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朱元璋的盘算!
龙椅上的朱元璋,看到宋濂露出的这副委屈的模样,更是差点笑出了声。
宋濂这么大一把年纪了,居然还耍起了小孩子脾气,简直跟个老顽童一样。
其实,让吴长生和宋濂,两个人都当太子太傅,都来教导太子朱标和皇太孙朱允炆,朱元璋自然有着自己的考量。
虽然,宋濂是当世大儒,擅长引经据典,通晓儒家学说,但他在性格上,还是欠缺了那么几分火候的。
尽管宋濂的年纪很大了,见识多阅历广,不过他始终一副老好人的性格,这对臣子来说,自然没有问题。
但作为太子的老师,如果用这种性格教导太子,将太子教成一个老好人,那就太过失败了。
皇帝,可不是仅凭心慈手软,就能当上的,就能当好的!
哪怕是昔日以仁德著称的汉文帝刘恒,但不要因此,就小觑了他,认为他心慈手软好欺负。
汉文帝刘恒,他的心机和手段,同样属于上上乘的。
若非如此,汉文帝刘恒,一个来自偏远地区,偶然坐上帝位的王侯,如何斗得过朝中那些根深蒂固,盘枝错节的三朝老臣。
又如何能够分化那些大臣,将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被大臣压制,做个傀儡皇帝?
而吴长生,这个家伙,虽然现在没什么名气,但是在朱元璋的观察下,吴长生在为人处世这方面,却是一个好手。
做事不循规蹈矩,懂得因地制宜,因时而变,说的一手歪理邪说,奸诈无比。
不过,这种歪理邪说,对于一个统治者,一个皇帝来说,未必就是件坏事。
奸臣奸诈,忠臣忠良,二者在朝堂之中彼此争锋,此消彼长。
想要制衡好忠臣和奸臣之间的关系,防止他们一家独大,那就得比他们更奸诈才行。
让宋濂和吴长生他们两个一起教导太子和皇太孙,倒是能够互补一般。
免得到了最后,太子和皇太孙被他们教导的太过极端了。
无论是太过仁慈,还是太过严厉,都是取乱之道!
唯有二者中和,达到一种平衡程度,才是最好的治国之道。
或许,这便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吧!
不偏不倚,保持平衡,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遥想当年,秦国公子扶苏,便是缺少了一个好老师啊!
以至于,公子扶苏在那些腐儒的忽悠下,形成了“仁慈”,又或者说,懦弱的性格。
后来心狠手辣的胡亥等人,仅仅用了一封伪造的始皇帝遗书,便让手握重兵的公子扶苏束手就擒,自刎谢罪。
更是连累了和公子扶苏交好的大将蒙恬,这是多少人的意难平啊!
秦二世而亡,虽然是胡亥昏庸无能导致的,但和公子扶苏自刎谢罪,也脱不了关系!
如果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还活着,那么,秦必然不会二世而亡!
有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在,不敢说大秦千秋万世,但让大秦,存在个百来年,还是没问题的。
可惜可叹!
朱元璋,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太子和皇太孙,未来会养成和公子扶苏一样的性格。
因此,这才让吴长生这种偷奸耍滑厉害的家伙,来当朱标和朱允炆的太子太傅。
让朱标和朱允炆,学到吴长生身上这种偷奸耍滑的本事。
当臣子要奸诈,当皇帝更要奸诈!
否则,如何拿捏住手下的那些臣子们?
如何掌握住手中的权力?
这便是朱元璋的一片苦心!
为了让儿子朱标和孙子朱允炆能够成才,他可是操碎了心。
……
随着吴长生和宋濂的辩论结束,接下来,又是一些例行的公事。
在众位大臣的争喋不休的声音下,一项项事情逐渐提上了议程。
而这些事情,吴长生只是淡淡的听着,并没有多发一言。
朝堂之事,可不是他一个太子太傅可以随意参与的。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专业的事,还是得专业的人来处理。
他穿越前只是一个普通人,对于朝政大事了解的并不多。
这身体的原主人,同样疏于政务,当然,这也不怪原主人。
毕竟,一个七品小官,如何能够妄谈朝政大事。
因此,这些朝政大事,全是吴长生的盲点,轮不到他插嘴。
宁愿不做,也绝不能做错!
更何况,他只是一个太子太傅,朝政大事跟他无关。
他只要恪守好自己的职业和本分就好,随意插手其他人的事情,只会让人反感。
此外,插手其他人的事情,做对了没奖励,做错了反而要受罚!
这种亏本买卖,只有傻子才做,吴长生可不会做的。
无论是官场还是职场,擅自插手其他人的工作,都是大忌。
就算你做的比那个大臣更好,那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只会显得那个大臣无能,白白得罪人罢了。
而且,这样做,还容易引起皇帝的反感,认为你对他的官员任命不满。
凡事插一手,做的太过,被皇帝认定为权臣的话,下场那可是会死的很惨的。
要知道,古往今来,可没有一个权臣获得过好下场。
那些权臣,要么改朝换代,背负篡位的骂名,要么抄家灭族,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吴长生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心中不断告诫自己,做人行事要更加低调。
……
很快,朝堂之上,便因为各种国家大事,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北元残党远遁漠北,是否要继续征讨?
如果要征讨,又该派哪位将领去征讨,该用多少兵力,又该准备多少军饷?
各个大臣为此吵的不可开交。
军国大事,关系到民生社稷,这些大臣们,谁也不敢妄下决断。
只能通过的不断争吵,将每个方面都说给朱元璋听,好让朱元璋心中有数。
毕竟,最终裁决权,始终在朱元璋的手中。
而当朱元璋听到这些大臣的争吵的内容后,同样觉得棘手无比。
尽管如今大明已经建立,但根基未稳,内忧外患仍然存在。
若是一个处理不好,恐怕,新生的大明王朝,就会迎来风雨飘摇的局面。
这是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
“你们不要再吵了!北元之事,稍后再议,今日且先退朝吧!”
思考良久后,朱元璋无奈的开口了。
北元之事,他决定继续往后拖拖,先把内部的白莲教之事解决了再说。
北元已经被他彻底打残了,凭借漠北那荒芜的资源,短时间内恢复不了元气的。
等到大明内部安稳之后,再兴王师讨伐北元,倒也不迟。
凡事都有轻重缓急,得一步一步来。
切记不能一口吃成了大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