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风雨如磐中条山 > 第58章:难以完成的任务(中)

第58章:难以完成的任务(中)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雪松兄,你说说看,那些掌握着惊天大秘密的人最害怕什么呢?”金振国沉思良久,突然间扭过头来,毫无征兆地冒出这么一句话。

    “呃最害怕什么?振国老弟这是何意呀?莫非你心中已有定论?”晋南春满楼的老板王雪松一脸茫然,疑惑地询问道。

    金振国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嘴角微微上扬:“嘿嘿,这些手握机密的人,最为惧怕之事莫过于自己的秘密被他人知晓!咱们就得牢牢抓住小鬼子们这种见不得光的心理大做文章!”

    王雪松听得云里雾里,但还是附和地点点头,表示赞同。

    金振国接着说道:“咱们已经看过那小鬼子所谓的&39;治敌五策&39;,实在是阴险狡诈到极致!可如今整个晋南地区都被封锁戒严,咱们虽有这等重要情报在手,却无法将其传递出去。长此以往,这般坐以待毙绝非良策啊!”

    说罢。他眉头紧锁,忧心忡忡地叹了口气。

    “所以啊,我们必须争分夺秒,悄无声息地潜入解放区。据我所知,彭德怀总司令与贵国国军第二战区司令官卫立煌之间不仅私交甚笃,而且在战场上也能做到守望相助、互通有无。我推断,他们之间肯定存在某种特殊的联络途径……”王雪松滔滔不绝地阐述了一系列理由。

    “王兄,依小弟之见,咱们能否左右开弓呢?”金振国一边说着,一边将椅子向前挪动了些许距离,并刻意压低嗓音,神情显得极为神秘。

    “哦?何为‘左右开弓’?还请金兄不吝赐教!”王雪松饶有兴致地直视着金振国,眼中闪烁着期盼与渴求的光芒,仿佛急切地想洞悉其中的奥妙。

    金振国深吸一口气,然后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他的话语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汹涌而出,只听得王雪松瞠目结舌,双眼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随着金振国的讲述,王雪松的情绪越来越激昂,他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对这个计划赞不绝口!

    首先,要立刻通知那位给日本人当翻译的汉奸冯大友,并严令他想尽一切办法将众人安全护送出城。这一步看似简单,但实则需要巧妙周旋,既不能引起日军的怀疑,又要确保大家的安全。

    接下来,便是制作数百份传单。这些传单上将详细翻译出日本鬼子所谓的“治敌五策”,并将它们张贴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向全体民众揭露日本鬼子的阴险恶毒计划,让他们陷入混乱之中;

    另一方面则是唤醒潜藏在城内的军统、中统、八路军以及晋绥军等各路抗日力量的卧底人员。

    通过这些卧底自身的秘密渠道,迅速将日本鬼子的阴谋传递出去,以求在最短时间内让外界了解到真实情况。

    整个计划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既大胆又谨慎。王雪松心中暗自感叹,金振国不愧是智勇双全之人,能够想出如此绝妙的计策。此刻,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在前方闪耀。

    说干就干!

    王雪松找来了他们酒店里能够识文断字的伙计、药店的账房先生以及镖局总镖把子王德华的小老婆等多人,再加上金振国、刘树根和王雪松自己,大家连夜开始抄写传单!

    在传单的开头,金振国亲自写好了序言:“敌占区的父老乡亲们:我们国民政府中央军已经得知了日寇即将进攻中条山的计划!尤其是他们所谓的‘治敌五策’,其目的就是妄图吞并我们整个山西啊!我们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必须要坚定信念,深刻洞察这些鬼子的狼子野心,全力配合政府将鬼子赶出我们的祖国!

    接下来就是鬼子‘治敌五策’的具体内容……”

    第二天中午,陈茂德和另一位年轻的镖师回到地下室的时候。

    他惊讶的告诉金振国:“满城张贴的都是鬼子‘治敌五策’的告示和打了鸡血一样兴奋的居民、还有气急败坏的驱赶围观人群、撕扯告示的鬼子”

    “我们早就听见了鬼子在城内拉响的警报咯!”金振国得意地摇动着手中的大蒲扇,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

    “看来,我们的计划成功了。”金振国满意地笑了笑。

    此时,一名酒店伙计匆匆跑来,递给金振国一张纸条。

    金振国看完后,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怎么了?”王雪松察觉到金振国的变化,关切地问道。

    金振国将纸条递给他:“冯大友通知我们说,日本人已经发现了我们的行动,特别是陈茂德老哥的画像也被鬼子画了出来,张贴在城门口了,此时他们正在全城搜捕我们。”

    “那我们现在怎么办?”众人有点沉不住气了。

    “不要慌。”金振国冷静地分析道,“我们尽快离开这里,寻找新的落脚点。同时,想办法联系城外的八路军部队,把中条山地形图的情报送出去。”

    “可是,城门已经被日军严密把守,我们怎么出去?”有人提出疑问。

    金振国思考片刻:“我们可以利用地道出城,就是昨天晚上我和镖师兄弟钻的那条臭水沟 。”

    就在大家备好干粮,准备起身的时候,王雪松叫住了他们:“金老弟,为了双保险,我的店里可以给你们提供几套日本鬼子的军装。”

    大家连声叫好。

    特战队一行四人穿着日本军装,在刘树根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街道上穿街走巷而过,他们步伐懒散,就像是暂时没有任务、漫无目的闲逛的鬼子兵一样。

    当遇到迎面走来的真正的鬼子队伍时,刘树根甚至还主动用流利的日语向对方打招呼问候。凭借着他出色的语言能力,他们这行人非常顺利地来到了城墙根下。

    &34;不好!那边有两个鬼子的巡逻兵!&34;金振国小心翼翼地提醒着大家。

    那两名鬼子同样也注意到了他们,并且热情地打着招呼。刘树根见状,连忙迎上前去,脸上挂着谄媚的笑容,同时从口袋里掏出一盒哈德门香烟,给每个鬼子递上一根,并殷勤地划着了火柴为他们点火。

    正当两个鬼子将香烟凑近火柴,头挨着头准备点火的时候,陈茂德和李二蛋突然动手了!

    只见他们身手敏捷,如闪电般迅速抱住鬼子的脑袋,使出浑身力气猛地一扭,只听得清脆的&34;咔嚓&34;两声,两个鬼子的颈椎瞬间被折断!

    这一切发生得如此之快,让人措手不及。周围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但特战队队员们并没有惊慌失措。

    两个日本鬼子被他们拖到城墙边的荆棘丛中,背靠着城墙坐下,即使走近了看,他们就像午睡打盹的样子

    吕梁山区的夏天,阳光炽热地洒在大地上,山间的小溪流淌着清澈的泉水,发出清脆悦耳的潺潺声。

    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演奏一场自然的音乐会。

    金振国四人撤下了日本军服上面的领章、肩章等标志,扔掉了带着两只屁帘的军帽。

    历经千辛万苦,突破重重封锁,终于来到位于黄河西岸的了八路军频繁活动的吕梁山区。

    这里的山水和空气,仿佛都是焕然一新的!

    田野里,庄稼茁壮成长,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大豆和玉米在山坡上随风摇曳,金黄的玉米棒子沉甸甸的,预示着一个丰收的季节即将到来。

    阳光洒在大地上,使得每一株庄稼都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微风拂过,庄稼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它们的生长故事。

    大豆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摆动,像是绿色的海洋在律动;而玉米则高高挺立,它们的叶子相互摩擦,发出清脆的摩擦声响。

    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金黄的玉米棒子挂满了枝头,沉甸甸的,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满足感。这些玉米棒子颗粒饱满,仿佛是大自然给予农民们辛勤劳作的最好回报。每一个玉米棒子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力,它们即将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或是作为饲料,为家畜提供充足的营养。

    这真是一片充满了希望的土地,在这片田野里,生命的力量无处不在。

    庄稼的茁壮成长,不仅是对土地的热爱,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它们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努力生长,为人们带来希望和美好。

    按照王雪松的指引你,他们需要到一个叫王家垴的地方,以晋南春满楼酒店伙计的身份寻找一个叫王疙瘩的放养老汉。

    只有王疙瘩老汉才会带领他们找到需要的人!

    “站住!”突然之间,一个看起来十一二岁左右、头上裹着白色头巾、粗布衫子里面还穿着红肚兜的孩子,从树上敏捷地跳了下来,并挥舞着红缨枪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只见这个小孩眼神锐利无比,手中紧紧握着红缨枪,枪尖直直地指向金振国,大声喝问道:“你们究竟是何方人士?来自何处?又打算前往何地?”

    面对小孩的质问,陈茂德脸上露出笑容,轻声问道:“小朋友,这里是否就是王家垴呢?”

    小孩依然紧握着枪尖,毫不退缩地回答道:“没错,这里正是王家垴!你们这些人究竟有何企图?”

    金振国接着询问:“那么,王疙瘩是否居住于此村庄内呢?”听到这个问题,小孩的情绪瞬间激动起来。

    他愤怒地抖动着手中的红缨枪,声音中带着明显的不满与愤恨:“那可是我的爷爷!谁允许你们如此无礼地称呼我爷爷为‘王疙瘩’的!绝对不可以这样叫!”

    金振国并没有生气,反而展现出极大的耐心,继续温和地问道:“好的,那么请问你爷爷的尊姓大名是什么呢?”

    小孩气鼓鼓地回答道:“我爷爷名为王树根!”这句话一出口,立刻引发了众人一阵哄堂大笑!

    原来,在陕南的汉中地区,当地人通常将树根称之为疙瘩。

    所以,小孩刚刚的回答实际上无意间还是透露出了他爷爷的外号!

    在老羊倌王树根的带领下,又辗转了三个人。

    然后,他们被人用黑布蒙上了眼睛,坐上了一辆胶轮大马车

    一个带着隆重鼻音的壮汉,一边挥舞着皮鞭驱动了马车,一边叮咛他们:“相见你们心中的人人,就要老老实实的嗷!”他说话的声音和语调颇有点唱信天游“兰花花”的感觉。

    “莫有我同意,不准取下眼罩子嗷!”赶车人不时的回头看他们一眼,说道。

    迎着先天的夜风,浑身通泰的金振国四人的耳边传来“哗哗”的水流声,一阵阵黄河特有的新鲜、潮湿的泥腥味扑面而来!

    他们正在沿着黄河边一路飞奔

    突然,赶车人大喊了一声打破了平静,把大家吓了一跳!原来时他正准备唱歌,先“哎嗨哟”的掉了一下嗓子,接着唱到:

    “妹在家里头

    我心跟着哥哥走

    我这辈子的泪蛋蛋

    只为哥哥流

    拆散了炕头头

    拆不散骨肉

    寻不带盼头头

    哥就不撒手

    嗨

    寻不带盼头头

    哥就不撒手

    嗨

    走西口

    那里是个头

    走西口

    不知命里有没有

    走西口

    人憔悴了心没瘦

    走西口

    流着眼泪放歌吼

    走西口

    那里是个头

    走西口

    不知命里有没有

    走西口

    人憔悴了心没瘦

    走西口

    流着眼泪放歌吼

    ”

    自古以来,黄河都是自西向东流淌!有谁会选择留下,又有谁踏上前往西口的路途呢?

    “走西口,闯西口,步履蹒跚几回首。几代人,几代愁,心胆俱裂离家走。路漫漫,埋白骨,生死攸关哭上走。”西口之路,是一条充满凶险的道路。

    这条路漫长无比,竟然走了将近三个世纪之久。

    西口之梦,更是一个缠绵悱恻的梦境。这个梦同样漫长,竟然已经做了三百多年!

    晋西北人和陕北人的足迹,早已被滔滔黄河所淹没!

    唯有那些纤夫、车夫以及包袱客们那雄浑、凄楚的号子声,早已深深地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

    自古以来,那条黄河一直朝着东方流淌,究竟是什么人会毅然决然地选择走上西口这条艰辛之路呢?

    说白了,无非就是因为生活太过穷苦罢了。

    走西口还有着“走口外”、“转场子”或者“跑口外”等别称,而这里的“口”和“关”其实是相同的概念。

    它具体指的是,位于长城以内的晋西北以及陕北地区的劳动人民,前往长城之外的内蒙古西部地区谋求生存的一种社会活动。

    马车夫那如泣如诉、悲怆高亢的一曲《走西口》实在是震撼人心!只听得人撕心裂肺、泪水涟涟……

    一曲信天游让金振国想到远在汉中的妻儿,想到了家乡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那熟悉的面孔仿佛就在眼前浮现:老婆温柔贤惠地操持着家务,儿子活泼可爱地奔跑嬉戏,两个女儿乖巧懂事地帮忙做事。

    他们的笑声和温暖的拥抱,如同阳光般照耀着他的心房。

    &34;老金啊,车夫这个哈怂,唱得老子都想家了!&34;陈茂德瓮声瓮气的声音打破了金振国的沉思。

    他转过头,看着这位与他一同出生入死的战友,心中涌起一股感慨。

    &34;我也想我那瞎眼的老娘了!不知道她还活着没有……&34;痞里痞气的李二蛋禁不住小声哭泣了起来。

    金振国心头一紧,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牵挂和思念。

    金振国默默地思考着,自己戎马倥偬、把脑袋别在裤腰上、九死一生的深入敌后,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国家的安宁,还是为了家人的幸福?或许两者兼而有之吧。

    在这动荡的年代,他们背负着责任与使命,远离家乡亲人,为了更远大的目标奋斗拼搏。

    思绪渐渐清晰起来,金振国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他明白,无论前方道路多么崎岖艰难,他们都要勇往直前。

    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背后无数个家庭的安宁和幸福。

    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金振国和他的战友们将继续前行,用勇气和智慧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故事。而那份对家的思念,则成为了他们内心最坚实的支撑,激励着他们不断向前迈进。

    为了能够让所有人都重新振作起来!金振国觉得自己必须要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来安慰大家才行。

    他语气激昂地说道:“我们之所以会承受这样的苦难和折磨!不就是为了能让亲人们不再被迫分开,让国家不会再被敌人肆虐破坏,让老百姓们不用到处流浪,也听不到那悲惨痛苦的哀号声吗!”

    今夜,汹涌澎湃的黄河水在身边咆哮激人奋进!

    和煦轻柔的松涛声就是对他们灵魂的安慰。

    “吁!”随着车夫的一声长啸,马车终于稳稳地停了下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