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元明杂剧 > 第十三章 明代戏剧理论著作简介

第十三章 明代戏剧理论著作简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元杂剧自产生到发展,大约经过了一百年的时间,作家人才辈出,作品蔚然大观,已如前文所述。到了元末明初,便有人进行总结性的论述,例如燕南芝庵《唱论》,对于歌曲唱法,作了简要说明。又如钟嗣成的《录鬼簿》(后又经明人作《续编》),记录了元代戏曲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目录,包括作家一百五十余人,作品名目四百余种,是我们研究金、元戏曲的第一手材料。夏庭芝的《青楼集》,记述了元代一百一十多个妓女(大多数是戏曲和曲艺演员)和三十多个男演员以及戏剧、散曲作家五十余人的事迹,也是有关戏曲史的宝贵资料。但这类著作较少,因此,本节扼要地介绍一下明代人撰述的戏曲理论著作。

    资料丰富,对后来影响较大的,当首推明初人朱权著的《太和正音谱》。此书成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即:戏曲理论和史料,戏曲曲谱。前一部分中,包括古典戏曲的体制、流派、制曲方法,杂剧的分科,脚色的源流等,对于古典戏曲理论和研究方面,对于元代和明初戏剧的评论和作品目录,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关戏曲声乐的理论,歌唱方法,宫调性质,歌曲源流等,则补充了元人燕南芝庵《唱论》的原著,增入了新的材料。后一部分的曲谱,是根据北曲(包括诸宫调、杂剧、散套)的黄钟、正宫、仙吕、中吕、南吕等五宫,及大石调、小石调、双调、越调、商调、商角调、般涉调等七调共十二宫调的分类(北杂剧仅用五宫四调),列举出每一宫调里的每一支曲牌的格式,详细注明每一字的平仄四声,并标明正字和衬字;还选录了元、明人的杂剧、散套或诸宫调为例,共收三百三十五支曲牌。是专门为填制北曲杂剧和散套提供的规范,也是现存最古的北曲曲谱。后来明、清人编的各种北曲曲谱,都是根据《太和正音谱》增订而成的。

    此书对于金人董解元以下、元代和明初的三百多位剧作家的评论,着眼点是以文辞分高下,而不以本色当行判优劣,所以在《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一项中,把马致远列为元杂剧家之首,评云:“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而相颉颃,有振鬣(liè)长鸣、万马皆瘖之意。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明万历时臧懋循编选《元曲选》一百种,把马致远的《汉宫秋》列为第一,可能就是受了《太和正音谱》的影响。)与马致远相较,《太和正音谱》把关汉卿列在第十位,而且有些勉强,评云:“观其词语,乃可上可下之才。盖所以取者,初为杂剧之始,故卓以前列。”仅仅由于关汉卿是首创杂剧体制的人,才不得不列入前十名。由此书作者对马和关的排列次序和评语,就可以看出他对于杂剧评论的旨意所在了。明中叶以后,戏曲家分为两派,注重文辞的一派,很可能是受了朱权的影响。

    李开先所撰《词谑》,记叙了杂剧、散曲和戏曲作法、唱法以及一些讽刺、滑稽故事。全书分四个部分:一、词谑,记载了三十余条有关戏曲、歌唱的趣闻轶事。二、词套,评选了元人杂剧、散曲数十套,是本书的主要部分,有些可供版本校勘之用。三、词乐,记叙了当时一些著名演员和弹唱家的故事。四、词尾,较详细地讨论了戏曲曲尾的作法问题,并举出前人作品为例。因为作者留心于戏曲和民间歌曲的搜集和研究,所以《词谑》中的某些说法,尚有可供参考之处。

    徐渭所著《南词叙录》,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南戏的专著,包括南戏的起源,发展情况,风格特色,声律,以及对作家和作品的评论;对于戏中常用的术语、脚色、方言等,也作了简要的考释。最后附载南戏目录:“宋元旧篇”六十五本,“本朝”四十八本。全书篇幅虽不多,但对于研究宋元南戏和明代传奇有宝贵的价值,对于研究元明杂剧和宋元以来的话本,也具有参考价值。例如所附的南戏目录,其中和杂剧的名称相同或相近的就不少。宋南戏和元杂剧,是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地理环境中产生的两种体制不同的戏剧。后来,是怎样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促成一种新的变化的,颇值得研讨;而《南词叙录》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正是这个原因,本书谈的虽限于杂剧,但仍然不能不附带提到这本专谈南戏的著作。

    何良俊的《四友斋丛说》,载有作者论戏曲的说法,后来各家自王世贞以下,多受何氏的影响。

    何氏爱戏曲,对音律有精深的研究。当时南方盛行南曲,很少人懂北曲。南京著名的老曲师顿仁,正德年间曾到过北京,在教坊中学得北曲五十余套,没有人重视,何良俊独加欣赏,请顿仁到家中担任教师,《曲论》里有一段记载此事:“余家小鬟记五十余曲,而散套不过四五段,其余皆金、元人杂剧词也,南京教坊人所不能知。老顿言:‘顿仁在正德爷爷时随驾至北京,在教坊中学得,怀之五十年。供筵所唱,皆是时曲,此等辞并无人问及。不意垂死,遇一知音!’……”从这段记载,可知嘉靖时北曲杂剧在南方几乎已经成为绝响了。

    何氏论曲,以情辞为重,他说:“大抵情辞易工。盖人生于情,所谓‘愚夫愚妇可以与知者’。观十五国风,大半皆发于情,可以知矣。是以作者既易工,闻者亦易动听。即《西厢记》与今所唱时曲,大率皆情词也。”因之,他评论元杂剧四大家,以郑德辉为第一,对王实甫也有好评。这些意见,代表了当时一部分戏剧评论家的看法,对后来颇有影响。

    王骥德所著《曲律》四卷,论作曲各法,从宫调音韵以至科诨部色,条分目列,溯流探源,议论见解,颇称精湛,是一部最早的系统的关于南北曲作法的著作。第一卷,论曲源、总论南北曲、论调名;第二卷,论宫调、平仄、阴阳、韵、闭口字、务头、腔调、板眼、识字、读书、家数、声调、章法、句法、字法、衬字、对偶;第三卷,论用事、过搭、曲禁、散套、小令、咏物、俳谐、险韵、巧体、戏剧、引子、过曲、尾声、宾白、科诨、落诗、部色、讹字、杂论;第四卷,杂论,论曲亨屯等。

    其“杂论”下篇摘录所见文渊阁藏本《乐府大全》(又名《乐府浑成》,全书已佚)中“娋声谱”及“小品谱”字谱,共三段,与姜白石《白石道人歌曲》、张叔夏《词源》所记旁谱相核,大同小异,为研究宋词唱法,提供了另一条线索。

    万历时人沈德符著有《万历野获编》三十余卷,其中有关南、北曲和乐器、歌舞、小曲、小说的论述、考证共二十余条,后人辑录出来,名为《顾曲杂言》,篇幅虽不多,但也是研究南北曲唱法、源流、评论等的重要参考资料。

    此外,还有嘉靖时对昆腔有重要贡献的魏良辅所著的《曲律》;稍后的徐复祚所著的《曲论》;凌濛初的《谭曲杂札》;张琦的《衡曲麈(zhu)谭》;沈宠绥的《弦索辨讹》和《度曲须知》;明末祁彪佳根据吕天成《曲品》加以扩充,专门著录传奇的《远山堂曲品》,和专门著录明人杂剧的《远山堂剧品》等等,这里不一一介绍了。(在戏曲理论方面,明代是一个重要时期,为清代的戏曲理论开辟了道路。)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