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注释第十八至第二十颂
十一、第十八、十九颂————以引意罚为重以成唯识义
第十八颂:解答若无外境应无杀罪的诘难
颂文:‘由他识转变,有杀害事业,如鬼等意力,令他失念等。]
论文:如由鬼等意念势力,令他有情失念得梦、或著魅等,变异事成。具神通者意念势力,令他梦中见种种事。如大迦多衍那意愿势力,令娑婆刺拿王等,梦见异事。又如阿练若仙人意愤势力,令吠摩质咀王梦见异事。如是由他识转变故,令他违害命根事起,应知死者为众同分,由识度变异相续断灭
诠释:在第十节之末,外人所提出的质疑,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即论文所说:‘若唯有识,无身语等,羊等云何为他所杀?’外人的意思是:假如照你们唯识家所说,只有内识,没有外境。如果真是这样,也就没有身业语业可言了。如果没有身和语的活动,那些猪羊鸡鸭等家畜家禽,云何为他人所杀?
唯识家以颂文‘由他识转变,有杀害事业’二句作答。意思是说:‘由他’————即行凶者或屠宰著,以其心‘识’的‘转变’力量,然后才会‘有杀’生‘害’命的‘事业’。换句话说,在身、语、意三业中,以意为主导,由于先有杀害的意念,然后才有杀害的行动。同时,当屠杀者要屠杀猪羊鸡鸭的时候,其杀害的心念,有强盛的势力,由其强有力的心念活动,影响到弱小的被屠杀猪羊鸡鸭的心识活动,使它们生起被杀的恐惧心理,以它们自已所生的心念变异,生起被宰杀死亡的感觉,使生命趋于灭亡。所以这杀生罪,是由双方势力强弱不同的心识交织而成。当然,杀生者也承受杀生的罪业。这就是<二十论述记>所释:‘由能杀者,为增上缘,起杀害识,转变力故,令所杀者,有杀害己断命事成,故能杀者得杀生罪。]
唯识家答覆后,再举出譬喻来证明:‘如鬼等意力,令他失念等。’颂文中‘鬼等’的等字,约指有神通者如天神、龙神、仙人等,当他们忿怒时,以其意念势力,恼害其他有情,使之精神失常、颠狂迷乱,甚而‘鬼等’意业增上,能使被害者丧命,而成就杀业。这就是第一段论文所称:‘如由鬼等意念势力,令他有情失念得梦,或著魅等,变异事成。’的意义。
论文中说:[如大迦多衍那意愿势力,令娑婆剌拿王笃等,梦见异事;又如阿练若仙人意愿势力,令吠摩质咀利王梦见异事。’在这一段文字中,包括著两个印度古代故事,分述如下:
一、<中阿含经>记载:娑婆罗那王,容貌端正,自谓天下无双,他想找人来比较,以显自已的殊胜。有人对他说:王舍城的大迦旃延形容甚好,世间无比。娑婆罗那王遣人迎之入宫。大迦旃延到了宫中,人人争看大迦旃延,没有人再看罗那王了。罗那王问何以如此,众人说迦旃延容貌胜大王。罗那王问迦旃延,以何因果各得殊胜容貌呢?迦旃延说多生前我出家,大王是乞丐,一天我在寺中扫地,大王来乞食,我扫地竟,令大王除粪,除粪后方与王食。以此业因,生人天中,各得容貌端正之报。罗那王闻之,即出家为迦旃延弟子。
后来二人在阿槃地国山中修道,罗那王在山中另一处坐禅。一天阿槃地王钵树多,带著宫女入山游戏,宫女见罗那王容貌端正,围绕著看他。钵树多王看见,疑罗那王调戏他的宫女,令人鞭打得他身破闷绝而死。到夜间醒来,到迦旃延处,迦旃延为他疗伤,罗那王对迦旃延说:我向师请假,暂回本国,集全军队攻破阿槃地国,杀钵树多王,事毕回来依师修道。
迦旃延答应了,并劝他留宿一夜,明日再走。罗那王睡到夜间,梦见集合了军队,征阿槃地国,不幸兵败被俘,被敌方红花插头,要斩首示众。罗那王梦中大叫,迦旃延叫醒他,对他说:你若征阿槃地国,必当兵败,如梦中所见。迦旃延复对他说:一切诸法,譬如国土等,都是假名无实;离开了房屋田地就没有国土,离开了砖石木柱等就没有房屋,乃至于说到极微亦非实有,无彼无此,无怨无亲。罗那王听法后,不再兴兵报仇,一心修道,后来证了阿罗汉果。
二、<中阿含经>记载:有七百仙人住在阿练若(阿练若,义译为闲寂,就是旷野之处,住在旷野处的仙人,名阿练若仙人。)一时,天帝释来到此处,众仙人皆来恭敬帝释。时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即吠摩态质咀利王),亦变为帝释到仙人处,而仙人对他并不恭敬。他心中愤恨云:汝等何故但敬帝释,而轻蔑我?诸仙忏谢,而毗摩质多罗王愤恨不已,不受众仙忏悔。这时众仙以心念之力,使毗摩质多罗王‘即大困苦’遂生悔心,惭谢诸仙,‘仙等心念,放赦其僭失’,毗摩质多罗王恢复正常。
这个故事,经中说是使毗摩质多罗王‘困苦’,而本颂论文说使阿修罗得梦,故事不同,意义相似,都是强调‘意念’的力量。
第十九颂:举仙人忿怒故事证明意罚为大罪
颂文:弹诧迦等空,云何由仙忿,意罚为大罪,此复云何成。
论文:若不许有他识转变增上力故,他有情死,云何世尊为成意罚是大罪故,返问长者邬波离言,汝颇曾闻何因缘故,禅宅迦末蹬林羯陵伽林,皆空闲寂?长者白佛言,乔答摩,我闻佛言,竟愤恚故。若执神鬼敬重仙人,知嫌为杀彼有情类,不但由仙意愤恚者,云何引彼,成立意罚为大罪性过于身语。由此应知,但由仙忿彼有情死理善成立。若唯有识,诸他心智知他心不,设尔若失,若不能知,何谓他欠心智;若能知者,唯识义应不成。虽知他心然不如实。
诠释:这一颂,是唯识家说明了杀害的事业是由于‘意力’,恐外人犹不信服,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再说此颂文加以补充。颂文中‘弹坨迦等空’一句,弹诧迦,有译为檀陀柯,意为‘治罚’。等字后面还有摩登伽和、羯陵伽,这也是出自<中阿含经>的故事。檀陀柯是一个国王的名字,他国内有一仙人,名摩登伽,在山中修行。他有妇为婆罗门女,极有容貌,每日到山中为摩登伽送饭。一日檀陀柯王到山中游戏,见此妇人,问是何人,随侍答是仙人妇。檀陀柯王说:仙人离欲,为何有妇?就把妇人带回宫中。仙人等不到妇人送食,借问他人,他人告知国王带到宫中去了。仙人到王宫中向王索妻,王坚不还,仙人告诉妇人说:你一心念我,勿暂舍我,今夜使此国土破坏。到了夜间,仙人以念力使天两大石,国王及国人皆死,国土成为废墟。而妇人以心念仙人,得以不死,又回到仙人身边。颂文‘弹诧迦等空,云何由仙愤。’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之后,还有还有两个类似的故事,大意都是由于仙人忿怒,以其‘意力],使国土为墟。故事大意类似,就不再详述了。
下半颂中,也有一个故事,是解释论文中‘云何世尊为成意罚是大罪故’一句。
此故事也出自<中阿含经>,大意是说、六师外道之一的裸体外道(以裸形涂灰作为离系修行的方法),有一个名阇提佛多罗者,他的弟子长热,往至佛所。佛问长热:
你师父平常对教导你们,在三业中,他说那一业的责罚为大罪呢?
此外道回答:我师父说,在三业之中,以身业责罚最重,口业次之,意业最轻。
长热问佛:‘瞿昙今说何业为重名?’
佛说:我认为,在三业中,意业的责罚最重,其次是口业,再其次才是身业。长热外道回去,将佛陀的意见向他师父报告。阇提佛多罗不以为然,就派遣一位邬波离长者,到佛陀处,和佛陀辩论,欲破佛说。邬波离立下论题:
[我立三罚身为最重,次口、后心。瞿昙为何说心罚为重?]
世尊这时在眉□罗国,这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佛问邬波离:‘若人行杀,几日可以杀尽此国的人?]
邬波离答:‘或七日,或十日,或一月。]
佛再问:‘如果仙人起嗔心杀,几日得尽?]
邬波离答:‘一时国人皆尽。]
佛又问:‘若有人长时行于布施,有人多时持戒,有人一时入八禅定,入无漏观,何者最胜?]
邬波离答:‘入禅无漏功德最胜。]
佛语长者:‘既然如此,你何以说身口罚重,心罚最轻呢?]
经过一番辩论后,邬波离长者自知理屈,乃皈依佛陀,为佛弟子,后来并证了果。
以上几则故事,都是印度古代流传下来,家喻户晓,并且深信不疑,所以佛陀才举此为喻。
唯识家举出种种譬喻,说明‘意罚为大罪’后,外人又提出最后一个问题:[如果唯有内识,没有外境,你们所说的‘他心智’,知不知道他心呢?如果不能知,还叫什么他心智?如果知道,那么他人的心念就是外境,怎能说是唯识呢?]
唯识家乃再以下一颂破解外人的质疑。
十二、第二十颂————释他心智不如实以成唯识义
第二十颂:释外人所举他心智不成难
颂文: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
论文:诸他心智,云何云何于法不如实知。如自心智,此自心智云何何于境不如实知。由无知故,二知于境各由无知所覆蔽故。不知如佛净智所行不可言境,此二于境不如实知,由似外境虚妄显现故,所取能取分别未断故。唯识理趣无边抉择品类差别,难度甚深,非佛谁能具广抉择。
诠释:他心智,是知道他人心意的智慧,此又称为他心通,即六神通之一。如果仔细解释,即是以他心为本质,在自心上变起一种似于本质的他心影像,而为自心所缘。<成唯识论述记>解释说:‘以他心为质,而自变演,名他心智,非能亲取他心等故,名他心智。’这主要是说‘非能亲取他心’。自心智,自然就是知道自己心意的智慧了。外人质疑的意思是:若有他心智,就证明有他心的存在,如何能说是心外无境呢?
————同样的,自心智也不能亲取所缘,也是变相所缘。<成唯识论述记>卷四解释说:此自心智,说见分者,前后许自变相缘故。非自证分,名为自心智;彼如实知,无异解故。’这即是说,自心智是指‘见分’而说的。
颂文前二句是外人所问:‘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他心智为何不能知道他人的心事呢?唯识家告诉他说,具有他心智的人,不知不能如实的知道他心,亦不能如实的知道自心。何以故呢,因为它被无知(即无明)所覆蔽,致不能如实知道自心;同样的,了知他人心意的他心智,由于‘法执’的障碍,不能如实的知道他心。
不但凡夫不能如实的知自心他心,就是二乘及菩萨,在未成佛以前,自心亦不能真知自心。这就像我人不知佛的境界一样。这就是第三、四句颂文的意思。由此颂可知,在未证佛果前,自心、他心、佛境,都是难可了知。然则所谓他心智云者,无非是随方便而说的。
外人至此不再提出问题,‘二十颂’也至此结束。在二十首颂文之后,还有一首‘结颂’,是世亲菩萨以自谦及赞佛的语气作一结颂,以结束本文。结束的大意是:唯识的义理,甚深微妙。这种甚深的理趣,是诸佛胜智所行的境界,不是我辈所能尽知的。我已随自己的能力,约略的成此唯识大意,至于更深的义理,那是唯佛所知的。
颂文曰:
[我已随自能,略成唯识义,此中一功种,难思佛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