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缓过一口气的吴长生,大口的喘着粗气,心中暗暗庆幸着自己躲过一劫。
“吴长生,刚才你所说何意?”
还未等吴长生庆幸多久,朱元璋那森高的语气,又将他拖回现实。
他的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
若是回答不好朱元璋的问题,他依旧有着性命之忧。
“启禀陛下,微臣的意思是,海禁政策是一柄双刃剑,有利有弊。
陛下实行这个海禁政策,无非是防止那些海外的倭贼骚扰沿海百姓,无非是防止那些逃亡海外的方国珍,张士诚残党卷土重来罢了。”
吴长生定了定心神,这才缓缓开口,说出了朱元璋之所以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没错!没想到,吴长生,你居然有如此了解。不过,你既然已经知晓朕的海禁政策的益处,又为何要让朕取消海禁政策呢?”
听到吴长生一语道破了自己的用意,朱元璋的心中,反而更加困惑了。
既然吴长生清楚这海禁政策的好处,为什么还要阻止他,甚至于,将自己的生命抛之脑后。
“陛下,在微臣看来,此举甚为荒谬,以我大明之国力,又何须忌惮那些藏头露尾之辈。
实行海禁政策,如此示弱,只会让那些倭贼和逆党以为,我大明软弱可欺,以后只会更加欺负我大明子民。”
吴长生微微开口,说出了朱元璋海禁政策,其实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如今大明国力,尚处在一个上升期,那些倭贼和逆党,自然不会轻易来大明骚扰。
面对朱元璋的海禁政策,他们自然不敢公然违背,可是暗地里,必然会将大明给恨上了。
待到日后大明稍微显现颓意,他们便会如同觅食的鬣狗,一拥而上,给大明一个沉重的教训。
若是他记得不错的话,正因为朱元璋的海禁政策,让沿海居民的船只,迟迟无法下海。
最终,几十年,上百年过去,大明的船只制造技术,逐渐被世界各国所超越。
而那些倭贼,看到了大明的衰弱,便再度卷土重来,给予大明一个重创。
更有甚者,几十个倭贼,竟然将整个大明戏耍于股掌之中。
利用他们那东躲西藏的战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最终打到了大明的都城,应天府。
这群几十人的倭贼,一路烧杀抢掠,视整个大明如无物,狠狠打了大明的脸。
后来,当时的皇帝恼羞成怒,派遣大军去剿灭这群倭贼。
足足耗时大半年,才将这群倭贼给剿灭了,不过大明所付出的代价,却是远远超过了这群倭贼。
死在这群倭贼刀下的明军,足足有着几千人之多。
仅仅几十人的倭贼,便能给予大明如此重创。
更别提,大明的沿海地区,还有着数量更多的倭贼了。
那时候,沿海地区,尽皆成了倭贼的囊中之物。
哪怕,后来出现了戚继光为首的勇士们,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将那些倭贼重新赶走了。
但这些倭贼所造成的破坏,始终没有因此而消除。
这些倭贼,依旧贼心不死,藏身海外黑暗之中,时时窥探着大明情况,时不时的咬上大明这一口肥肉。
……
“吴长生,照你这样说,朕是不该用海禁政策了?那朕应该如何抵御那些倭贼对沿海百姓的骚扰,如何防止沿海地区的人们,和方国珍,张士诚的残党私通?”
朱元璋听到吴长生说的这些事情,同样感到义愤填膺。
他没有想到,自己一心实行的海禁政策,居然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
他的这个海禁政策,简直就是功在当代,罪在千秋啊。
他的海禁政策,只是维护了现在自己的统治,却是让后代,饱尝了衰颓之苦。
“陛下,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依微臣愚见,陛下就不应该用海禁政策示弱,反而要狠狠的打击他们,让他们知道,大明不可欺,大明不可辱!”
吴长生朗声开口,道出了对付那些倭贼的办法。
那些倭贼,全都是一些贱皮子,你越是向他们示弱,他们越会得寸进尺。
相反,你表现出强大的力量,狠狠的胖揍他们,他们才会感到害怕,才会感到畏惧。
只有将他们打怕了,他们才会知道什么是不可招惹的。
“吴长生,不是朕不想去打那些倭贼啊,朕可比你们任何一个人,更想将那些侵占我大明领土的家伙给打死。
可是,朕也是有心无力啊。那些倭贼,太可恶了,他们没有一个固定的据点,全部漂流在海上,行一些下三滥之事。
朕派遣大军过去清扫那些倭贼的时候,他们便会躲到船上,逃的远远的,可等朕派遣的大军一走,他们就又会跑回来,继续骚扰朕大明的子民。
唉,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啊?”
朱元璋无奈的长叹一声,道出了他满腹的憋屈。
身为一国的皇帝,他又何曾能够容忍,有人能够这样挑衅大明呢?
他又何曾不想,意气风发,率领大军征讨那些倭贼,将那些倭贼给尽数灭杀,一个不留,以此来彰显大明的国威?
但他真的,做不到啊,他彻底拿那些倭贼没办法了。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但如果别人不和你打呢?
那些倭贼,居无定所,四处漂泊,以有心算无心,本就立于不败之地。
你打他就跑,你走他就来,这种无赖的招式,完全没办法打。
至于明军,一直陈军沿海地区不走,等待着倭贼的上岸,那也是不现实的一件事。
这样做的后果,无论是后勤保障,还是军费支出,都将是一笔天价数字,是现在的大明远远承担不起的。
那样付出的代价,比放任倭贼破坏沿海地区的代价,还要高许多。
因此,朱元璋在深思熟虑之下,经历重重抉择,这才选择了性价比最高的海禁政策。
海禁政策,并不需要大明付出多少的代价,还能将倭贼彻底隔绝在大明领土之外。
这种两全其美的办法,让朱元璋看到了一丝曙光。
但现在,吴长生却将这一丝虚幻的曙光也给捅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