭沫若的成长和蜕变,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坚强的少年形象。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