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莫黛斯特·米尼翁 > 十一

十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阅读了大量书籍以后,从这个头脑中迸发出对天才的绝对崇拜。这种崇拜之情光芒四射,牢不可破,真挚而又强烈。一本新书对莫黛斯特说来是一件大事:人们曾见她为一部杰作而兴高采烈,吓坏了拉图奈尔夫人;也见过她因作品不能打动她的心弦而伤心难过。在这颗充满青春的美丽幻想的心中,隐秘的激情在沸腾。但是这熊熊燃烧的生活,没有一丝火光达到表层,无论是杜梅中尉和他的妻子,还是拉图奈尔夫妇,对此都毫无察觉。可是盲母亲的耳朵却能听见那燃烧着的火焰发出劈劈啪啪的声响。那时莫黛斯特心中对于一切凡夫俗子都有一种深恶痛绝的情绪,不久,这就给她的面庞打上了难以形容的高傲、桀骜不驯的烙印,削弱了她日耳曼式的天真。

    不过,这倒与她面容的一个细处十分协调。原来她的前额上端有一撮头发,发根向下,成一尖角形状。思虑已在双眉之间犁出一道浅浅的垅沟,那下突的发根似乎成了垅沟的延续,这样就使她面部那种桀骜不驯的表情看上去十分强烈。这个讨人喜欢的孩子很机灵,夏尔离家出走以前,管她叫“我的所罗门小拖鞋”1。她说话的声音,通过学习三种语言,达到了最宝贵的柔中有刚的境界。加之她的音色清新甜蜜,叫人听了从耳朵到心眼里都格外畅快,使她上述的长处更加突出。她的母亲虽说看不见她额头上显示出来的前程远大的标志2,却能从这充满爱情的语音中研究出青春发育期心灵的逐步变化。

    1《旧约·列王纪》记载,以色列王所罗门聪明过人,博览群书,能诗善文,通晓天文地理。“所罗门小拖鞋”原系韩斯卡夫人的父亲对她的爱称,巴尔扎克用来作为夏尔给莫黛斯特取的绰号。

    2按照当时流行的面相术的理论,额头上有一道竖纹是前程远大或天赋奇才的标志。

    继如饥似渴地大量阅读这一阶段以后,莫黛斯特便开始培养一种奇异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变成她所安排的生活中或者梦境中的演员,想象自己向往的事物,其印象是那样突出,几乎接近于现实;这种能力可以提供思想上的享受,它将其他一切吞噬,甚至将年华吞噬,却想象自己结婚,想象自己到了老年,象查理五世那样参加自己的葬礼,1一言以蔽之,使人在内心深处扮演生活的戏剧,必要时也扮演死亡的戏剧。莫黛斯特,她扮演的是爱情戏剧。她假设自己如愿以偿地被人爱恋,经历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阶段。她变成了一部黑色小说的女主人公,爱上了一个刽子手,或者一个最后要上绞刑架的坏蛋,或者象她姐姐一样,爱上了一个衣冠楚楚的年轻人,但是这个人一文不名,只跟法院第六庭2有交道。她假设自己是个交际明星,象尼侬3一样,经常出入盛大的交际场所,跟男人任意调笑。她一会儿过着女冒险家的生活,一会儿过着博得观众热烈掌声的女演员的生活,凡是吉尔·布拉斯4的历险,她都要经历,凡是芭斯塔、玛利勃朗及佛洛丽纳5之流所引起的轰动,她都要体会。等她对那些下流行为厌倦了,她又回到较现实的生活上来。她想象自己与一个公证人结婚,吃着正直生活赚来的黑面包,她从拉图奈尔夫人的形象中看见了自己。她同意过艰苦的生活,忍受为发财致富而必须经历的各种烦恼。后来,她又开始了小说中的生活:她因为貌美被人爱上了。

    1查理五世(1500—1558),西班牙王(1516—1556)兼日耳曼皇帝(1519—1556)。其人野心勃勃,穷兵黩武,企图在欧洲建立一个统一的王国,曾与法王弗朗索瓦一世进行了持续三十年的战争,并曾入侵土耳其、突尼斯及阿尔及尔。远征北非失败后,于一五五六年退位,隐居在西班牙于斯特修院。据伏尔泰考证,查理五世隐居期间,为了消遣曾经演出《查理五世的葬礼》一剧。

    2第六庭属轻罪法庭。

    3尼侬,本名安娜·德·朗克洛(1620—1705),是极为著名的风流女子。

    4吉尔·布拉斯,见《〈人间喜剧〉前言》第6页注2。

    5芭斯塔(1797—1865),意大利著名歌唱家;玛利勃朗(1808—1836),西班牙女歌唱家;佛洛丽纳是《人间喜剧》中一个著名女演员的名字。

    一个古怪的年轻人,法国贵族院议员的儿子,艺术家,猜透了她的心思,认出了斯塔尔夫人1那样的天才在她额头上标出的福星。最后,她父亲成了百万富翁回来了。由于她过去的经历,她一定要叫那些情人接受各种考验,而她自己则始终不受约束。她拥有一座华丽的古堡,有用人,有车马,一言以蔽之,凡是奢侈生活中最稀奇古怪的东西,都应有尽有,而且她要捉弄那些向她求婚的人,直到她四十岁时为止。到了那个年龄,她才嫁人。这部只印一册的《一千零一夜》,持续了一年左右,使莫黛斯特从精神上得到了满足。她经常把生活放在自己的手心上,富有哲理意味地、极为心酸、极为认真、极为频繁地自问:“那么,以后又怎么样呢?”

    1斯塔尔夫人(1766—1817),法国女作家,内克的女儿,以才思敏捷着称。

    所以,她在这深深的泥潭中,不能不陷得齐腰那么深。有才具的人一旦堕入这种泥潭,便迫不及待地要通过他们从事的事业的大量工作以自拔。莫黛斯特若不是天性高洁,又青春年少,恐怕早已进修道院了。这种精神上的满足,使这位仍然满脑子天主教天命思想的姑娘乐善好施,相信天国广大无边。她将慈善事业当成应该毕生从事的事业。她象花萼深处的小虫一样,忧郁悲伤地爬着,隐藏在心中的异想天开的念头再也找不到食粮了。于是她平心静气地给贫苦妇女的孩子缝制长袖内衣!于是她心不在焉地听着拉图奈尔先生责骂杜梅先生“用王牌压了”他的“第十三张牌”,或者骂他抽走了自己的最后一张主牌。信仰推动莫黛斯特走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她幻想到了自己变得——从天主教的角度来讲——无可指摘的那一天,便达到了一种圣洁的境界,那时,连上帝也会倾听她的话语,使她如愿以偿。

    “按照耶稣的说法,信仰可以移山;救世主将他的门徒带到了太巴列湖1上。可是我,我只请求主给我一个丈夫,”她心中想道,“这比带我到海上遨游容易多了。”

    她在整个四旬斋封斋期严守斋戒,毫不违例。她心想,此后某一天,她从教堂里出来的时候,就会遇到一个与她相般配的漂亮青年,一个她的母亲可以同意的小伙子。这个年轻人会疯狂地爱上她,尾随而来。她要天主给她派来一名天使,还给天主规定了日期。结果到了那一天,却是一个相当令人作呕的穷人对她穷追不舍。天下着瓢泼大雨,外面一个小伙子也没有。她到码头上去散步,看见一些英国男子下船来。可是他们都带着本国女人,而且几乎个个都象莫黛斯特一样漂亮,她看不见迷途的哈罗尔德2的踪影。这时,她象马利乌斯3坐在自己幻想破灭的废墟上一样,忍不住痛哭起来。有一天,她又第三次“传唤”天主。这一次,她以为自己梦寐以求的人儿已经来到了教堂,硬要拉图奈尔夫人到每一根柱子那里仔细瞧上一遍,还以为那个人考虑周到,躲藏起来了。

    1据《新约·马太福音》第十四、十五章:耶稣遭人厌弃,带了门徒渡过加利利海,到外给人治病。加利利海即太巴列湖,在巴勒斯坦东北部。

    2哈罗尔德,上述《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主人公。

    3马利乌斯(公元前157—86),古罗马大将及政治家。一生征战,七次被任命为罗马执政官,却始终未能掌权。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