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清朝往事三百年 > 第50章 奏销案的本质

第50章 奏销案的本质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顺治十七年,朱国治上任江宁巡抚

    同一年的时候,顺治看了金圣叹的作品之后大为赞赏,并且说了这么一句话

    “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

    不得不说,顺治在文学方面还是非常有眼光的,因为金圣叹在中国文学史上确实占据着很高的地位。

    只不过,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朱国治和金圣叹之间却注定有一场交集。

    顺治十八年,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走马上任,此人为了征收赋税,结果闹出来了非常大的动静,直接引发了当地人的强烈不满,在这种情况之下以金圣叹为首的一百多名读书人到孔夫子的庙集会,个别人还难受的哭了起来。

    这场面真是看上去要多凄凉有多凄凉。

    这次事件史称哭庙案!

    这帮人在孔子庙哭完之后,还觉得不过瘾,就又来到了巡抚衙门,要求巡抚朱国治罢免任维初的官职,只不过这些人忽略了一个问题,明朝和清朝那是真的不一样。

    明朝的灭亡和江南收税有很大的关系,这帮人在明朝的时候交税很少有全额交满的,地方上的人也意思一下就行了,能交八成税的人都是相当优秀了。

    这次事件就是清朝官员在追缴税收,直接导致的民变,虽然朱国治这个人的官声不怎么好,可对这一点那还是清清楚楚的。

    在朱国治看来,总不能因为这帮人不交税就偏袒这些人,还要求自己罢了别人的官,简直就是荒唐。

    面对金圣叹这些人无理的要求,朱国治那是一点也不惯着,找个由头直接全部抓了起来,最后将代表的人物全部杀了,金圣叹就在其中。

    虽然我很同情金圣叹,可是文人最好不要去碰政治,因为结局往往都很惨。

    抛开朱国治的官声不提,如果单纯的将金圣叹等人的死扣在朱国治的身上,这是有些不公平的,而这个收税的事情在历史上也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奏销案!

    这个奏销的流程就像今天的报账一样,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向中央来报账,今年地方赚了多少钱又花了多少钱,怎么花的都要全部说清楚。

    相当于每个地方先报到省里的财政厅,每个省份的财政厅接到地方的报账之后再整理一下报到户部,户部看完觉得没有什么问题的时候再报给皇帝。

    这就是奏销的全部过程。

    奏销案一般被称作江南奏销案,而实际上涉及的范围绝对不是江南那几个省份,只是江南那几个省份收税比较高一些,所以叫江南奏销案。

    换句话来说,奏销案之所以爆发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地方执行中央的政策比较彻底一些,导致了当地人受不了了。

    至于为什么受不了,主要还是明朝给惯的,这些地方的人也没有想到清朝比明朝狠太多了。

    明朝的时候,江南士绅大部分都欠税不交,这些人普遍没有什么家国概念,只是觉得自己过好小日子就行了,即便明朝灭亡了,也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清军刚进来那会,这些人觉得清朝和明朝一样,自己该怎么过还怎么过,清朝想要在关内站稳脚跟,就必须要笼络他们这些江南士绅们。

    理是这个理,清军刚刚入关那几年也确实是这么干的,而这些江南士绅们就逐渐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清朝会一直这么干。

    这就很有一点欺负老实人的感觉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的统治逐渐变得稳固起来,而江南地区又是税收比较多的地方,清朝自然不可能看着这个地方税收一直不收上来,要不然国家机器怎么运行,万一遇到个什么自然灾害的,朝廷岂不是连赈灾的银子都拿不出来!

    所以清朝这边摆明了要收税,并且给地方官员下的命令都很严格,而江南士绅们的态度也都很明确,你随便收,反正老子就不给,你能怎么样?

    当时的江南士绅们欠钱都习惯了,虽然清朝的政策已经下来了,可是执行的人基本上没有,大家以为走走过场这个事情也就完了。

    刚开始的时候,清朝还是很有耐心的

    结果执行了一阵之后,效果那是一点也没有,直接让清朝开始严格执行起来政策了。

    一直到清军开始挨家挨户抓人的时候,江南士绅们开始慌了,觉得这是动真格了,有些人就害怕了,打算开始交税,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面,顺治突然没了。

    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登基的话,政策肯定是有所变化的,可江南士绅们没有想到的是,新皇帝康熙登基之后,对这个政策执行的比顺治生前还要严格。

    小部分人聪明人看到这种情况,就立马补交了全部税收,而绝大部分人则还是原来的态度,说什么都不交,问就是没钱,大有一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心态。

    清朝看到这种状况自然也是一点不客气,明文规定如果再不交的话,直接革除功名,然后再抓到北京定罪。

    让清朝没想到的是,光是革除功名的人就有好几万,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数字。

    江南士绅们有些懵了,朝廷也有些懵了

    毕竟这么多人全部抓到北京的话,估计所有牢房都关上都不够这些人住的,总不能在北京郊外现盖几所监狱吧?

    折腾到最后,只有几百人被送到了北京

    朱国治在执行政策方面,没有一点毛病的,比如革除功名这个事情,当时有个人叫做叶方蔼,因为欠了一文钱,最后被免职了。

    你说叶方蔼身为一个榜眼,难道一文钱都掏不出来吗?说白了就是不想给,表明一个态度而已。

    朱国治之所以这么严厉执行政策,那也是没有办法,以前的官员追不到那就算了,自己离任的时候,将这个烂账丢给自己的继任者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等到了朱国治这里,朝廷有了规定,如果在任期里面这个税收不上来,拍拍屁股走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么一来,全国的兄弟们都在抓紧时间收税,而江南地区因为一向都比较有钱,自然就是朝廷主要抓得目标。

    根据学者孟森的研究,江南士绅之所以硬挺着,那还真不是没有原因的,当时郑成功闹得动静很大,这些人以为反清复明指日可待,就这么死挺着。

    这一点,清朝看的很清楚,既然你们想挺,那就让你们挺死,直接用经济案件来解决政治问题。

    所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奏折案,唯独以江南士绅这边最为严重,这不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前面我们说了,郑成功北伐,可以看做是明朝残留势力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反清复明,从此便再也没有了。

    清朝也看到了这一点,既然明朝旧势力已经全部没了,自然也就不需要再笼络这帮江南士绅们了!

    在这个过程中,顺治的身体状况也与日俱下,根本原因则和一个女人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女人就是董鄂妃。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