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暗中破坏
齐大富送走儿媳妇,兴奋在屋里直搓手,小儿子齐司,一脸不舍的看着嫂子方向,直到不见。
“爹,我也要仙子做媳妇!你去再给我也找一个!”齐司抱着来回走动个不停的齐大富。
齐大富低头给了他一巴掌“臭小子,这都是天上掉馅饼的事,你老子去哪给你再找一个,你倒是眼光高!”
“我不!我不,我就要,不然把大嫂给我做媳妇也行!我喜欢她!”齐司死死抱着自己爹的腿不撒手。
齐大富当然得意,自己无心,可这门婚事确实是撞了大运了。
看着这个赖皮的儿子,眼睛一转,“你要想娶这么好的贵女为妻,也不是不行,你先下来坐好。”
齐司眼睛一亮,忙松开手坐好“好好,爹快说。”
齐大富哄着,“你大嫂不是说教你打算盘吗?若是你学的好能把咱们家业打理起来,你就能娶到你大嫂这么好看的。”
“若是你不仅算盘打的好,读书比你大哥更好,那你就能娶到又好看又温柔,又知礼的高门大户的女子。”
齐司皱眉,有些犹豫“娶仙子原来要这么努力啊……”
“你不想也行的,就远处看着你大嫂就行了。”齐大富摸了摸胡须。
齐司“不!我要好好学!”
齐大富很满意,齐司很有干劲,被阻止了去找大嫂的脚步,拿起三字经读了起来。
齐仲这边,因门第关系,也第一次见这么多孤本。可,也是第一次对书没有了以往的热情。
齐仲有些心不在焉的,时不时拿着书本往外看,颇有些坐立不安。
直到那抹娉婷摇曳的红色衣裙美人回来。
齐仲第一次扔下了手中书本……
————————————————————
姬蘅跟着大夫人回来家宴时,眼睛总是时不时看宝茵。
自从两个孩子早早订婚,三爷见到姬蘅就很不顺眼,尤其是武官和文官差异之大。
几年不见,姬蘅长得又高又壮,到底是见过血杀过人的人,气场和这些玩心眼子笔杆子不同的 。
也只有在偷看宝茵的时候,才会露出一抹少年青涩。
文氏把小儿子给嬷嬷抱着,还和三爷开玩笑的说“府中喜事不断,下次就该泽哥儿娶亲了,嫁了这么多姑娘,也该往家里娶一娶了。”
三爷也想到了,二哥嫁出去四个姑娘,估计也是很伤心的。
哎,三爷往二爷那一看,那二爷正高兴的很,三爷烦闷的“哼!”了一声。
文氏注意到,继续说“等佑哥儿和康哥儿大些,就可以背茵茵出嫁了。”
三爷也知道,女大不中留,早些年自己钻了牛角尖,对这孩子也是愧疚至多,不过这些年父女感情还是不错的。
“佑哥和康哥快快长大,以后好为你七姐撑腰。”三爷拍了拍佑哥的头。
“嗯!我会保护七姐的!长得像七姐夫那样,什么都不怕,保护七姐”小小的孩童心中有了英雄,那个一手把他飞高高的英雄。
康哥儿还在吃手,什么都不知道,见三爷看他,笑呵呵的还把手分享给三爷。
三爷……
文氏侧身笑了,三爷小动作蹭了文氏一把,“得闲了带着孩子去看看岳父岳母吧。”
文氏一脸甜蜜,很轻的“嗯”了一声。
婚宴结束了,还有些本不该不存在的人,也随着去了。
“主子。”侍卫单膝跪地,递过去整理好的册子。
李源刚沐浴,接过册子翻看了起来,面色从欣喜到心疼,又皱眉。
放下册子,李源渡步来回,喃喃道“年岁太小了……”
“你去找人盯着,若是冯家六小姐这两年定了婚,你就提头来见吧!”李源决定好后甩袖坐下安排好。
侍卫有些可怜这个六小姐了,主子要断她姻缘了……
“是!”侍卫正要走,李源又觉得自己交代有歧义,“不可伤了她声誉!”
“是!?”侍卫有些不明白,怎么可以不伤她名誉,又可以让一花嫁少女不顺利订婚呢?
主子是不会全都交代的,侍卫只好自己思考。
李源满意了,侍卫要忙了,宝禧却什么都不知道。
两年内,及笄前的宝禧,接连几次相看,也只有一个举子被人爆出来,早已和婢女有了子嗣的不堪人,其他相看的,也还算风度翩翩,说得过去。
侍卫感叹这家人对庶女还挺好,一点没有拿庶女不当人,没有把人往高门床上送。
李源手黑,直接吩咐,让这些人选不错的,纷纷有了各种桃花运。
或者暂时断了手脚,翻了车受了惊……
直到老太太疑惑不安,专门去了一趟寺庙,李源才终于停了手,让住持告知老太太,宝禧福气大,平常人压不住 ,让婚事不要这么早安排。
自从宝禧改名家中喜事不断,老太太心里就存着这事呢,主持此话一出,老太太哪怕不信,也不敢再相看了,不过也不让宝禧出门就是了。
玩政治的就是心脏……
齐大富为人真诚与人为善,做生意也童叟无欺,在生意上偏偏又有天分。
所以才能做起来舶来品,从而认识上二爷。
不过,到底舶来品的船,是个极其冒险的事情,挣钱是挣钱,风险也是很有风险,船也不是天天跑的。
自从有了这门亲事,齐大富真是捡到宝贝了,现在家里有人打理,小儿子也乖了,大儿子也没有那么书呆了。
嘿!真好!
宝茵通过宝兰,联系到了松阳县的宝玉,做起了茶叶生意。
又联系到了衡阳的宝梅夫妇,发展起来了当地养殖,鸭货腊货生意。
宝兰公爹出面,宝兰在后,宝茵赚的银子又都用来买山买地,爱好行为与大夫人如出一辙。
李源这次回来就不会再回边关了,宝兰成亲后,礼部也开始给皇子加快娶妻流程。
本朝皇上儒雅脾气好,但是也格外倔强难以捉摸。
尤其是,皇上对几位皇子,一视同仁十五岁出宫住皇子府,连个王都不曾封赏,哪怕大皇子的儿子都十岁多了。
四皇子即将娶妻,也有了自己的府邸,门匾上也只是挂着四皇子府,饶是百官看了三次了,还是觉得不成体统,万分可笑。
一次又一次的参奏,又一次一次的被压下,好像这事没发生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