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议和
在皇太极看来,松锦之战虽然赢了,可明朝体量确实是太大,真不容易吃下来。
而明朝那边,也是真的撑不住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议和,麻痹清军,以后再找机会慢慢来收复失地。
在崇祯晚年最后的一次议和之前,皇太极已经和明朝议和了好几次。
第一次是在皇太极登基的时候,袁崇焕派来了使者,既有给努尔哈赤吊丧的意思也有给皇太极祝贺的意思。
皇太极自然也是知道袁崇焕的意思,就对袁崇焕的使者好吃好喝好招待,最后走的时候还送了土特产。
双方第一次进行了接触。
皇太极的条件是,明朝给钱,双方恢复贸易,至于七大恨就当我们没说过。
袁崇焕的条件是,认明朝这个老大,归还之前抢来的人口和土地。
双方拉扯了一通之后,谈判正式破裂。
第二次议和是宁锦之战发生以后
这一战皇太极失败了,就对明朝提出了议和,并且明里暗里的表示自己可以给明朝当小弟,至于这个之前从明朝抢走的东西,那是绝对不会归还的。
这一点袁崇焕是不敢答应的!
毕竟袁崇焕刚给崇祯保证过要五年平辽,现在上任没多久就割地,估计这个奏折上去直接就能被言官们给自己喷死。
袁崇焕不敢答应皇太极的要求,皇太极反而给袁崇焕写信,说得非常委屈,在这封信里面皇太极告诉袁崇焕,说大明之所以不愿意议和,那是因为有宋朝的教训,可问题是大明不是宋朝,而后金也不是金国!
最后,皇太极打出本封信的精锐
宋金之间的战争,关我们什么事情?
这话,让袁崇焕都无语了!
紧接着,皇太极来了一个千里绕道,从内蒙古绕了一大圈进入了关内。
袁崇焕直接被崇祯给剐了。
第三次议和
皇太极在打败林丹汗之后,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和明朝靠近的地方一直在和明朝做生意,一些人为了这些利益就想继续和明朝做生意。
认识到了这一点之后的皇太极直接顺水推舟,就主动和明朝议和。
宣府的巡抚自然是不敢自作主张的,毕竟当时的清军和明朝在辽东打着呢,所以宣府巡抚就报告给了崇祯。
本来崇祯是打算睁只眼闭只眼,这个事情就算过去了,毕竟皇太极说得很清楚了,只在辽东打,这边继续做着生意。
本来这个事情也就这样了,结果又被文官们给搅和了,崇祯迫于无奈只能将宣府巡抚给调走了。
这次议和,也就自然而然的又泡汤了!
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清朝没有什么很有权力的大臣,制度是一方面,明朝的教训也是一方面,文官们这个搅屎棍实在是太能搅和了,一直将明朝给搅和亡国了。
第四次议和
杨嗣昌上台之后,弄了一个十面埋伏计划,打算将农民军给一网打尽,可辽东那边清军还在折腾,要想实行这个计划,前提就是先将辽东的女真人给解决了。
既然打不过,那就只能议和。
这个事情属于暗中进行的,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甚至有人还觉得这个事情根本就是谣传。
皇太极也不傻,自然是知道农民军在关内折腾的相当厉害,这不就是先和自己议和然后腾出手来去打农民军吗?自己才没有那么傻呢!
最后这个消息让皇太极主动放了出来
这件事情就传了出来,在黄道周的助攻之下,第四次议和宣布失败。
最后一次议和,是崇祯提出来的
我们也都知道,这个事情主要是崇祯的想法,具体经办人是兵部尚书陈新甲。
这一次的议和,皇太极看着确实很诚心,皇太极表示只要大明给自己钱,大清每年给大明人参,貂皮之类的东西,双方继续做生意,在划定一个界限。
另外,皇太极还表示自己可以向朝鲜一样,尊重明朝为大哥。
这也算是老天爷给明朝的最后一次机会了,可崇祯没有成功抓住,这一次议和的结局也是以兵部尚书陈新甲当了替罪羊而结束。
也难怪于崇祯临死之前会感慨说是诸臣误我,这帮人在清军的屠刀之下,马上就变得弱不禁风起来。
这么想想的话,崇祯也确实是厉害
在众正盈朝的状态下,活生生的挺了十七年,也不失为一条好汉。
皇太极后来听说议和这个事情没有成的时候,心里面怎么想的不得而知,再加上他自己身体也变得不怎么样了,便想到了自己的老办法招降。
这一次,皇太极又将主意打到了明朝将领的身上。
这个将领对于皇太极来说并不陌生,皇太极甚至亲自写了一封信让人给了将领。
这个人在皇太极眼里绝对是一个人才,不仅自己写信,还让已经投降的祖大寿写了一封信来劝降此人。
这个人,我们之前提到过,他的名字叫吴三桂,而吴三桂是祖大寿的外甥。
只不过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若干年以后吴三桂居然也能成为皇帝,这一点恐怕吴三桂本人都没有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