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导演万岁 > 第1058章 《教父》!巅峰之作!(一)

第1058章 《教父》!巅峰之作!(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可是这一次,在柯里昂先生的电影里面,他让电影里面的那一群人有了一个和他一样的姓氏:柯里昂!一家三兄弟,波兰背景……电影里面的那个家庭的众多因素都和现实中的柯里昂家族有着众多的联系。或许电影中很多地方是虚构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柯里昂先生用这部电影完成了他向他的家族致敬的过程!”

    “《教父》在题材上,算得上是一部黑帮电影,属于黑帮片。可是如果你只紧紧认为这是一部黑帮片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安德烈·柯里昂的任何电影,都是不简单的,都是一个内容庞杂的宝库,我们可以从里面看到我们自己身上的影子,看到这个世界的终极!”

    “表面上,这是一场婚礼,但是实际上,真正的中心却是老教主。一个个人前来求他帮忙,黑手党的大佬来参加婚礼,政府官员发来问候,舞会上的高朋满座,人们对他的求助,完全衬托出了他的威严。老教父其实并没有做什么,仅仅只是通过周围的人、环境的烘托就彻底表现出了他的崇高,而且效果远远比最让他带着手下火并的效果要好得多。”

    “好莱坞的历史,已经有了几十年,如果从1900年算起,在这三十多年中,好莱坞诞生了无数部杰作,可是倘若从这些电影中挑选出最伟大的一部电影,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今天,我们可以说,这样的一部电影诞生了。”

    《时代周刊》这一次做了一个篇幅几乎占据了杂志二分之一的系列报道,报道的内容核心是关于《教父》,但是又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这部电影上。

    《洛杉矶时报》的这种说法,让我很感动。先前我以为,他们会从政治、社会等方面来诠释这部电影,但是我没有想到他们会选择这样的一种温情的方式。抛弃了电影的其他功能,而是把它还原成到了最基本的功能:和文学、音乐、雕塑一样,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变得极其个人化。

    《时代周刊》用详尽的内容全面介绍了二哥。他们的介绍文章,显然是迄今为止对二哥介绍得最为详尽的文章。文章采访了伯班克镇的人、二哥的同事、我老妈以及洛杉矶民众,从各个方面,向人们展现了鲍吉·柯里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们的文章,从二哥小时候开始,一直介绍到现在,采访了大量的当事人,配备了大量的图片,向民众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二哥,很多内容连我都不知道。

    一系列的展示,加上当事人对二哥的评价,都向民众表明:鲍吉·柯里昂不是一个坏人。

    “《教父》在艺术上,是一部杰作,而且有可能是好莱坞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但是我们应该从这部电影中体会到一些东西。”

    接着,《时代周刊》对反黑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些分析,算是从根上对反黑局进行了解剖。他们分析了反黑局成立的原因——民主党的御用工具,目标就是给洛克特克找麻烦,还分析反黑局和罗斯福的密切关系,以及反黑局在成立之后进行的种种活动,揭示了这个组织的真正目的。

    “《教父》为好莱坞带来了最经典的一个开头。这部电影,会成为全世界所有电影人以及观众心目中永恒的记忆!”

    “美国的民众们,我觉得你们应该站起来做一些事情了。为公正!为光明!”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我想很多人都了解。今年一来,洛克特克财团遭受到了一系列的几乎是不间断的刁难和打击,这些打击和刁难来自何处,大家都清楚。洛杉矶的骚动,是因为反黑局逮捕了柯里昂先生的哥哥鲍吉·柯里昂,在洛杉矶民众的心目中,后者是洛杉矶有史以来最好的警长。”

    《时代周刊》,封面上,是《教父》的海报。老教父维克多·柯里昂穿着一身黑色的西装,坐在房间里面,胸口插着一朵玫瑰花。

    “昨晚,经过了一系列的风波,《教父》终于能够在洛杉矶的大广场上首映。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的巨片,在首映之后,让洛杉矶彻底变成了一个不夜城!无数洛杉矶人愤怒地冲击反黑局的相关人员,甚至冲击了民主党,之后,他们更是围住了反黑局的总部和洛杉矶市政府,开始和两者对抗,截止到发稿,他们的行动还没有停止!”

    “在这个堪称最经典的开头之下,柯里昂先生把他的天才发挥了极致。他要表现一个具有崇高威信的教父的想象,他必须让教父在银幕上高大而有着无比的威信。如果换成一般的导演,肯定会让教父带着无数的手下出现在火并当中,枪林弹雨中,老教父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这样的镜头,肯定是很多导演要拍的。”

    “事实证明,安德烈·柯里昂总是会制造奇迹。他就像是上帝一样,手指只是那么一动就创造了整个世界!”

    “随着镜头的拉开,我们在把目光全部放在包纳萨拉身上的时候,突然发现近处还有个十分模糊的身影,这个身影我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柯里昂先生用他的镜头很快让我们意识到这个被我们忽略不计的人,才是电影的主角。”

    封面上,有这样的一行标题:一部伟大的电影,还是一部无声的抗议!?

    “作为一部杰作,《教父》是大气的,也是让人心暖的,因为这样的一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十分人性的柯里昂先生,他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对于电影的理解。”

    而在接下来的大量的篇幅中,《时代周刊》用丰富的内容对整个事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在此之前,虽然美国人都知道我有一个二哥叫鲍吉·柯里昂,但是对于他一般的美国人根本就不太了解,即便是二哥出了事之后,报纸上关于二哥的个人情况的详细介绍也根本没有,这一次《时代周刊》显然做了一个突破。

    《洛杉矶时报》,这份洛杉矶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头版整版被一幅巨大的照片占据,那张照片上,是《教父》的一幅海报的内容:康妮的婚礼上,柯里昂家族一家人的合影,老教父和妻子在中间,旁边站着三个儿子、女儿女婿,孩子们则站在最前面。

    “这样的开头,简直精彩极了。就在这样的巨大的转换之中,完成了主角的登场。在这个开头之前,我们就像是一个探宝者,在密林中寻宝,看见灌木中有着倒塌的神像,我们以为这神像就是宝藏,但是当我们靠近神像突然转身的时候,才发现我们的前面,原来矗立着一座恢弘的庙宇!”

    然后,《时代周刊》将目光放到了罗斯福身上,对罗斯福的一系列的举动,尤其是他在洛杉矶做的很多事情进行了梳理和评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罗斯福就是《教父》里面的巴西尼,他是一切事情的幕后主使。

    “柯里昂先生在电影里面并没有表明任何的鲜明的态度,但是我们却从中体会到了他的那种前所未有的愤怒!这愤怒,借助电影中老教父和他的儿子迈克·柯里昂的行为表达了出来,尤其是电影的结尾。”

    “那是,老大,这期的《时代周刊》现在已经卖得脱销了!”甘斯点了点头道。

    而真正从电影艺术方面对《教父》尽心评价的,自然是《电影手册》了。这本已经闻名全世界的电影杂志,完全做出了一本《教父》专刊,所有的页码都在讨论这部电影。

    约翰·福特对《教父》的开头赞不绝口。

    “这几年,好莱坞涌现出了数不清的杰作,尤其是梦工厂的电影,柯里昂先生之前的电影,不都是不朽的杰作。而在好莱坞的这些电影中,有着精彩开头的电影拒不胜数,柯里昂先生本人的电影中,堪称经典的开头就有很多。但是现在看来,《教父》的开头是抵达了一个顶峰!”

    “《教父》在艺术性上的贡献,自会有人去分析,我们要说的是,这部电影是一部十分特殊的电影。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电影里面,我们看到了那些姓柯里昂的人,那个柯里昂家族。一般的说来,当我们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常常认为电影里面的东西都是虚构的,所以我们不会把电影里面的事情和先是完全等同起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期待有人能够拍摄一部关于安德烈·柯里昂或者是关于柯里昂家族的纪录片,让我们彻底了解柯里昂家族,这部纪录片一直没有诞生。”

    “洛克特克财团如今磨难重重,柯里昂先生面对的是一次次沉重的打击!政治上的打压,经济上的陷阱,类似反黑局这样的阴谋诡计,让柯里昂先生只能在他的电影里面以这样的一种态度来抗议!”

    “老大,看看报纸,看看电视!整个美国现在都沸腾了!到处都有人谈论伯班克党,伯班克党如今已经成为所有人的最爱!上帝呀,就在昨天,打死我我也不会相信一向讨厌黑社会的美国人会对伯班克党有这样的好感!”

    “片长三个小时投资1500万美元的《教父》,几乎囊括了梦工厂所有的优秀人才,成为了真正能够代表梦工厂代表安德烈·柯里昂的一部电影作品。影片无论从艺术性上还是从其他的方面,都达到了好莱坞电影的顶峰!”

    第二天的早晨。我被甘斯他们摇醒的时候,天色已经大亮了。

    “《教父》成就了好莱坞最伟大的一部电影,也成就了柯里昂家族。也许百年之后,人们还能通过这部电影认识这个家族。”

    而对于《教父》这部电影的讨论,却并不限于他一人。

    “对于我们来说,很多事情我们都是清楚的。洛克特克财团以及柯里昂先生本人,现在处于艰难时刻,这些人为美国做出的贡献我们已经不需要多说了,柯里昂先生本人对于美国的作用我们更不用赘述。我们要问的是,难道美国真的就没有光明和正义了吗?”

    “而记下来,柯里昂先生并没有浅尝辄止,他通过汤姆和电影大亨华尔斯的交涉把老教父的威严推到了极点。这样的开头,美得让人窒息,大气磅礴,同时又匠心独具。仅仅这个开头,就已经让人欲罢不能了!”

    “但是这部《教父》,显然和其他电影不同,完全是用一种隐晦的方式拍摄出来的。柯里昂先生在这部电影里面,并没有像在《耶稣受难记》或者是《与狼共舞》里面那样鲜明地表明他的态度。而是在默默地讲述着这个故事,他把自己的意图潜伏在画面之下,让我们这些观众观看了之后自己体会。”

    他们回顾了1932年以来,洛克特克财团受到的一些列的刁难。这些刁难,像黑白电影、彩色|电|影专利权事件、电视专利权事件等等,一件件民众都知道,但是当这些刁难全部被放在一起的时候,民众就显然会发现这些先前看起来没有什么联系的事件,其实更像是一系列的精心的策划。

    “他满怀深情地塑造了电影中的柯里昂家族,借此向观众展现了一颗滚烫的内心。我们看到了柯里昂先生之前并不被我们熟悉的一面:温情的一面,他是如此热爱着他的亲人,他的家族。这一点,从《教父》结尾的那一长串的字幕可以看出。”

    “亨利·卢斯他们做得不错!”我对《时代周刊》的负责人,很是欣赏。

    这期的《时代周刊》肯定能够在民众中形成轰动。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洛杉矶时报》的这篇评论,算是触摸到了电影的本质。

    《时代周刊》的这组报道文章,绝对是自从罗斯福上台以来,最直接、最详尽的把罗斯福的真实面目和目的揭示出来的报道,内容翔实,论证严密,以《教父》这部电影为切口,完成了一次向罗斯福、民主党的成功反击!

    “我们向来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电影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我们拍摄电影是干吗。柯里昂先生让我们认识到,用电影我们可以认识生活的美,用电影我们可以创造艺术,用电影我们可以改变社会甚至宗教信仰,现在,柯里昂先生用他的电影告诉我们,用电影可以塑造不朽,可以表达爱。”

    任何的艺术,从一开始诞生,就是人类情感的需要,那才是最根本的。

    我揉了揉眼睛,在取过报纸的一瞬间,大脑立刻清醒了起来。

    《时代周刊》的这篇评论,显然把《教父》的创作意图说了出来,而且几乎使用一种直白的语气。民众在看了之后,都能够明白这篇评论说的是什么意思。

    “从一开始一个人的面部特写,一点点拉开,近景,中景,最后到全境。场面调度的流畅,那种大师级的手法,让人赞叹!这样的开头,完全出乎观众的意料之外。看到看头的时候,我们都会以为那个对着镜头说话的包纳萨拉是主角,他坐在那里,诉说着自己女儿的遭遇,我们的注意力完全被他吸引过去了。”

    “我们还渴望柯里昂先生能够在他的电影里面反应他的家族反应他对家族的观点,但是之前也没有看到。”

    在他们的介绍中,少年的二哥是个调皮捣蛋的人,成绩平平,但是很有义气,也受女孩子欢迎。后来自己从学校退学,一直在伯班克以及好莱坞做事情,接着又在梦工厂做事,然后进入警界。

    “但是我们看看柯里昂先生是怎么处理的。他并没有用那种浅薄的方式去变现。而是安排一场婚礼。”

    “安德烈·柯里昂的一部电影,可以让整个美国陷入到暴动之中,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但是这一次,柯里昂先生的这部电影和以往的《耶稣受难记》或者是《与狼共舞》相比,显然是不同的。”

    这副图片上的标题是:好莱坞最伟大的电影诞生,柯里昂成为不朽!

    “不是投资、制作不同,也不是这部电影的艺术性不同,而是在拍摄的态度上不同。之前柯里昂先生的电影,都是意气风发的,都是态度鲜明的,之所以拍摄《耶稣受难记》,那是为了向梵蒂冈教廷挑战,拍摄《与狼共舞》,那是向种族歧视挑战!那个时候,柯里先生如同一个斗士一般,精神抖擞,大声呐喊。”

    甘斯把报纸砸在我的桌子上,然后又飞快地拧开了电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