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五庄观 > 第1章 赤谷城

第1章 赤谷城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汉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十一月初十,西域乌孙国,赤谷城。

    现在赤谷城西、北、南三个方向,至少包围了匈奴和康居国的军队十万人。这次来的匈康联军是郅支单于亲自带领,乌孙国的首领星靡昆弥[1]在敌军到达前两天,已经由大臣和亲兵们保护出城往东去了,同时撤离的还有近一半的百姓。

    赤谷城东门依山而建,出东门即有一傍山小路,地势险要,属于天然栈道,极少量乌孙士兵就足以守住这条道路,小路旁边是一条两山包夹的斜穿城而过的大河,河沟宽深皆数丈,两侧山脉均绵延数百里,所以从赤谷城其他方向往东的话,纵有骑兵也绕行甚远。

    这次来袭,最先到达的是匈奴军队八万人,最早大禄[2]设计的应对策略是先以赤谷城为依托,派骑兵一万步兵两万出城机动应战。头两天乌孙军队和匈奴军队打的旗鼓相当,结果第三天康居军队到达,骑兵和步兵均折损严重,于是大禄只好进行调整,组织城内部分军民在骑兵步兵掩护下,在城边多挖壕沟布置鹿角,然后全体撤回城内。

    回城据守后,大禄对全军和百姓说明了情况:敌军实在势大,现在死守是很难守住了,乌孙人原本就是“随畜逐水草”,如今由残余的军队护送剩下的百姓出城,保住百姓与牲畜最为重要,不应留恋这一座孤城。

    然后,大禄做了如下安排:

    (1)重整剩余军队,分为两部分,留三千余人守城;其余步骑兵,护送百姓由东门撤离,争取再用四天撤离完毕;

    (2)封闭西北南三个主城门,启用各城墙暗门,择机袭扰敌军;

    (3)选精锐斥候屯长四人[3],其中北侧两人,带百名斥候,西南各一,各领斥候五十,分组送干粮淡水接力出三十里,来阻截匈康联军的斥候,防止他们发现城中军民的撤离;

    (4)东城门处留弓手十人,城中机动巡查,待确认百姓撤离完毕后,三支响箭为号,守军撤离;

    (5)选力壮士兵二十人,去东门外沿小路行四里处,有一山顶名作大青石,在山顶备好撬杠铁锹,待所有人撤退后,推动巨石落于小路,以备拦截匈康军;

    一声令下,各路军队按部署开始行动。

    其中,最为艰难的毫无疑问是守城的乌孙士兵。这次守城,大禄亲一千五百人驻守北城墙,面对匈康联军最主力的部分;左将军领一千多人守西城墙;右将军领大约千人守南城墙。

    原本按匈奴人的习惯,围城后通常都会围困一段时间进行消耗,但这次匈奴人认为赤谷城内粮草比较富足,以及因为匈奴早几年遇到雪灾,他们为了尽量多俘获牲畜和乌孙人进行补充,也就早早的开始尝试攻城。

    开战第四天,也就是开始撤离的第一天。

    天刚亮,匈康联军和乌孙守军在三个方向城下的鹿角壕沟区域开始了拉锯战。

    防守西城墙的,是左将军猎烟屠,与他共同带兵的有骁骑都尉南达力、轻车都尉元永成等共六名都尉。

    西城墙方向的匈康联军首先尝试了几轮突击攻城:在匈奴骑步兵弓箭掩护下,多辆壕车和木幔车[4]由匈奴步兵推着突前遮挡箭矢,上头有钩镰兵拖鹿角清理道路,穿插十队康居兵抬着云梯,他们试图用云梯直接架在壕沟上用作临时桥,然后竖云梯攻城。

    结果乌孙军城上城下协同防御,城上弩弓城下步兵弓箭长短矛拦截,并用长戈勾压伸过壕沟的云梯。几轮下来,匈康联军不仅未能越过壕沟,云梯反被乌孙军缴获了三架。

    指挥攻城的匈奴万骑长一看这形势,立即命传令兵舞动令旗调整战术,于是云梯队立即撤到后方,改由匈奴军先尝试破坏鹿角铺填壕沟,执行此任务的匈奴军由三部组成;

    第一部,由一组步兵在鹿角壕沟百步之外组成盾牌阵,阵中藏一千弓手;

    第二部,盾牌阵两侧及前方,各有二百余匈奴骑兵游弋,随时突前放箭掩护;

    第三部,是最前方的突击队,每一轮进攻有四到六队并进,每队分三组:第一组推着壕车与木幔车在最前方;车上有钩镰兵,试图用钩镰枪来拖走鹿角;鹿角成功拖走的话,则由殿后的一组推着壕桥[5],向前来铺填壕沟。

    按此布置,匈奴军的突击队一旦突破到壕沟对岸,会立即向前以及左右连续突击扩大战果,给后头云梯队以及先登队争取前进空间,从而大举压上全面攻城。

    城墙上的猎烟屠将军也立即组织调整,指挥守军开始了反击。

    轻车都尉元永成领一组乌孙步兵组成盾牌阵,在城墙和壕沟之间选位,尽量向前抵近,与远处的匈奴弓手对射。

    城上由猎烟屠将军直接指挥士兵,利用高空优势,弩弓袭扰靠近的匈奴骑兵,掩护己方士兵;

    骁骑都尉南达力、贺里木、贺里什,轻车都尉末丘、陀慈,以及一名屯长星延,各带乌孙步兵五十,在壕沟后方防御,远则弓箭近则钩镶[6]或长短矛,抵挡匈奴军的突击队。

    同时,由屯长番志领弓手四十余人,沿壕沟游弋,从侧面寻机对匈奴骑兵和突击队放箭。

    城门洞区域,由百将伊振领步兵二百,负责组织调配补充人员和装备,必要时也作为预备队轮换支援。

    从天亮到中午,两军进行了惨烈的对决,城墙之下杀声震天哀嚎连连。

    匈奴军的突击队,前后突击了十几轮,中间有五次拔除鹿角成功,其中四次打开缺口突破到了壕沟边,结果全被箭雨射回;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每一轮也都有十几名乌孙步兵中箭伤亡。

    最为危险的一次,有四个匈奴的突击队都成功拔除了鹿角,对应的都尉领步兵在壕沟边与其弓箭对射之时;都尉陀慈和屯长星延那两路阻截的两个突击队却依仗着三层木幔车,在城上弩箭射碎了两层木幔的情况下,用牺牲二十多名匈奴兵的代价,在壕沟上架起了壕桥。

    城门洞里指挥搬运军备的百将伊振一看不好,立即带百名步兵杀出,分两队支援陀慈和星延,与匈奴的两个突击队近身相接;乌孙步兵用钩镶卡住对方的钩镰枪,然后以短矛刺向突击队中的匈奴人,一时间盾砸刀砍矛刺钩扎惨叫之声不绝于耳血肉飞溅,不断有人倒下也不断有人顶上,顷刻之间双方又倒下数十人,终于这两个匈奴突击队被杀散,支撑不住匆匆退走,几位力壮乌孙步兵随后将壕桥掀翻。

    如此激战持续了一上午,匈奴人也有点攻不动了,鸣金休整去了。

    午后未时,匈奴人再次整军杀来。

    这次对战刚开始不久,南达力和陀慈先遇到了第一批的两个突击队,然后他们发现匈奴突击队中间的钩镰兵不见了,换成了叉兵,顿时明白这次匈奴人是要用大叉直接将鹿角推进壕沟,然后架设壕桥。

    南达力大声喊喝告知其他乌孙兵,但都尉末丘的突击队因距离较远,未能听到,而其他人还未来得及对他告知,末丘都尉对面的匈奴突击队已经杀到眼前。

    末丘都尉这一队,之前远距离时看不真切,没能及时发现匈奴人拖后带来的大叉,本队只配了少量长矛,钩镶抵挡大叉明显不利;转眼已经有一个匈奴突击队把前方鹿角推开并成功架设了壕桥,末丘都尉奋勇冲上壕桥,在用长矛刺倒几名匈奴兵后,终因寡不敌众被大叉顶进壕沟,而壕沟区域又缺乏盾牌掩护,百步之外的匈奴弓手方向一阵箭雨飞来,末丘都尉不幸身中数箭阵亡。

    城门洞处,都尉陀慈刚回来指挥五十乌孙步兵换长矛完毕,突然目睹末丘都尉阵亡,大喝一声带队杀出,同时城墙上弩弓手也对准匈奴突击队数箭齐发,终于将这一轮攻击彻底击退。

    匈奴人退后休整一阵,再次杀来,双方如此反复拉锯,尸横遍地。战至黄昏,匈奴人终于鸣金收兵了。

    注:

    [1]乌孙国的首领称昆莫或昆弥。

    [2]大禄:“相”是中原的丞相,“大禄”是“相”的乌孙语音,掌管行政与兵权,职权相当于秦代的丞相及太尉。

    [3]屯长:按秦汉军制,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往上还有五百主、司马、都尉等官职;都尉有骁骑都尉、车骑都尉、轻车都尉等。当然,自秦至汉武帝时期,军制发生过多次改革,此处只是假定乌孙国仿秦汉军制,所以各军制对应人数仅供参考。

    [4]壕车与木幔车:都是底板四轮的攻城设施,壕车是前方和顶部有板,四周有立柱,人可以把持;木幔车更为简易,中间立一个大支架,用斜杆挑起一个大板状的遮幔,遮挡城上守军的箭矢、礌石等;。

    [5]壕桥:攻城设施的一种,两根长圆木中间为木板,两侧有四个木轮;到达护城河或壕沟区域后,可铺垫成桥。

    [6]钩镶:一种复合兵器,中间有小盾,有把手可握,上下有钩,可用于勾住戈或戟,配合另一手的刀矛攻击,甚至也可用钩镶自带的钩进行攻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