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大宋私生子 > 第761章 雌雄大盗

第761章 雌雄大盗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不瞒杨太傅,这榜下官早就贴出了,日本还好些,高丽大概是发现劳力出境太多,如今已经限制民众出境,不好办啊!”

    莫溱听了他这话,目光有些闪烁,还真是灭国无数的杨太傅啊,瞧这话说的。

    后院中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奇花叠石。杨柳依依掩映的小楼上,秦国大长公主一身水绿烟罗春衫,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黛媚开娇横远岫,绿鬓淳浓染春烟。

    杨逸点点头说道:“造船业兴起是好事,地方官府一定要多扶植,要禁止地方官吏过多干扰私营船厂的日常运作,以便这些私营船厂能自然壮大起来。另外,造船会消耗大量木材,为了让造船业能持续发展,各地官府要出台法令,禁止无序的砍伐,造船用的木材砍一棵,要补植三棵,此事莫大人切莫掉以轻心。”

    她手上拿着一本诗经正轻声吟诵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嗯,此事本官会上份奏疏给朝廷,让朝廷给高丽施压,尽快解决此事。”

    莫溱连忙应道:“杨太傅言真意切,下官岂能不知好歹,今日冒昧前来,还望杨太傅见谅。”

    “杨太傅放心,下官已经有相应的法令颁布。”

    杨逸露出一脸的无辜,笑而不语,柳儿的婉儿的姿色虽不输于等闲的大家闺秀,但还没到他主动去招惹的地方,宫里那些环肥燕瘦,仪态万方的嫔妃,他至今还没主动去招惹过谁呢。

    自古以来人口都是各国争夺的重要资源,通常每个国家都是限制百姓迁徙他国的,高丽这么做本也在情理之中,但到了杨太傅这里,就成了“岂有此理”,莫溱不由得暗暗好笑。

    忽见杨逸到来,她再也念不下去,纵身扑入杨逸怀中,紧紧抱着他,一丝也不愿放松,杨逸轻抚着他的粉背抚慰道:“莹儿……”

    但朝堂通过是一回事,此事更需要地方官府配合施行,是以两浙路经略使不找上门来,他也要找上经略司衙门的,现在莫溱来了,到省了他跑一趟。

    “茶好了,公主……”

    “这是当然,莫大人便请就农桑、丝织、市舶、印刷等方面扼要说一下吧。”

    “不是和你说了吗?要和莹儿你去做雌雄大盗。”

    秦国公主小蛮腰一扭,打断他道:“不嘛,这里只有你我和柳儿、婉儿,干嘛还要叫人家的假名,听着怪别扭的。”

    “呵呵,杨太傅代天巡狩,既到杭州,两浙路政治如何,下官自应汇报一番,来日不好再叨扰杨太傅,下官今日便粗略汇报一二,还望杨太傅能宽限须臾。”

    杨逸不等他说完,便含笑摆摆手说道:“莫大人一番好意,本官心领了,不瞒莫大人,本官已三年未曾回乡,此番行程匆忙,能逗留杭州的时日也不多,因此,还望莫大人体谅一二,容本官躲在家中歇息三两日,失礼之处,只有容后再弥补了。”

    柳儿和婉儿在窗前煮龙凤团茶,手上动作流转,耳边倾听着杨逸和秦国公主的谈话,听到杨说要将公主带在身边时,俩个俏丽的宫女也是为之一喜,她们这一生已注定要陪伴在公主身边,这代表着她们与公主是一体的。

    杨逸说着轻轻吻了一下她的额头,此刻的秦国公主,只听到杨逸要带着她到天涯海角,要弥补上自己的青春,至于去做什么,被他选择性的忽略了,对于她来说,只要陪在杨逸身边,做什么都不重要。

    其实两浙路的情况,杨逸还是了解得很透的,江南商会的大多数富商都是两浙路的人,两浙路各方面发展如何是瞒不过杨逸的。

    “今日另当别论,莫大人不来,我也得跑一趟帅司不是?”

    不过这次杨逸到杭州,也没有刻意隐瞒行踪的意思,在苏州时,他已经向朝廷上了急报,奏请朝廷同意成立刺绣传习所、绣工科,此事在朝堂不难通过。

    “别说万年,若能共渡十年,我也就知足了。”

    杨逸刚沐浴出来,家中门房就报进来说两浙路经略使莫溱来访。杨逸很怀疑莫溱是派有专人在进出杭州的要道蹲守,查探他的行踪的,不然怎么来得这么快。

    “如此最好,莫大人请接着说道。”

    莫溱虽贵为一路经略使,三品的高官,却不敢有丝毫托大。两人寒暄一番后,杨逸很直接地提出,让两浙路经略司敦促各州县尽快成立传习所,并在杭州成立绣工科的事情。

    “杨太傅难得回乡一次,是否要多住些时日?”

    “秉杨大傅,这几年海贸蓬勃兴起,带动桑蚕、丝织、茶叶、陶瓷、刻印、造纸、造船、酿酒、及其它手工业快速发展,桑蚕、丝织行业方面,如今两浙路纤陌皆农桑,家家养桑,去年两浙路总计产茧九百二十万斤,占大宋总产量的近三成;除了杭州官营织造作坊外,两浙路这几年兴起的雇工人数超过千人的大型丝织作坊已经多达十六家,其中三千人以上的特大型织造作坊四家;所产丝绫除了供应国内之外,还大量销往海外;杭州刻印业本就名列第一,燕云、辽东、西域、安南的收复,朝廷大力实行汉化,所须典经书籍多在杭州刻印,加上与高丽、日本、以及南洋各国交往日渐密切,这些蕃国多向我大宋求购经籍;如《资治通鉴》、《七经正义》、《史记》、《汉书》、《后汉书》、《诗经》、《易经》以及唐诗与我大宋名家词集等,都是各国争相求购的书籍,这进一步促进了杭州刻印业的扩大;而刻印业的蓬勃发展又促使了造氏业的兴盛,如余杭由拳村的黄藤纸,富阳的小井纸,赤亭山的赤亭纸、温州的蠲纸等,皆极负盛名,造纸作坊规模都比前些年增加了几倍,甚至十倍。茶叶生产一向也是我两浙路的大项,如今的炒茶技艺最先在我两浙路兴起,杭州、苏州、宜兴、常州、越州等地的茶园规模越来大越,大者有茶农三四百户,雨前龙井等名茶驰名天下,售价高达上百贯一两,为两浙路增加了大量赋税。造船业更是两浙路发展最快的产业,杭州、明州、温州几处官船场计每年造大小船只达七百余艘,同时除了以上几地之外,润州、定海、江阴、盐海等地也兴起大量私营造船厂,如今两浙路造船能力已稳居大宋第一;市舶司,掌管检查出入海港的外商船舶,征收关税,收购朝廷专卖商品和管理外商,随着海贸不断兴盛,使得杭州、明州市舶司的关税增加了近六成,达到了五百多万贯……”

    “还是这么叫好,小心能使得万年船嘛,莹儿不想与我共渡万年吗?”

    “是,大人。”二女盈盈一福应了下来,那袅袅身姿如弱柳扶风,俏颜有些微酡。

    送走莫溱后,杨逸让人闭门谢客,如今秦国大长公主就在家中,实不便在家中多会见客人,以免走漏了风声。

    最后才慨然叹道:“各行各业蓬勃发展,需要大量人力,人力缺乏的情形在我两浙路最为严重,象杭州这样的大城,如今雇工价格已经开到两百一十文一天,许多作坊仍是雇不到充足的人力;下官为此想尽了法子,却一时也难以有太大的改善,朝廷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至少还要十来年才见效,可谓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啊。”

    莫溱作为经略使,谈起两浙路的发展情况,可谓是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和杨逸整整谈了一个时辰。

    杨逸提到的这几个方面,都是杭州的支柱产业,象织造方面,至道元年(995年)杭州就设立了官营织造作坊,岁市诸州丝给其用。茧簿山立,缲车之声,连甍相闻。每年两浙路上供的丝绫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杨逸要问,自然是要问这些东西。

    这等于国于民皆有大利的好事,莫溱自然是满口答应下来。

    俩人又谈了一会儿,莫溱才告辞而去,接风宴什么的不再提了。

    “嘘!你们也不能叫公主,都改叫娘子吧。”杨逸接过茶杯,同时叮咛了婉儿一声。

    “我可没胡说,我一向很坏,你不知道吗?哈哈哈……”

    但在杨逸看来,确实就是岂有此理,老子没灭了你高丽,已经算你万幸了,现在只让你提供些劳力、以及作为咱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已经是很优待你高丽了。

    对于美人,杨逸现在的原则是不再主动去招惹,当然了,若是谁主动来招惹咱,那另当别论。

    “哼,净胡说。”

    “本官代天巡狩,要走的地方还多,杭州一地逗留的时间多则五日,少则三日,实不便多作逗留。”

    杨逸听了目光一横说道:“岂有此理,高丽王看来是不敲打一下不行了。”

    “杨太傅为国奔波,风尘仆仆,所到之处,多遗德政,实乃百官之楷模,下官思及杨太傅奔波劳苦,特意……”

    总体而言,莫溱这个经略使干得还不错,至少没有成为两浙路农工商发展的绊脚石,这一点杨逸心里也早有数,今日听他汇报一些大致的数据,细节上没有多问就源于此。

    见婉儿和柳儿在杨逸面前难抑羞意,秦国公主微嗔了杨逸一眼,仿佛在怪杨逸太能“招蜂引蝶”似的。

    “你真要去南洋吗?去做什么?”秦国公主放下茶杯,好奇地问道。

    “十年算什么,对了,咱们一起杀入过河套沙漠,这回我带你去南洋做雌雄大盗可好,莹儿,还记得我说的话吗,我,要弥补上你的青春,我迟到的时光。”

    杨逸笑道:“莫大人可以张榜鼓励商人到日本、高丽、南洋等地去雇工嘛。”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