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乖巧
可惜,不是哪个大臣能像吕夷简那么强势,表面上对于言官笑语相对,背后就拼命使绊子,掇窜皇帝将他们逐个贬出朝堂,而且有根有据,阴得他们只有满腹牢骚,却不得不乖乖从命,而赵祯也乐得耳根子清静,自然不会错失机会。
于是,十分默契地,一只脚才踏出半步,身体立即僵滞,却听赵祯继续说道:“但体念诸官也是尽职言事,朕就不予追究了,至于张尧佐,既然是加官过厚,那就撒去宣徽使、景灵宫使两职,即日出使河阳吧。”
所以考虑片刻,梁适小心斟酌片刻,才说道:“台谏论事,职耳,然尧佐恩实过,恐非所以全之。”
几个小黄门领令,抬起轿辇悠悠而去,也没引得多大的动静,宋朝的皇帝,与其他朝代相比,却是多了几分自由,或是不喜热闹的缘故,赵祯出行,从来就不讲排场,有的时候,还喜欢独自一人在宫里行走,只要没穿上龙袍,宫中内侍未必能认出他来,反而清静。
都堂,就是政事堂,其实是为分宰相权力而设,中书省与枢密院共掌文、武大权,再加上三司使掌财权,进一步弱化了宰相权力,所以说台谏官员弹劾吕夷简、文彦博独揽大权,节制百官,是非常没有道理的。
寻思片刻,赵祯挥手道:“去政事堂。”
地位升得很高了,超过了他的父亲,不过与诸多官员一样,职位越高,权欲越重,梁适也有遗憾,一是自己的枢密是副的,二是身在西府,不是东府中书省,枢密副使到参政,再到宰相,只是两步而已,却有天壤云泥的差别。
然而,事情似乎有些出乎意料,却听赵祯笑道:“不料,小小的集贤校理,也有这般见识,日后也是执政之才。”
宋朝的中枢机构,真正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就是宰相与执政的统称,宰相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执政就是参知政事与枢密使、副使等大臣,每有朝政大政,皇帝就召集宰执大堂商议,要升都堂。
进了政事堂,落坐龙椅上,赵祯也没有罗嗦,直接说道:“梁卿,对于今日早朝,言官的进谏,有何看法?”
所谓的张氏外戚集团,更是个笑话,近几年朝廷执政的是谁,陈执中、文彦博、庞籍,哪个不是精明强干的人物,况且皇帝赵祯也不是昏庸君主,怎么会允许眼皮底下出现这种尾大不掉的势力。
别小瞧这句话,楚质不提,受过哲学教育,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立足于朝堂之外,是非黑白对他来说,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说出这种话来一点也不奇怪,可是在非君子即小人的朝廷里,梁适这么说话可是冒了点风险的,说好听点是两边讨巧,若是弄巧成拙,那就成为墙头草,两面不是人了。
“准奏。”赵祯挥手,也知道言官所奏之事,但还想听他们有什么说法。
果然,察觉这个情形,甘昭吉心中抹了把汗,幸好没有乱说,不然未必受罚,但在皇帝心中的印象,一定会受到影响,毕竟内侍不是朝官,可以进言直谏,不管支持与否,一个妄议朝政的帽子说不定就盖下来了。
至于得到什么评价,就要看你平时为人如何了,梁适自忖与同僚关系不错,而且平日又没有冲撞过皇帝,折中取巧之言,应该不会有事,果然,皇帝笑了,十分愉悦,梁适也暗喜,顺利解决张尧佐之事,在皇帝心中留下一个良好印象,以后何愁不能上位。
政事堂值班的执政大臣是枢密副使梁适,听闻驾临,连忙上前迎接,一边疾步,脑中也在寻思皇帝前来的目的,片刻就得出结论,怕还是为了刚才早朝之事。
或许,台谏官员也明白此理,只不过迫于形势需求,要为自己定个目标,或为扬名,或为尽责,或出于其他目的,才会群起而攻之。
“前段时间,诸官请求罢免张尧佐三司使之职,并说不能用他为执政,免生祸端,若给之美官,是合大体,朕决意纳此建言。”赵祯淡声说道:“然而,诸官现在又认为不行,如此前后反复,言官按法应当罢黜……”
就这一句话,成就了他一生的荣华富贵,毕竟,宋朝建国百年,官场上早就形成了各种人脉体系,有皇帝的评价,又有父亲留下的人情关系,平步青云并不是什么难事,所以多年以后,梁适不出意外的上位,成为枢密副使。
“陛下即位将近三十年,没有失道败德的事,近五六年来重用张尧佐,臣民暗中议论,认为过错不在陛下,而在宫中的女宠及朝中执政,天下尽知,国中无储,他们既有私心,执政大臣不能以忠言相谏,而是阿谀奉迎,顺从陛下的意旨,惟恐高官要职不能令张尧佐满意,使陛下陷于私昵后宫之过……”
梁适蒙了,愣了半响才回过神来,心惊揣测,皇帝这话是什么意思,咱家堂堂枢密,虽然只是副的,但过不久肯定能转正,况且,已经是执政大臣了,什么时候被贬为集贤校理,自己怎么不知道啊。
果然不出所料,皇帝却是不肯悔改,还想威胁大家,但是咱们同心同德,为了弘扬正义,是不怕任何威胁滴,底下台谏官员相互使了个眼色,商量着该谁上了,或许,干脆一起进言算了,那样比较有气势。
相继将陈执中、文彦博、宋庠等宰相参下台,台谏官员越发的自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愈加的骄纵,居然当众打皇帝与宰执们的脸,丝毫没把他们放在眼里,考虑到这是台谏官员们的一惯表现,赵祯与庞籍等人,也懒得理会了。
如果,楚质得知,自己报怨集贤校理官职无聊的话已经落入皇帝耳中,恐怕也与梁适现在的心情差不多吧。
第二天早朝,崇政殿内,百官朝见完毕,分列肃立,听着内侍尖呼有事早奏的圣训,中间位置,几个台谏官员相互眉目传讯,待内侍语音刚落,就站出来行礼说道:“陛下,臣有事进言。”
百官仔细倾听,话是这样没错,可您也不能恩宠过厚啊,身兼四使,荣耀极至,难道不知这很让人……眼红的吗。
“水满则溢,恩厚自损,古之常理。”赵祯若有所思,微微点头,卷袖而去,留下满腹心思,莫明其妙的梁适。
当然,范仲淹是个例外,因为他是谏官出身的,是自己人,既然是自己人,那怎么可能犯错,有错的一定是对方,这就是君子们的逻辑。
梁适从来都是乖巧的人物,他的父亲是前朝翰林学士梁颢,真宗时期的大臣,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把父亲的遗作,和他自己写的文章一起呈交给真宗,皇帝看了后说了一句话,梁颢有子矣。
这是本质的区别,从权力到待遇,哪一点都没法比,试想,都已经到了这个位置,谁不想更进一步,成为顶峰的存在,梁适自然也不例外,成为宰相,说难也难,但也十分简单,有的时候,立了点芝麻小功,也能上位,自然,决定权在皇帝手里,但是同僚关系也要处理妥善,两边不得罪,自然要乖巧些。
其实对于一帮执政大臣来说,或许是站得高,所以看得更准,从来就没把张尧佐当过一回事,所以就算台谏官员再闹腾,也没见哪个执政出来说过话,因为他们都清楚,以朝廷现有的制度,怎么可能会让张尧佐有成为杨国忠的机会。
然而,赵祯想做个好皇帝,留下虚心纳谏的声名,梁适也知道在朝廷之上,若是还想进步的话,绝对不得过于得罪这帮言官,自然做了诸多忍让。
很乖巧的一句话,前半句把台谏官安抚了下,后半句给皇帝也下了台阶,两边都不得罪,更巧妙地同时站在了两边,既是好臣子,又是好同事。
台谏官员心神恍惚,这样就胜利了?不仅如愿以偿,夺去张尧佐官职,而且还把他贬出朝廷,简直就是出乎意料的惊喜啊,但是不知为何,他们却有些兴奋不起来。
所以,台谏官员之所以那么痛恨吕夷简,骂他专独朝政,是人权臣,也是很有理由的,毕竟在他们眼中,有了他们,朝廷之中才算得上政治清明,皇帝总是被小人蒙蔽圣听,尽用些佞臣为执政,非是社稷之福。
“……即日,太阳阴晦,凶气潆潆,臣敬请陛下切莫徇私,立即下令追夺张尧佐四使官职,如此,才合天意,顺人情,天下臣民欢庆心服。”说着言官心中得意,表情肃穆,昂首直面皇帝,目光凝重,寻思着皇帝肯定不会同意,待会应该是撞墙,还是击柱呢,表情可以激烈些,但是动作定要稍缓,不能真碰上了……
“滑头。”赵祯轻笑,表情却舒展开来,似是十分满意。
说实话,梁适对于那些台谏官员,心中也没有什么好感,确切的说,凡是能成为高官执政的大臣,对那些言官的感觉也是如此,因为他们每天就像吃饱了没事做一样,总喜欢盯住大臣们的一举一动,只要有稍微一点不如他们之意,那即将面临他们的弹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