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 章 高宗养女和硕和婉公主
我是高宗乾隆皇帝的唯一一个养女,和硕和婉公主,我出生于1734年,生父是和恭亲王弘昼,生母是嫡福晋吴扎库氏。
我的养父是乾隆皇帝,养母是顺懿密妃王氏。
我一入宫就由顺懿密妃抚养,封和硕和婉公主,说起我的这个养母,她是康熙皇帝的庶妃,按照辈分是我的太祖母级别的。
早在康熙25年就入宫,给康熙皇帝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
皇十五子雨恪郡王胤禑,他一直没有被自己的皇帝父亲关注过,到康熙皇帝去世的时候,都没有任何的爵位,还只是个阿哥。一直到自己的哥哥雍正皇帝即位,才给他多罗贝勒的爵位,是个一直被忽视的皇子。
皇十六子庄恪亲王胤禄,他的长女被我的爷爷雍正皇帝收为养女,是和硕端柔公主,下嫁到科尔沁博尔济吉特家族。
很多事情,其实有铺垫,冥冥之中被注定了。当然自己的同母弟弟,皇十八弟的过世,勾走了一个皇太子,然后报应来了,他自己又和废太子胤礽的长子弘皙来往过密,受到牵连,被停双俸,罢职位。
皇十八子胤衸,在八岁的时候就夭折了。
这个小皇子夭折的时候,康熙皇帝看到自己的太子胤礽并没有特别伤心,引起后续一系列的风波,直至太子被废弃。
就像蝴蝶效应一样,一个小皇子的夭折,居然引起那么大的国家政事。
不过对于太子胤礽来说,一个不是自己母亲生的弟弟,年纪相差那么大,都没有什么密切的交集过,他的去世其实换成任何人来说,都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悲伤。可惜胤礽忘了自己太子的身份,是个公众人物,自己的一举一动,会被自己的竞争者盯着,一旦有小小的不对,就会被他们无限放大,直至太子的倒台。
我的这个养母,后宫之路也比较崎岖,虽然给康熙换地生了三个儿子,也只是个嫔位。一直到雍正皇帝即位后,才给到妃位,我的养父乾隆即位后保持着妃位。
不过,她对我的养育之恩,我是不会忘记的。我年纪小小进宫,除我的养母外,我几乎很少能得到别人的爱,养父接我入宫,也只是走个形式,将来出嫁蒙古用,所以在我年少的时候,我的养父对我的关心也是很少的。
我的生父是祖父雍正皇帝的第五子,祖母是纯懿皇贵妃耿氏,我的这个祖母是清朝历史排名第二高寿的妃子,享年96岁,比排名第一的定妃少只少1年,如果她再坚持坚持,说不准就排上第一了。
因为她的高寿,当我死掉的时候,我的祖母还活着,甚至还继续活了24年。我生父死掉后,我的祖母又活了14年,太遗憾了,我真的没有遗传到她高寿的基因。
我的生父和养父从小一起长大,都是由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教养长大,所以他们兄弟的关系很好。大家都觉得我的生父是个行事很荒唐的人,他自己过着半生清醒半生醉的日子,我有时候很怀疑,他到底是在装,还是本性如此。
后来我的生父告诉我:“世事无常耽金樽,杯杯台郎醉红尘,人生难得一知己,推杯换盏话古今”。
我也懂得了那是在明哲保身,把自己的锋芒隐藏起来,面对我养父多次的重责压担,他选择退让,选择逃避。
他甚至是自己办丧事,无非是想证明,自己是个荒唐的人,对政治,对皇权不感兴趣,只求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平安。
虽然我的生父做事不靠谱,也不要愿意帮我养父担任何重责,有时候还会出点乱子,需要我的养父去帮他处理和善后,但是他是完全出自对自己和对家人的保护。不管外边风雨多大,一家人都在一艘船上,就是平安无事,所以他要把这艘船好好把控好,只能这样做。
我的生父生有八子一女,我的哥哥永璧袭了他的爵位,后来清末著名的书法家启功就是他的后人。
因为我的生父和养父关系特殊,需要从宗室找个格格,充当养女,以备后续和亲,我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其实对于我来说,我这个近支格格,只要活到可以成亲的年纪,嫁到蒙古基本上也是没逃的,还不如做了皇帝的女儿,混个和硕公主,更加的合算,所以你情我愿,你需要我也需要,都不需要一拍即合,半拍,甚至不用拍,我已经在家收拾行李,打包前往皇宫。
1750年,我嫁给巴林部郡王璘沁长子博尔济吉特氏德勒克。
我也不是第一个嫁进巴林部落的公主了,我和额驸关系一般,也没有孩子,我和他的缘分十分浅,我们在一起十年左右,我们的夫妻缘分就到此结束。
1760年,我在巴林部落去世,年仅27岁。
世上没有真正永久相爱的人,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也只是传说,在我死去的当年,我的额驸和康熙皇帝皇三子胤祉的孙女,弘易的女儿成亲,虽然是个格格,但德勒克的和硕额驸继续保留。
因为没有儿子,额驸德勒克从他的弟弟那里过继了自己的侄子,赛尚阿,后来又迎娶了乾隆的孙女,永璇的长女。
其实事讲到这里,也应该收尾了,后续的那些事情,和我一毛钱都没关系。
我就是一个王府的格格,因为自己的生父和皇帝关系好,为了和亲的需要,我被收养,封了个和硕公主,远嫁到巴林蒙古。没有和自己的额驸好好恩爱过,也没有任何孩子。
一场政治婚姻维持了十年,我的任务也随着我的去世而落幕,然后我的其他亲戚,那些格格继续完成我没有完成的任务,我们都是皇帝的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