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脉学辑要 > 卷下

卷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婦人

    孫思邈曰。凡婦人脈。常欲濡弱於丈夫。

    張路玉曰。古人雖有女子右脈常盛。及女脈在關下之說。要非定論。其病惟經候胎產。異於男子。他無所殊也。

    案何夢瑤曰。古謂男脈左大於右。女脈右大於左。驗之不然。蓋人之右手。比左手略大。脈亦應之。而右大於左。不論男女皆然也。惟男兩尺恆虛。女兩尺恆實。差不同耳。此說亦未必也。

    素問腹中論。帝曰。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張景岳注曰。身有病。謂經斷惡阻之類也。身病者脈亦當病。或斷續不調。或弦澀細數。是皆邪脈。則真病也。若六脈和滑。而身有不安者。其為胎氣無疑矣。

    平人氣象論曰。婦人手少陰動甚者。任子也。王太僕注云。手少陰。謂掌後陷者中。當小指動而應手者也。滑氏抄云。動甚。謂脈來過於滑動也。(全元起。作足少陰。王宇泰準繩。從之。)張景岳曰。凡婦人懷孕者。其血留氣聚。胞宮內實。故脈必滑數倍常。此當然也。然有中年受胎。及血氣羸弱之婦。則脈見細小不數者。亦有之。但於微弱之中。亦必有隱隱滑動之象。此正陰搏陽別之謂。(陰陽別論)是即妊娠之脈。有可辨也。又胎孕之脈數。勞損之脈亦數。大有相似。然損脈之數。多兼弦澀。胎孕之數。必兼和滑。此當於幾微中。辨其邪氣胃氣之異。而再審以證。自有顯然可見者。

    又曰。啟蒙云。欲產之婦脈離經。離經之脈認分明。其來小大不調勻。或如雀啄屋漏應。腰疼腹痛眼生花。產在須臾卻非病。

    何夢瑤曰。脈經云。尺脈按之不絕。妊娠也。(羸弱之婦。不必脈皆滑實。但按尺中應指源源不絕。便是。滑伯仁謂三部浮沉正等。無他病而不月。為胎妊。亦此意。)其脈離經。(經。常也。與常日脈異者。是。一說離經。謂歇至及大小不勻。如雀啄者是。)而腹痛引腰背。為欲生也。(腹不痛。痛不引腰背。俱未產。當靜待之。)

    董西園曰。凡素有積氣瘕氣之體。每於懷娠之後。多見腹痛。其脈皆數急。則積瘕與胎胚。分別甚難。宜考其素來情狀。然後酌治。庶不致誤。更有虛損陰虛之候。脈亦動數滑疾。經閉不行。狀類懷娠。凡此之候。與妊娠幾微之別耳。但妊娠之脈。滑數中自有和氣可觀。虛損之數急。非空小而急。或細勁而弦。皆屬無神之診。柔和氣象。斷不可見。若積聚挾實之候。脈多沉著。其起居飲食。自與勞損妊娠之愛憎動靜不同。其形色精神。亦迥然各別。獨是虛損之體。復有懷娠者。誠幾微之別。不可不留心討論者也。

    案離經之脈。脈訣云。欲產之婦脈離經。沉細而滑也同名。臨產之脈。豈盡沉細而滑乎。劉元賓。李晞範。張世賢輩。皆引難經一呼三至。一吸三至。驗之率如其言矣。(陳自明婦人良方。亦引難經。)戴同甫。以離其尋常之脈。昨小今大。昨浮今沉之類。為離經之脈。而排劉李二氏之說。卻非也。戴又云。診其尺脈。轉急如切繩轉珠者即產。是或然。今試妊婦屆生產之期。破漿之時。大抵脈一息七八至。既欲分娩之際。脈反徐遲。驗數十人皆然。薛立齋云。欲產之時。覺腹內轉動。即當正身仰臥。待兒轉身向下時作痛。試捏產母手中指。中節或本節跳動。方與臨盆即產矣。正可心實據也。

    小兒

    劉方明曰。保生論。小兒三歲已後。或五百七十六日外。皆可診兩手脈。一指定三關。(幼幼新書。張路玉曰。三關。謂寸關尺三部。)

    王宇泰曰。候兒脈。當以大指袞轉尋三部。以關為準。七八歲移指少許。九歲次第依三關部位尋取。十一十二歲亦同。十四十五歲。依大方脈部位診視。(幼科準繩)

    案程若水云。初生芽兒一塊血。也無形證也無脈。(醫彀)今試小兒生下。周身無脈動。及乳潼一進。而脈才現。至其現則可診候。亦何必三歲也。

    張介賓曰。凡小兒形體既具。經脈已全。所以初脫胞胎。便有脈息可辨。故通評虛實論曰。乳子病熱。脈懸小者。手足溫則生。寒則死。乳子病風熱。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此軒岐之診小兒。未嘗不重在脈。亦未嘗不兼證為言也。故凡診小兒。既其言語不通。尤當以脈為主。而參以形色聲音。則萬無一失矣。然小兒之脈。非比大人之多端。但察其強弱緩急。四者之脈。是即小兒之肯綮。蓋強弱可以見虛實。緩急可以見邪正。四者既明。則無論諸證。但隨其病。以合其脈。而參此四者之因則左右逢源。所遇皆道矣。再加以聲色之辨。更自的確無疑。又何遁情之有。此最活最妙之心法也。若單以一脈。鑿言一病。則一病亦能兼諸脈。其中真假疑似。未免膠柱。實有難於確據者矣。

    曾世榮曰。宣和御醫戴克臣云。五歲兒。常脈一息六至。作八至者。非也。始順鏤版之際。誤去六字上一點一畫。下與八字相類。致此訛傳。默庵張氏脈訣亦云。小兒常脈一息。只多大人二至為平。即六至也。(活幼口議)

    案脈經。脈訣。諸本並作八至。不可斷為鏤版之訛。然以六至為平者似是。後世幼科書。率以六至為中和之脈。五至四至為遲。七至八至為數。蓋宗曾氏之說耳。

    陳飛霞曰。小兒三五歲。可以診視。第手腕短促。三部莫分。惟以一指候之。誠非易易。內經診視小兒。以大小緩急四脈為準。予不避僭越。體其意。竟易為浮沉遲散。而以有力無力。定其虛實。似比大小緩急。更為明悉。後賢其體認之。(幼幼集成)

    怪脈

    彈石

    王叔和曰。彈石者。辟辟急也。(張世賢曰。辟辟。逼迫貌。)

    黎民壽曰。彈石之狀。堅而促。來遲去速。指下尋之。至搏而絕。喻如指彈石。此真腎脈也。

    解索

    王叔和曰。解索者。動數而隨散亂。無復次緒也。

    黎民壽曰。或聚或散。如繩索之解。而無收約。

    雀啄

    王叔和曰。雀啄者。脈來甚數而疾。絕止復頓來。(又曰。長病七日死。)

    黎民壽曰。若雀啄食之狀。蓋來三者。而去一也。脾元穀氣。已絕於內。腸胃虛乏無稟賦。而不能散於諸經。則諸經之氣。隨而亡竭矣。

    屋漏

    王叔和曰。屋漏者。其來既絕。而時時復起。而不相連屬也。(又曰。長病十日死。)

    吳仲廣曰。屋漏者。主胃經既絕。穀氣空虛。其脈來指下按之極慢。二息之間。或來一至。若屋漏之水。滴於地上。而四畔濺起之貌也。(診脈須知。案雀啄。屋漏。原出十五難。)

    蝦游

    王叔和曰。蝦游者。苒苒而起。尋復退沒。不知所在。久乃復起。起輕遲。而沒去速者。是也。

    吳仲廣曰。其來指下。若蝦游於水面。泛泛不動。瞥然驚霎(察病指南。決脈精要。霎。作插。)而去。將手欲趁。沓然不見。須臾於指下又來。良久准前復去。又如蝦蟆入水之形。瞥然而上。倏然而去。此是神魂已去。行屍之候。立死也。

    魚翔

    (叔和脈賦。作魚躍)

    王叔和曰。魚翔者。似魚不行。而但掉尾動頭。身搖而久住者。是也。

    黎民壽曰。其脈浮於膚上。不進不退。指下尋之。其首定而未緩。搖時起時。下有類乎魚之遊於水。此陰極而亡陽。則不可期以日矣。故夜半占日中死。日中占夜半死也。

    釜沸

    王叔和曰。三部脈。如釜中湯沸。朝得暮死。夜半得日中死。日中得夜半死。

    黎民壽曰。釜沸之狀。如湯湧沸。指下尋之中央起。四畔傾流。有進有退。脈無息數。夫陰在內。陽為之守也。陽數極而亡陰。則氣無所守。故奔騰而沸湧。氣亡則形亡。此所以為必死也。

    右七死脈。原於察病指南。略舉數說。黎氏精要。更增偃刀。轉豆。麻促二脈為十怪脈。吳氏脈語。採素問大奇論。浮合。火薪。散葉。省客。交漆。橫格。弦縷。委上。懸壅。如丸。如春。如喘。霹靂。及難經關格覆溢。而揭二十四首。張氏診宗三昧。亦博稽經文。以評論之。余謂決死生。王氏診百病死生訣。及扁鵲診諸反逆死脈要訣等篇。已審且悉矣。大抵醫家能診得恆脈。則諸怪異脈。皆可不須辨而知也。故茲不逐一匯次云。

    王中陽曰。鰕遊雀啄。代止之脈。故名死脈。須知痰氣關格者。時復有之。若非諳練敭歷。未免依經斷病。而貽笑大方也。蓋病勢消爍殆盡者。其氣不能相續。而如鰕游水動屋漏點滴。而無常至者死也。其或痰凝氣滯。關格不通。則其脈固有不動者。有三兩路亂動。時有時無者。或尺寸一有一無者。有關脈絕骨不見者。或時動而大小不常者。有平居之人。忽然而然者。有素稟痰病。而不時而然者。有僵仆暴中而然者。皆非死脈也。學者當細心參探。(泰定養生主論)

    薛立齋曰。嘗治雀啄屋漏之類。若因藥餌克伐所致。急用參耆歸術姜附之劑。多有復生者。不可遂棄而不治也。

    陳遠公曰。死亡之脈全在看脈之有神無神。有神者有胃氣也。無神者無胃氣也。故有胃氣。雖現死脈而可生。無胃氣。即現生脈而必死。又在臨症而消息之也。又曰。死亡之脈。現之於驟者易救。以藏府初絕。尚有根可接也。倘時日久。雖有人參。又何以生之於無何有之鄉哉。有無可如何者矣。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