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将军赵奢(中)
上回说到在越国都城,越王和太尉周博商量应对齐人进攻办法。越王的意思是想全歼这支齐军,但太尉周博担心在不抽调边境及首都精锐的情况下,全凭地方二线部队,很难办到,而且这样做风险很大。
这里多说几句。
漳州郡是多山,耕地少,但是它的位置特殊,从临海县南下占据漳州郡城,然而通过驰道南下,那里却是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很适合耕作的越国南方四个郡。
这四个郡的粮食产量占越国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如果此战有什么闪失,让齐军攻占这个四个郡,越国全国的粮食供应立马出问题。
更何况,齐楚边境驻扎着数量众多的精锐,如果军队粮食出了问题,导致军心不稳,军队生乱,后果非常严重,前线战局就会瞬时崩掉!
而临海县的盐,南方四郡的粮食。 如果被这两个地方,被齐军占领,并控制住。
越国就危险了。
这也是太尉周博,不太赞成越王制定的,比较激进的战争目标。
所以经过再三考虑,太尉周博劝道:“大王,我国只有临海县的港口,适合大型海船停泊,齐人进攻必须攻下这里。这里也是它的退路。最稳妥办法,向临海增兵,然后守住临海。御敌于国门之外。这样只要不合齐军野战,抽调各郡一部分二线部队,守住临海县,还是有很大把握。这样,我们冒得风险和可能遭受的损失最小。”
越王一听,沉默了许久。太尉周博的考虑还是有一定道理。 但是让他采取这种保守的策略,心有不甘。
这时候,一位侍者来报,齐国前线范相国派人回到都城催军粮,顺便有书信让其送来!
越王句无寿立即说道:“宣他进来!”
不一会,一个身穿铠甲中年男子走进大殿,然后躬身行礼,口中说道:“参见大王!”
越王坐在桌案之后,细细打量这个中年男子。年龄三十多岁,身材高大,有几分儒雅之气,说话有浓重的北方口音。
感觉跟几天前的乐毅有点像。
越王问道:“卿家是回来催军粮的?”
赵奢拱手道:“回禀大王,臣在范相国军中负责军粮之事,前方有二十万将士与齐军对峙,时间一长,粮食消耗也大。这次范相国要求臣至少要筹集三个月二十万人军粮。”
越王问道:“三个月二十万的人军粮,至少需要多少粮食?”
赵奢说道:“这个数目很大,除了军粮本身,召集来的负责运送粮食百姓,牛马牲畜,在运粮路上的消耗也是很大的。”
所以臣以为与齐军长期对峙,不可取。西部边境也是如此,大量军队需要消耗大量粮食的同时,还有导致本国许多田地无人耕种,粮食自然会减产。这样一增一减,极大的消耗我国国力!”
赵奢一席话,让越王明白了前线潜藏的危机同时,也对这个叫赵奢的人,刮目相看。
越王一招手,说道:“卿家,你坐到寡人对面来!”
赵奢起身行礼 ,口中说道:“诺!”
大殿的侍者,连忙引导赵奢坐到了太尉周博旁边。一下就从大殿末席,坐到次席的位置。
越王就像发现一个珍宝一样,两眼放光 ,不由身体前倾,接着问道:“那卿家有何良策?”
赵奢拱手答道:“齐军在新败之后,他们采取了收缩防线,固守各处关隘,与我军形成了对耗的局面。
我军一时也没办法突破。不如派人与他们讲和,这样可以减少部分前线驻军,也就相应减少粮食的消耗。”
越王听完,说道:“卿家的话,我会考虑。对了,范相国的书信呢?”
赵奢从怀里取出专门装书信的竹管,说道:“范相国的书信在此!”说完躬身呈上书信。
越王身边侍者把装有书信竹管,从赵奢手里接过了来。
先仔细查验了竹管口印泥封印,上面印有范如松的印鉴,完整无缺。
侍者向越王点头,意思是封印没有问题。
越王示意侍者,从竹管内取出书信。
越王把书信拿在手中,仔细看了一遍。然后,递给了太尉周博,周博也仔细看了一遍。
书信大致内容介绍目前齐越边境两军的情况,大概意思和赵奢讲的差不多。另外,就是着重讲了,齐国有可能采取其他办法,改变战局。要越王小心提防。
越王心里有了某种决定,对太尉周博说道:“和齐楚两国讲和,并不是不可以。虽然我们与楚国在西部边境近几年没有战事发生,但一有风吹草动,他们也不会放过机会。
齐国也是如此,他们也在想法要破局。看来和齐人这一战,不能保守,要在我国取胜情况下,和谈才对我国有利!”
周博沉吟不语。越王也没有逼他立即表态。
越王转而问起了赵奢:“听口音,卿家不是我们越国人?”
赵奢说道:“臣本来是晋国人,原来是在六卿之一赵氏一族领地,担任收田租的官员。
结果在工作中,得罪了赵氏中一位贵族。不得已,才举家南下投奔大王治下的越国。
后来,范相国招募幕府,臣投奔其门下!”
“这回范相国领兵与齐人交战,臣被相国任命为军中粮食官员,负责军粮征集运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