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可怜董大道真相,终是惹来是非祸
原来,张世豪在浔阳江拜师张顺时,当地有个大户人家,做的是染布生意。此户主人余文佑是个粗人。当时浔阳江文风盛起,文人墨客很多,余文佑也不甘落后,整日品读诗书,却无法领会要点,更作不出来好诗。
一次,余文佑去江边散心,偶听一人作诗:
“天出彩云最是喜,海升明月遇知己。水尽山穷抬头望,东出红日复有时。”
听罢,余文佑大叹好诗,转头看去,但见:
一白面青年,临江而望,江风徐徐,白衣曲曲,手握山竹扇,微微把扇摇,江心随风起,诗自口中来。
余文佑上前作揖问道:“尊者何来?”
那人看向余文佑,也作揖回道:“在下王董大,应天府人,只因听说浔阳江文人聚集,一来结交友人,二来欣赏美景。”
余文佑说道:“刚刚听尊者吟诗,非同一般,不妨赏脸,到我家喝茶两杯,好向您请教请教!”
二人到家,相谈甚欢,王董大一连住了几日。后来,余文佑提出,愿出重金留王董大在家,平日里给自己的儿子教书,王董大欣然答应。
王董大好酒,在浔阳江的日子里又结识了同样好酒的张世豪,二人情义投机,遂在江边结拜兄弟。
一日,张顺准备离开浔阳江,叫来张世豪,说道:
“我生平自由散漫惯了,向来是想去哪便去哪。明日起我出趟远门,你功力不浅,回家乡自立门派吧。”
张世豪不舍,张顺又说道:“你虽是半路带艺拜师,但为人率真忠厚,我与你一本书,切记,此书只可留,不到一定时机,万万不可学,否则走火入魔,不人不鬼。”
张世豪拿到书,上写《辟水诀》,便问张顺:“师傅,您说的时机,是什么时机?”
张顺说道:“时机可遇不可求,若遇到,你自然知道该学,若遇不到,你自然无缘。”
张世豪谨记教诲,不敢擅自学习,又怕秘籍落入他人手中,便把内容全部记在脑子里,然后用火烧毁秘籍。
过几日,他又怕哪天自己忘记秘籍的内容,便叫王董大来到自己的家里,二人把酒一斤后,张世豪说道:“你我情同手足,我只信任你一个人。我有件事想拜托你。”
王董大说道:“尽管吩咐。”
张世豪说道:“师父流传我一本秘籍,我记在脑里,烧掉书本,又怕哪日会忘,这几日心里忐忑,最后想到一个方法,我准备把秘籍的内容刻在你的后背上。”
王董大听完大笑,只觉得张世豪在开玩笑。可见张世豪拿出小刀,在火烛上烫热,王董大犹豫了一下,毕竟是结义兄弟,还是说道:“刻吧。”
事情还没结束。张世豪准备回乡立门派,想起王董大后背刻有《辟水诀》,放心不下,硬拉着王董大一起回乡。在颍州府西湖的日子里,俩人虽同住,但张世豪更像是在监视王董大。
后来张世豪创立水仙庄,门下弟子众多,他怕秘籍泄露,又把王董大送到应天府王老村的老家,给他盖了青砖楼、高墙院,并安排一名弟子监视王董大。此时王董大已经意识到,俩人早没了结义之情,如果自己泄露秘籍,肯定会招来杀身之祸。
于是自己整日活在惶恐之中,不敢交友,不敢娶妻生子,就怕后背秘籍泄露,恐遭杀身之祸。长时间把自己封锁起来,不怎么和人来往,开始变得神神叨叨,不人不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