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批量生产
1950年8月开始,敌人在外海持续进行骚扰,布设水雷,派出特务艇进行特务渗透,加上东北方爆发了战事,海防形势进一步恶化。
炮艇虽然造出来了,但数量还没有上去,面对外海持续猖狂的敌人,海军急需更多的装备来满足需要。
船厂需要改造生产线,基于厂区现有龙门吊和船坞的情况,进行一坞12艘护卫艇密集建造。
需要分段建造,拼装合龙。也就是后世的模块化建造理念,提前将已经建造好的舰艇分段总装在一起即可,所以分段式建造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大大提升建造速度。
目前厂区的龙门吊可以承载12吨,据说是年龄超过了四五十年的老龙门吊,一直比较耐用,也是因为生产强度不够高,但总体运行上,情况不错。
分段模块建造,需要细致、提前在其他车间或者其他船厂按照设计图建造好相应分段模块,最终再将所有模块像搭积木一样组装堆叠后焊接在一起。也就是将军舰内外所有接缝焊接在一起才能完成组装。问题是恢复生产后,厂区工人的素质,还没有有效的提高。
焊接起来的潜艇/军舰遇到海上大风大浪的时候,如何保证船艇身不被海水挤压变形,发生形变等情况,就是个大麻烦。保障焊接接缝处不会裂开,保障护卫艇各项性能正常发挥。历史上南江厂在这个时候造的炮艇,下水计算出了失误,证明即刻全面整组,提升工人水平,十分必要。
考虑到这层,韩忠岩决定,还是要借助军管会的力量,把整个厂进行翻修,列出一系列安全生产、精细生产细则,运用新工艺,全面铺开生产,十分必要。
船厂目前使用的是常温常态湿度的分段对称焊接,这个是技术还没迭代发展的当下,最稳定的创造方式,来自厂区老工人的杰作,各种氩弧焊、二氧化碳保护焊、电渣焊等一系列先进方法,要等到后续平稳后才能正式上马。除了焊接,各种切削填缝打磨工艺需要把将各种厚度的板材焊接的严丝合缝,同时军舰焊接需要采用金属性能高于船体母材3到5的焊材,需要抵消由于焊接高温所导致的焊接处材料的机械性能的降低,进一步增强焊接缝的结构强度。
分段式建造焊接在一起后,还需要对军舰上所有焊缝进行x光检测,以及各种应力测试来检验接缝处结构强度,如果发现有任何不符合焊接标准的细微裂缝,都需要重新进行焊接或者进行再次结构强度增强,所以无论是外表的一体性还是内部金属性能的一致性,焊接处都必须完全能够达到甚至超过母材的本身强度和韧性。
难题:x光探伤仪器。
韩忠岩想起来,沪都材料研究所的前身“综合研究所”已经有从美国进口了台式磁粉探伤机以及使用煤油进行渗透检测,除了上述两个检测手段,此时还没有其他无损检测技术方面的应用。
先就这眼前的设备暂时用吧,磁粉探伤和煤油渗透探伤,眼前还能应付护卫艇的建造。
1950年9月1日起,在军管会和厂区党委的组织下,全厂开始了炮艇的批量建造。
此时厂区共有上千名工人和工程师,按照分段建造的工程流程,分成了分段制造,总线合龙,焊接工艺,武器安装,电子调试,海试舾装等组,开始了全面建造火炮护卫艇的流程。
由于不像大中型舰艇在吊装焊接上下大功夫,建造速度很快,半个月时间,12艘火炮护卫艇就全部完成预定的组装、海试工作。
火炮的生产比较慢,由于工厂较远,全部12艘所需的24座37舰炮,24座20厄利孔副炮,48具76毫米烟幕干扰装置在经过了一个多月的生产后,总算交货,351雷达的生产速度也比较慢,百废俱兴,直到9月底,只生产了5部雷达,为保证交货速度,上级决定先完成入役,后续再改装加装雷达设备,先解决水警区巡逻护航的急需再说。
1950年10月3日,长岛码头上举行了热烈的入役暨快艇11大队的成军仪式,水警区总算有了有效的海岸防御力量。
作为新生后的船厂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代高速护卫艇,基本数据如下:
长39米
宽56米
吃水17米
标准排水量130吨
满载排水量170吨
动力4台为结合图纸自产的12缸柴油发动机,共8000马力
最高航速32节
最大航程1400千米
续航能力800海里/17节
战斗定员45人
武器37毫米双管自动炮两门,20毫米炮两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