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清朝往事三百年 > 第47章 手段

第47章 手段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顺治九年,在顺治的一手促成和群臣的一片反对之声中,十三衙门挂牌成立。

    在十三衙门的门口还挂着一块铁牌,上面有这么一段话

    “如有窃权纳贿,交结官员,越分奏事者,凌迟处死。特立铁牌,俾世遵守。”

    实事求是的说,顺治时期的十三衙门其实算不上特务机构,同明朝的锦衣卫比起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的存在。

    前面我们说过了,顺治一生都在为皇权如何集中而奋斗,而十三衙门的成立则是顺治通过史书,从明朝的经历之中看到了太监制度的好处!

    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太监不是乱政吗?又怎么会有什么好处呢?

    事实上,一直以来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太监,尤其是明朝的太监所行使的权力的根源都来自于皇权。

    明朝自从明宣宗朱瞻基开始,他突然惊奇的发现文官集团的势力已经不是一个皇帝能够制约的了,他需要一个帮手,而这个帮手就是太监。

    只有太监和文官闹起来的时候,皇帝才最有安全感。

    历史上权势最滔天的太监并不是明朝,而是唐朝,在唐朝的时候太监可以废皇帝,而明朝皇帝解决太监相当简单,只用一个纸条就能够杀死太监。

    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太监制约皇权的可能性,而太监的权力又来源于皇权,皇帝才会大胆放心的用太监。

    顺治之所以用太监,根本原因还是我们之前说过的,就是为了制衡宗室,

    努尔哈赤时期,权力比较分散。

    皇太极继位之后,找借口解决了其余三大贝勒,将权力集中的同时又不可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弄出来了一个议政王的制度,算是将权力稀释了一下。

    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议政王的权力依旧比较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顺治通过这种方法当的皇帝。

    清军刚入关那会,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多尔衮的办法是打压宗室,硬生生的将宗室的力量打压到了不能够再决定皇帝的人选。

    这是相当了不起的,只不过多尔衮死了之后,顺治为了拉拢宗室,全面开始清洗多尔衮的势力,又重新让宗室的势力反弹了回来。

    这个时候的顺治才明白多尔衮的难处,自己虽然已经成功亲政,可仍然没有办法独揽大权。

    其实这个问题不光顺治比较困惑,清朝一直到中期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一直到雍正创建了军机处之后,这个问题才算得到迎刃而解。

    而军机处的诞生虽然将皇权提高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可真正让封建社会到达巅峰的却不是雍正,而是雍正的儿子乾隆。

    十三衙门的来源实际上是来自明朝,因为顺治是朱元璋的铁粉,所以对朱元璋集权的那一套非常感兴趣。

    总之,顺治这个人虽然没有他爹皇太极那样出名,也没有他的儿子康熙那样有名,却绝对不是一个笨蛋。

    笨蛋当不了皇帝,别说当十几年,就是十几天都当不了。

    顺治在清朝皇帝里面算得上中上等,平均水平比自己的许多子孙都要高的多,甚至于比自己儿子康熙年轻的时候都要厉害的多。

    比如康熙这么大的时候,就硬生生的逼反了吴三桂,让吴三桂这么大年纪的人还又雄起了一次,当真是够可以的。

    而南明之所以没有挺下去,也和顺治关系特别大,顺治一方面拉拢汉人的知识分子,一方面又用军事手段来敲打南明。

    又是棍棒又是大枣的,南明撑不下去也是正常的现象。

    这只能说明顺治是一个极其有手段的皇帝,也是被严重低估的皇帝,如果再让他多活二十年,估计也就没有后来的三藩之乱了。

    顺治帝最被人误解的是后人总以为这是一个非常软弱的皇帝,而实际上的顺治属于人狠话不多的类型。

    沙俄敢入侵东北,那就不好意思了,直接给我揍就行了!

    这才是真正的顺治,手里捧着圣贤书,用起来手段那是一套一套的,从他的偶像是朱元璋就能看出来一些端倪。

    毕竟朱元璋杀人,那是从来都不手软。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