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 第365章 热议

第365章 热议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两人惊奇不定,伙计倒没什么,笑容以待的等候,可是后面排队的人却是不乐意了,心痒难耐,忍不住叫嚷起来:“两位,你们到底买不买书的,麻烦快些好吗。”

    呼呼的,一群人又涌了出去,留下书铺的掌柜伙计面面相觑。

    “就是,没钱的赶快让开,别占着位置。”一个身穿绸缎的富商附和道,以他的家底,区区千钱,根本不值一提,重要的是,能不能凭借此书与楚知县扯上关系。

    年轻士子嘀咕,扉页自上而下的就是楚景纯诗词集几字,一个竖线之下,楚质二字略小,表明作者身份,用的是行书,飘逸圆润,颇具风范。

    刹时间,杭州城每个角落,都在传诵这个名字,从与众不同的装钉书册方式,到刻印精良字体,彩印,插图等等,每个细节都让人议论不止,而本该成为话题主角的楚质,反而给人遗忘了。

    “这都不懂,真是……”

    然而,接下来伙计的话,又某些人疑惑起来,觉得自己的设想似乎有差错。

    “掌柜,现在才未时,离酉时还早。”伙计好心提醒起来。

    “诗词,可寄之以情,抒之以志,虽不登大雅之堂,闲暇之余,却能陶冶情趣……”

    “西泠印社出版。”指着书册尾页说道,上面还有一些资料,都是介绍西泠印社的,其中地址最为明显详细,深怕别人找不到似的。

    “没听说过,杭州城有这家书社吗。”

    宋朝经济水平远高于其他朝代,而且令人值得称道的是,相对来说,朝廷国库倒是经常缺钱,皇帝私用不足,但是百姓却较为富裕,颇有藏富于民间的状况。

    “怎么看也不像是画上去的。”

    “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有什么奇怪的。”

    宋人也有收藏金石刻印,古玩书籍的习惯,况且,抛开书籍内容不说,只要有几分眼光的,都可以看得出来,第一套彩印书籍的潜在价值,几年之后,升值是必然的。

    片刻,掌柜反应过来,一拍桌案,叫道:“都愣着做什么,关门,打烊……”

    而楚质的诗词集,说得难听点,就是无聊消遣的闲书,可看可不看,若不是为了满足一时的好奇,或许就是白送,人家也未必乐意接受。

    “我知道在哪。”

    再次失望离去,连续问了几家,得到一样的回复,让众人一阵惊奇。

    “对了,刚才在那卖书的是什么书社?”

    别看伙计表面上滔滔不绝,其实他对自己所说的话,也是半懂半糊涂的,旁边的人更是如此,听着觉得好像不对,细想又觉得有些道理。

    愤愤不平的再翻开一页,进入书中正文,入眼的是竹石诗,乍看之下,年轻士子惊疑起来,这是楚质写的第一首诗,由此而得到何涉的赏识,朗朗上口,寓意深长,流传甚广,年轻士子自然清楚,怎会觉得惊讶。

    “什么?没有!”

    较真的说,这想法也没啥错误之处,要知道楚质本就是印社的幕后东主,从书集成稿,到宣扬策划,也是他出的主意,甚至书集的定价,也由他拍板同意的,综上所述,楚质被参,一点也不冤。

    “什么书这般贵,难道是前朝的孤本。”

    为了迎合众人的阅读习惯,字体排版倒没有革新,但是应用铅活字,油墨染印,字迹清晰,线条突显,图文并茂、刻印俱佳,纸质雪白细润,称不上精品的话,那简直就是没有天理了。

    限量版倒是容易理解,但是彩印是什么意思?旁人莫名其妙的惑问起来。

    士子前脚刚走,后面的立时蜂拥而上,场面十分火爆,自然,也有人或囊中羞涩,或别有用心,则选择了驻足冷眼旁观。

    “看到了没有,楚知县的诗词集,限量版,彩印,市面上不过千册而已。”

    “兄台运气真是好啊。”旁人羡慕说道:“却不知此书是在何处购得?”

    “好像叫什么西泠印社。”

    “咦。”

    “西泠印社……”

    手指滑落,封面纸质细腻,没有摩挲感觉,居然连装钉线也没有,心中掠过一丝好奇,年轻士子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是范仲淹所著的序言。

    其实伙计的原话是万册,先发行几千册,可是经人折折扣扣下来,顿时少了几倍,想来再经过几番口耳相传,数字还会倍减。

    不知是谁开口提醒,立刻得到众人的响应,人潮奔涌而去,来到附近一家书铺,望着来势汹汹的人流,着实让书铺掌柜惊吓不已,还好,听闻是来买书的,才安下心来。

    怎么说杭州城也有数十万居民,钱塘县治下占有一半以上,作为楚质治下百姓,不管是受到其恩惠想要予以报答,还是想趁机奉承巴结一下知县,想必有许多人乐意掏出一贯钱前来帮衬的。

    由于年轻士子表现得太过惊奇,顿时引得旁人的好奇,后面有个性子急的,干脆绕过他,另向伙计索取一本书,打量片刻,表情居然与士子如出一辙,一脸的惊奇。

    普通百姓在埋怨书贵,可是底下有的人却想得更加深处,窃窃私语起来。

    “或许吧,唉,也不知收敛些,如此大肆宣扬,不怕地方言官参他一本,劾其借机出书之名,实则敛财苟利。”

    本以为会听到这样的话语,年轻士子已经做愤然拂袖的准备,不料事情有点出乎意料,却见伙计态度温和,从书墙中抽取了本书册出来,双手呈在士子面前,笑容不改道:“这位公子,本书由我西泠印社负责印制,规格统一,统一价格,质量上佳,极适合珍藏存世,购置之后,若是发现书册页面、内容有折损或疏漏之处,三日内可退钱包换。”

    “一贯钱,我没有听岔吧。”

    两人不是造谣中伤,往楚质身上泼污水,说的也是事实,毕竟在世人的意识中,楚质应该是自费印书的,那现在售书的,也肯定是受他指派,价格如此昂贵,不是为了敛财又是为了什么。

    “那还等什么,带路……”

    “嫌贵,那你就别买,让开,别挡路。”

    彩色套印方法到元朝才有,到了明代中期才逐渐成熟,更加不用说彩印插图,简直就是开天辟地的创举,前无古人,闻所未闻。

    “楚知县素有清誉,上任以来,所作所为,也称得上通达二字,不似庸碌之人,今日怎突然犯浑了?”

    也不怪众人有着诸多意见,毕竟就是享誉天下的大儒所出文集,也无非是两三百文钱一卷,虽然动辄就是十几卷,也要花几贯钱,但是人家是什么人物,名家学宗,后辈学子景仰的对象,所出文集,是他们毕生学问的大成之作,这钱,给得不冤枉,且值得。

    “给我一卷。”

    哼,真是令人嫉妒得不行,年轻士子双眼冒着红光,恨不能书中的名字换成自己,谁不知道,得范公这么提携,以后前程想似锦都难。

    在一片催促声中,年轻士子俊脸微红,暗暗咬牙,摸出钱袋,挥手道:“书我要了,结账吧。”

    熟练的广告词脱口而出,之后伙计才笑道:“公子且看,此书无论是用纸、着墨、校对、排版,甚至页面插图,无一不是经由印社精心挑选,细心染印,只字检查,认真刻画,单是用料成本就近七百文钱,再算上人工费,包装费、运输费等等,我们只是赚些小钱而已。”

    “我当然知道,带足银两,随我去取书。”

    “谢公子惠顾,找您钱,慢走。”生意做成了,伙计自然笑容灿烂,手脚麻利的结算,恭送年轻士子离去。

    不知道宋代有没有落伍这词,反正也就是这个意思,炫耀之人拿起书一翻,得意洋洋说道:“看到了没,插图,彩色的,批注,由范公亲自点评,朱兰色……”

    先是评价了诗词,而后就是劝告楚质不要沉浸其中,专心研究学问,以修身齐家,经国治世,寥寥数百言,却从中看出范仲淹对于他的看重寄望。

    半个时辰之后,数千册书集堆成的书墙已被搬空,只剩下空荡荡的书案,还有几大筐散乱成串的铜钱,收拾之后,几个收钱收到手麻脚软的伙计,把铜钱搬上车辆,痛苦并快乐的走了,让闻讯而来的人失望不已。

    “人呢?不是说这有楚知县的诗词集吗。”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年轻士子也不客气,直接拿起书册,掂量一下,着手不轻不重,大约三四十页纸吧,封面是古朴的山水图,奇峰怪石,竹梅相映,色彩斑斓。

    “刚才还卖来着……”

    然而,钱财来之不易,除了那些不知父辈赚钱辛苦的纨绔子弟,败家二世祖外,一般人家,还是较为节俭的,年轻士子显然就是继承了先辈们这种优秀的传统美德,一听,仅一卷书册,就要一贯钱,顿时不乐意了。

    在许多人前去西泠印社求书进货的时候,偶有几个占了先机,手中有书的人,纷纷拿出来炫耀。

    “我也要一卷。”

    “才千钱而已,再过几年,怕就不只这个价钱了,值得。”

    “到其他书铺问下。”

    然而,他们来得似乎有些晚了,这时,不少人庆幸自己下手快,不然,就与他们一样,闻讯而来,败兴而归。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