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有蹊跷(二)
想了想之后,郑啸还是钻进了这条通道,他现在反正也没有其他发现,这条路好歹是个新发现。
时间又过去了十几秒钟,郑啸终于听到锁孔内传来了那熟悉的咔嚓声,紧跟着门锁就被弹了出来。
推开铁门,郑啸发现铁门后是一条更加宽阔的通道,比现在它所处的通道要宽敞了不止一倍。
这条通道入口跟郑啸现在所在的通道高度差不多,不过在手电的照耀之下,则是一路朝下的走向,不知道通往了什么所在。
来到第二道铁门前,郑啸的神色明显严肃多了,看来他觉察出了事情的蹊跷。
一点点检查着通道,郑啸从一侧的铁门跟前朝另一侧检查而去,仔细的都令人惊叹,比女人绣花还要精细三分。
又继续朝前探查了有两三步,郑啸的目光忽然凝住了,因为通道的一侧墙壁似乎有些异常,比周围的墙壁要凹陷了一点点。
郑啸钻过铁门,然后回手关好,这次做了些伪装,免得被人发现了痕迹,脚踩在那厚实坚挺的毡毯上,没有发出一点声音,郑啸蹑手蹑脚的走向了通道的尽头。
郑啸一个箭步窜到了洞口前,探头举着手电朝里面看了看,发现里面十分悠长,手电根本照不到尽头。
这扇门明显不同了,郑啸担心对面有日本人在的话,自己冒然推门,恐怕会打草惊蛇,所以他要确定对面没问题之后才能开门。
停在拿出墙壁前,郑啸伸出手抚摸着墙壁上的凹陷位置,通过手掌感受着。
那里,是另一扇铁门,估计通往了其他地方。
铁门对面一片安静,听不到人活动的声音,看来是安全的,郑啸决定把门打开。
郑啸闪入了通道内,先是回身贴在墙壁上,接着就开始观察周围,他发现自己依然是一条通道中,如果说跟刚才通道有什么差异的话,那就是看上去更宽敞了。
就听见喀嚓一声,那块墙壁凹陷了下去,面积足有巴掌大小。
郑啸取出工具,开始研究门锁,他蹲在门锁前,用工具在锁孔内拨弄着,侧耳倾听着里面的动静。
通道内都是青砖砌成的,地面上十分整洁,看不到什么灰尘和其他东西,估计是有人经常打扫的。
这道铁门的门锁比以前的要难度大了许多,但是对于郑啸来说则依然是轻而易举的,他用了十几秒就打开了铁门。
就这样,一路朝前检查,很快郑啸就检查完了三分之一左右的长度,却是没有丝毫发现。
这条通道内空无一人,四周和身前依然是遮蔽的毡毯,在隔音的同时,也使得通道里的灯光显得益发的孤寂和昏暗。
郑啸蹲在通道上,一寸一寸检查着四周的墙壁和脚下的地面,就连每一道缝隙和每一个凹陷都没有放过。
门锁被一点点打开着,里面的卡簧已经大半被弹开了,就剩最后的几个机关还没有解开。
一路朝地下延伸着,郑啸沿这条通道一直朝前前进着,根据他的计算应该是朝下走了不断的一段路程,估计应该深入地下四五十米了,这才走势变得平缓起来。
在通道由向下转为平行的时候,郑啸发现通道半路上出现了一道铁门,这道铁门牢牢卡住了通道,想要通过的话必须要经过这道铁门的。
手臂一用力,郑啸将铁门推开了,他手中的手电已经熄灭,免得对面有人被发现,而且自己也可以更自由的寻找目标。
实际上,气死风灯就是古时点的一种灯笼,很不容易被风刮灭,所以叫气死风灯。用的是白纸,很厚,过去用它糊窗户,中间点蜡烛,样子像灯笼,风吹不灭的那种灯。东汉时就有了,三国时,在大家门前,就有了气死风灯。后来把纸糊严,像纸口袋,利用热气上升的道理,诸葛亮发明了“孔明灯”。
通道内高悬着一盏盏的气死风灯,这在其他地方都很少看到的。
郑啸没有急着去开门,而是将耳朵贴到了铁门上,倾听着对面的声音。
三两步窜到铁门前,郑啸开始研究门锁,他有种感觉,那就是这次任务结束后,自己开个开锁的公司,保证生意会很好的。
思索再三,郑啸觉得这条通道肯定有蹊跷,不然的话不会有自己发现的那些痕迹,因此他开始检查这条通道。
“不可能,肯定有什么地方有机关。”郑啸没有气馁,他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没错的。
这时候,郑啸已经走出了足有三四百米的距离。
足足有三四十秒时间,郑啸都保持着这个动作,终于他有了动作,手掌用力的按了下去。
气死风灯。简称“气风灯”,即今天天安门城楼上挂的圆形红灯,是典型的节庆点缀物。有人为图吉利,称它为“乞赐封灯”。
伸手握住那扇门上的门把手,郑啸先是轻轻的旋动了一下,随即就发现这扇门果然没被锁死,而门轴上看来是被点上过机油,所以开起来没有丝毫的声音。
这么严密的防护,即使是鼠仓也都过了,毕竟一个鼠仓还没有资格到了被层层铁门保护的程度。
地面上铺着厚厚的毡毯,两侧墙壁上也都是隔音的毡子,就是顶上露出了天花板的样子,悬挂着明亮的电灯。
原本的气死风灯都是白纸的,而郑啸看到的气死风灯则不是白纸的,而是玻璃的,使用更方便而且还节省。
而且这扇铁门跟前面的那两扇铁门不同,不管是厚度和材质都不可同日而语,明显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东西。
随着墙壁的凹陷进去,另一侧的墙壁也发生了变化,墙壁无声无息的朝一侧移去,露出了后面的一条通道。
这是一种专门用来在野外和户外使用的照明灯,最大的特点,可以防风和防尘,经济实惠,使用方便。
当年,气死风灯多是用红色桐油纸糊成的,半透明,上下饰以绿荷叶边,灯肚饰以鲜红色或金色“鸿禧”字样。旧时,大宅门在节日期间将它挂在街门两旁,上书姓氏“堂号”如“一善堂王”、“积善堂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