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化书译注 > 卷一 道化

卷一 道化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题解】

    “道”是我国先秦老子提出的一个哲学范畴。当时他主要是从宇宙本源角度加以论述,提出“道”是一种超越宇宙的最高存在,它为天地万物之母,是永恒存在、亘古不变的。在其发生、变化过程中,产生出阴阳、有无、虚实、动静等方面的相互作用。本卷接续老子有关“道”的思想,着重从其变化方面展开思考。《道化》篇提出,道的变化有顺、逆两个方向:“道之委”是道顺而产生万物的过程,“道之用”是道借外化的万物返回自身的过程。“委”和“用”二者的辩证关系构成了万物的运动,即“神化之道”。接着,作者谭峭指出古代的圣人能深通此道,因而能“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神以养虚”。这样就把他对“道”的演化体悟,落实到了如何实施虚心炼神、主宰外界的实务之上。这里体现了他对魏晋而来道教理论思考的延续与发展。

    《道化》二十余篇文章,都围绕“道”的变化主题而展开。其中采取正面说理方式的有《大化》《正一》《天地》《大含》等篇。《大化》篇以太虚自然运动产生的从虚到有的一系列变化,说明大道之降、世道有为都是有其必然规律的,即“其来也势不可遏,其去也力不可拔”。《正一》篇强调“一”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存。《天地》篇说宇宙之内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大含》篇旨在说明天地从至虚中生神。这些篇章中都提到人在懂得这些道理之后,做到虚心无为、以道立身、以德辅世的问题,认为这才是与天地同在的正确做法。

    关于“道”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在本卷《游云》《龙虎》《阳燧》等篇中有所涉及。其中的《游云》篇提出:虚空之中无所不有,万光之中无所不明。人之真灵与太空同体,神明离人并不远,君子应当正心俨容,敬天崇道,在太虚之中畅游,与神明交友。《龙虎》篇讲的也是“有”“无”相通、“物”“我”相同的道理,但是此篇中的龙虎,其实已成为道教内丹术中神、气的蕴意,所以由此所得的,则是“虚心以全其神”“忘形以全其真”的结论。

    本卷中的诸多篇章,都涉及了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如《神道》篇讲到,虚无之神、阴阳之神、血肉之神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相异的只是形体。如能忘掉形体,令虚灵返还太空,就知晓了无生无死的大道。《神交》旨在说明:有道之人能够体物知身,法阴阳以合天地之交泰,空其心以合自然之至真,养其气以充天地之气,就能与“道”应和。

    其他如《蛇雀》《老枫》《耳目》《环舞》《形影》《爪发》《死生》等篇,从对各种外物现象的分析入手,来说明形质之可疑;《枭鸡》《四镜》《射虎》《哕咽》等篇,则指出精神现象的虚幻性,评析主观意见之不可靠;《铅丹》《蛰藏》又引入了炼丹的角度。总之是从具体事物的分析入手,来展开对“道化”的虚气合一道理的阐明。

    整卷篇章紧扣“道化”主题,以形神关系分析为重点,融入道教炼丹思想,对唐代以来的炼丹实践做出了理论上的总结。作者以“化”论“道”,是当时“道”论的空白点,所以为其时的“道”论深入做出了贡献。

    道化

    道之委也1,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2。道之用也3,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4,得造化之源5,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

    【注释】

    1委:随顺,归属。这里指“道”化为形的意思。

    2塞:堵,填满空隙,不通。

    3用:可施行。

    4穷:推究。

    5造化:指天地自然界的创造化育。

    【译文】

    大道的顺衍化形的过程是:虚无化作神精,神精化作元气,元气化作有形实体;有形实体的产生是万物滞留阻塞的原因。大道的上升聚拢的过程是:有形实体化作元气,元气化作神精,神精化作虚无;虚无的显现是万物通畅的原因。所以古代的得道圣人寻求通畅与滞留阻塞的端倪,得到天地自然创造化育的根源;忘却有形实体来孕养元气,忘却元气来孕养神精,忘却神精来孕养虚无。虚无与真实互相通畅,这就叫做与大道融为一体。

    故藏之为元精1,用之为万灵2,含之为太-3,放之为太清4。是以坎离消长于一身5,风云发泄于七窍6。真气熏蒸而时无寒暑,纯阳流注而民无死生。是谓神化之道者也。

    【注释】

    1元精:天地的精气。

    2万灵:众多生灵,人类。

    3太一:古代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

    4太清:即天空,古人认为天系清而轻的阳气所构成的,故有此称。

    5坎离:“坎”“离”本为《周易》的两卦,道教以“坎男”借指汞,内丹家谓为人体内部的阴精;以“离女”借指铅,内丹家谓为人体内部的阳气。

    6风云:指遇合、相从。七窍:指眼、耳、口、鼻七孔。

    【译文】

    所以把大道收藏在内就化为元精,把大道运用在外就化为万灵,内外结合就化为太一,释放开来就化为太清。于是坎离即阴阳之气在人的全身中升降运行,遇合后从七窍之中发散。元气熏化蒸腾,四时就没有严寒或酷暑;纯粹的阳气流入贯注,人身就没有生死之忧了。这就叫做神化之道。

    蛇雀

    蛇化为龟1,雀化为蛤2。彼忽然忘曲屈之状而得蹒跚之质3,此倏然失飞鸣之态而得介甲之体4。斫削不能加其功5,绳尺不能定其象6,何化之速也。且夫当空团块,见块而不见空;粉块求空,见空而不见块。形无妨而人自妨之,物无滞而人自滞之,悲哉!

    【注释】

    1蛇化为龟:传说中有种龟以蛇为食物。亦指长寿的动物。

    2蛤(g&eacute;):蛤蜊。软体动物,壳卵圆形,生活在浅海滩中。古人误认为由燕雀等变化而成。

    3蹒跚:行步缓慢、摇摇摆摆的样子。此指龟行动之态。

    4倏(shu)然:迅疾貌。介甲:披甲。指有甲壳的外形。

    5斫(zhu&oacute;)削:指用刀斧等砍削。

    6绳尺:工匠用以较曲直、量长短的工具。

    【译文】

    蛇化作龟,雀鸟化作蛤类。那一方忽然遗忘弯曲的形状,却得到蹒跚缓行的身躯;这一方忽然丧失飞翔鸣叫的形态,却变化成覆盖甲壳的躯体。靠砍伐削斫的加工不能形成那样的功效,靠墨线和尺子等工具无法规划出那种形状,变化是那么的神速。至于结成团的土块遮蔽了天空,使人见到土块却看不到天空;把土块粉碎,又只见到天空却看不到土块。形体没有设置障碍,人自己却妨碍了自己;万物没有阻塞不通,人却使自己阻塞不通,可悲啊!

    老枫

    老枫化为羽人1,朽麦化为蝴蝶,自无情而之有情也;贤女化为贞石2,山蚯化为百合3,自有情而之无情也。是故土木金石4,皆有情性精魄5。虚无所不至,神无所不通,气无所不同,形无所不类。孰为彼,孰为我?孰为有识,孰为无识?万物,一物也;万神,一神也,斯道之至矣。

    【注释】

    1羽人:神话中有羽翼的仙人。道家学仙而飞升,因称道士为羽人。

    2贞石:坚石。亦作碑石的美称。

    3山蚯:即山中蚯蚓。百合:又名重箱、中逢花等,如胡蒜。白色,重叠相合如莲瓣,故有此名。

    4土木金石:泛指自然界中的物品。

    5情性:指人的禀赋和气质。精魄:精神气魄。

    【译文】

    老枫树化作仙人,腐朽麦粒化作蝴蝶,是从没有情性化为有情性的物体;贤良女子化作坚硬石头,山中蚯蚓化作百合花,是从有情性变化到没有情性者。所以土木金石,都各有其禀赋、本质、精气和魂魄的存在。虚无,没有达不到的;精神,没有不能贯通的;元气,没有不相同的;形体,没有不能归为一类的。哪个是他,哪个是我?谁是有见识的,谁是没有见识的?万物都是一物,众神都是一神,这就是大道的极致了。

    耳目

    目所不见,设明镜而见之;耳所不闻,设虚器而闻之1。精神在我,视听在彼。跰趾可以割2,陷吻可以补3,则是耳目可以妄设,形容可以伪置。既假又假,既惑又惑。所以知魂魄魅我4,血气醉我5,七窍囚我6,五根役我7。惟神之有形,由形之有疣8;苟无其疣,何所不可?

    【注释】

    1“目所不见”几句:“设虚器而闻之”中之“虚器”,原本作“虚气”,据宋、元本改之。虚器,中空的器物。按:“虚器”与“明镜”分别为助听、助视之器,“虚气”则语意不明,故以宋、元二本为长。

    2跰趾(pi&aacute;n zhi):六个指头或脚趾。跰,通“骈”。原本作“跰指”。

    3陷吻:裂唇。

    4魂魄:人之精灵。魅:使惑乱,主宰。

    5血气:此处指感情。

    6七窍:指眼、耳、口、鼻等感觉器官。

    7五根:佛教谓能生一切善法的五种根本法。即信根(信奉佛法)、精进根(勤修善法)、念根(忆念正法)、定根(使心不散)、慧根(思维真理)。亦指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器官。

    8由:通“犹”。疣(y&oacute;u):由病毒性感染引起的皮肤表面赘生物。

    【译文】

    眼睛所看不到的,设置明镜就看到了;耳朵所听不到的,安设中空的器具就听得到了。精神在我身上,视觉、听觉的对象在别的地方。相连的手指脚趾可以通过割开修整,深陷的嘴唇可以补足。这样,眼睛和耳朵的功能发挥可以随意地变置,形体和容貌也可以人为地安排了。已经虚假了又加虚假,已经迷惑了又有迷惑。因此知道魂魄主宰我,血气迷醉我,七窍拘禁我,五根役使我。那精神有了形体,犹如形体有了赘疣;如果没有赘疣,还有什么不可以达到的呢?

    环舞

    作环舞者宫室皆转,瞰回流者头目自旋1。非宫室之幻惑也,而人自惑之;非回流之改变也,而人自变之。是故粉巾为兔2,药石为马3,而人不疑;甘言巧笑,图脸画眉,而人不知。惟清静者,物不能欺。

    【注释】

    1瞰(k&agrave;n):看,俯视。

    2粉巾:白色汗巾,多为女性所用。

    3药石:古时指治病的药剂和砭石,泛指药物。

    【译文】

    旋身而舞的人,感觉房屋在旋转;俯瞰漩流的人,感觉脑袋里浮现和眼睛前的景象都在旋转。不是房屋产生了迷惑,是人自己迷惑了自己;不是漩流发生了变化,是人自己的感觉有了变化。所以术士把白巾结成兔子状造成幻觉,把药石做成马形治病,人们却不加怀疑;术士让它们说好话,让它们发出诱人的笑声,粉饰它们的容貌,描绘它们的眉目,人们却不知道其中之诈。只有心地清静的人,才不能被外物欺骗。

    铅丹

    术有火炼铅丹以代谷食者1,其必然也。然岁丰则能饱,岁俭则能饥,是非丹之恩,盖由人之诚也。则是我本不饥而自饥之,丹本不饱而自饱之。饥者大妄2,饱者大幻,盖不齐其道也。故人能一有无,一死生,一情性,一内外,则可以蜕五行3,脱三光4。何患乎一日百食,何虑乎百日一食?

    【注释】

    1铅丹:道教谓以铅炼成的丹,可服食。

    2妄:原本作“忘”,据元本改。

    3五行:指水、火、木、金、土,古代指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

    4三光:指日、月、星。又有以日、月、五星合称者。

    【译文】

    道术中有炼制铅丹来代替谷类食物的,这是有道理的。不过丰收年景就能吃饱,歉收年景还是会挨饿,这不是铅丹的恩泽,大致是由人的诚意带来的呀。由此可知,我本来不饥饿,是自己产生出饥饿感的;铅丹原本并不能让人吃饱,是人自己使自己有了饱感。饥饿的人会有很多非分之想,吃饱的人会有很多虚幻的感觉,多半是由于没能与大道相一致的缘故。所以人能够将有与无,生与死,情与性,内与外相统一,就可以超出五行之外,不受三光的制约。这样,还忧虑什么一天吃百顿饭,或者是百天内只吃一顿饭呢?

    形影

    以一镜照形,以余镜照影。镜镜相照,影影相传,不变冠剑之状1,不夺黼黻之色2。是形也与影无殊,是影也与形无异。乃知形以非实3,影以非虚,无实无虚,可与道俱。

    【注释】

    1冠剑:古代官员戴冠佩剑,这里代指官吏的服饰。

    2黼黻(fu f&uacute;):古代礼服上绘绣的花纹,这里借指官员贵族的服装。

    3以:通“已”。

    【译文】

    用一面镜子照身体,用其余的镜子照影子。镜子和镜子相互映照,影子和影子相互转换,但不会改变戴冠和佩剑的形状,不会脱去礼服上花纹的颜色。这表明,形体与影子没有区别,影子与形体也没有差异。由此可知,形体已经不是实体,影子已经不是虚像了,没有实体也没有虚像,才可以和大道连成一体。

    蛰藏

    物有善于蛰藏者1,或可以御大寒,或可以去大饥,或可以万岁不死。以其心冥冥兮无所知2,神怡怡兮无所之,气熙熙兮无所为。万虑不能惑,求死不可得3。是以大人体物知身4,体身知神,体神知真,是谓吉人之津5。

    【注释】

    1蛰藏:即昆虫等动物之潜伏,蛰居,潜藏。

    2冥冥:懵懂无知、昏昧的样子。

    3可:元本作“能”。

    4大人:道德崇高、志趣高远的人,犹圣人、君子。5吉人:获得吉福的人。

    【译文】

    动物中有善于蛰伏藏匿的,有的可以抵御严酷的寒气,有的可以免除极度的饥饿,有的可以一万年也不死亡。因为它们的心思昏暗不明,什么也不知道;精神非常和顺,不会偏移到哪里去;气色温和欢乐,没有什么作为。种种忧虑不能使它们迷惑,寻求死亡也不能实现。志趣高远的人体察万物就知道自身,体察自身就知道精神,体察精神就知道真一,这就是人通往吉福的途径。

    枭鸡

    枭夜明而昼昏1,鸡昼明而夜昏,其异同也如是。或谓枭为异,则谓鸡为同;或谓鸡为异,则谓枭为同。孰枭鸡之异昼夜乎?昼夜之异枭鸡乎?孰昼夜之同枭鸡乎?枭鸡之同昼夜乎?夫耳中磬2,我自闻;目中花,我自见。我之昼夜,彼之昼夜,则是昼不得谓之明,夜不得谓之昏。能齐昏明者,其唯大人乎3!

    【注释】

    1枭(xiāo):一种凶猛的鸟。也作“鸮”,俗称猫头鹰,羽毛棕褐色,有黄纹,常在夜间飞出捕食。

    2磬:古代用玉石制成的打击乐器。悬挂于架上,以物击之而鸣。单一的称“特磐”,大小相次成组的称“编磬”。

    3大人:道德崇高、志趣高远的人。犹圣人,君子。

    【译文】

    枭夜间目力清晰而白天视力昏弱,鸡白天目力清晰而夜间视力昏弱,它们的目力竟有这样的不同。有的说枭目是异状,于是认鸡目为正常;有的说鸡目有异,便认枭目为正常。到底是枭、鸡的昼夜有差异呢?还是昼夜与枭、鸡有差异呢?到底哪里是昼夜与枭鸡的相同之处?或枭、鸡的昼夜是相同的吗?那耳中的击磬声,我自然听得到;目中的鲜花,我自然见得到。但不能由此确定我的昼夜与别人的昼夜相同。既然这样,就不能称白天为明亮,不能称夜间为昏暗。能使昏暗与明亮达到统一的,只有志趣高远的大人吧!

    四镜

    小人常有四镜:一名璧,一名珠,一名砥,一名盂1。璧视者大,珠视者小,砥视者正,盂视者倒。观彼之器,察我之形,由是无大小,无短长,无妍丑2,无善恶。所以知形气谄我,精魄贼我3,奸臣贵我,礼乐尊我。是故心不得为之君,王不得为之主。戒之如火,防之如虎。纯俭不可袭,清净不可侮,然后可以迹容广而跻三五4。

    【注释】

    1“小人”几句:四镜,四种可以察照之物。璧,平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砥,磨刀石,细为砥,粗为砺。盂,盛汤浆或食物之器皿。

    2妍(y&aacute;n):美好。

    3精魄:精,精气,元气。魄,阴神,古时谓人依附形体而又能独立存在的精神。中医认为,肝属东方木而藏魂,肺属西方金而藏魄。

    4容:即容成,相传是黄帝的大臣,最早发明历法。后道教中人附会为仙人,说是黄帝、老子之师。《汉书·艺文志》阴阳家有《容成子》十四篇,又《方技·房中》有《容成阴道》二十六卷,皆不传。广:即广成子,传说中黄帝时人,居崆峒山中。《庄子·在宥》:“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山)之上,故往见之。”三五:指三皇(伏羲、神农、燧人)、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译文】

    人们经常有四件物品可以察照:一件是璧玉,一件是珍珠,一件是砥石,一件是汤盂。用璧玉看起来大,用珍珠看起来小,用砥石看起来端正,用汤盂看起来扭曲倒转。观察那些器具,对照自身的情状,因而能达到没有什么先入为主的大小,没有短长,没有美丑,没有善恶的境界了。因此就知道形状、气色是在讨好我,精气、魂魄是在伤害我,奸臣是在奉承我,礼义乐舞是在尊奉我。所以主观之“心”不能作人身的主宰,国君也不能自作主张。对种种外物诱惑要像警戒火一样来警惕,像防备猛虎一样来加以防范。纯一的节俭不能被侵袭,清净的心地不能被污辱,然后就可以追迹容成子、广成子二仙,并和三皇五帝站在同列了。

    射虎

    射似虎者,见虎而不见石1;斩暴蛟者,见蛟而不见水2。是知万物可以虚,我身可以无。以我之无,合彼之虚,自然可以隐,可以显,可以死,可以生而无所拘。夫空中之尘若飞雪,而目未尝见;穴中之蚁若牛斗,而耳未尝闻,况非见闻者乎?

    【注释】

    1“射似虎”二句:典出《韩诗外传》六,谓春秋楚熊渠子夜行,见大石横卧,以为伏虎,张弓射之,箭头入石。又见刘向《新序·杂事四》。今相传汉李广、北周李远也有类似传说,见《史记》《周书》本传。

    2“斩暴蛟”二句:典出《晋书·周处传》,谓晋之周处入水斩蛟,其入水之时但见蛟而不见水,故能一心搏之而水不为之碍。

    【译文】

    箭射形似老虎的石头的人,见到的是虎却看不到石头;斩杀凶暴蛟龙的人,见到的是蛟龙却看不到水。由此可知万物可以虚无,我本身可以不存在。用我的不存在去契合彼方的虚无,自然而然地就达到了可以隐藏,可以显扬,可以死亡,可以生存的状态,而没有能够束缚得住它的东西。那空中的尘埃像飞舞的雪花般地沉浮,我们的眼睛却不曾见到;洞穴中的蝼蚁像牛那样地在搏斗,我们的耳朵也不曾听到,更何况那些没有见到、没有听过的事物呢?

    龙虎1

    龙化虎变,可以蹈虚空,虚空非无也;可以贯金石2,金石非有也3。有无相通,物我相同。其生非始,其死非终。知此道者,形不可得毙,神不可得逝。

    【注释】

    1龙虎:道教语。指水火。宋朱熹《&lt;周易参同契&gt;考异》:“精,水也,坎也,龙也,汞也;气,火也,离也,虎也,铅也。”

    2贯:穿。金石:喻指坚固的东西。

    【译文】

    龙和虎即炼丹中的水火变化,可以涉入空旷的天空,空旷的天空不是“无”;还可以贯穿于金石上,金石上有它的痕迹但不意味着就是“有”。“有”与“无”互相通达,“物”与“我”彼此齐一。出生并不是初始,死亡并不是终结。了解这个大道的,形体就不会死亡,精神就不会消逝。

    游云

    游云无质,故五色含焉1;明镜无瑕,故万物象焉。谓水之含天也,必天之含水也。夫百步之外,镜则见人,人不见影,斯为验也。是知太虚之中无所不有2,万耀之内无所不见3。而世人且知心仰寥廓4,而不知迹处虚空。寥廓无所间,神明且不远。是以君子常正其心,常俨其容5,则可以游泳于寥廓,交友于神明而无咎也。

    【注释】

    1五色:青、黄、赤、白、黑,旧时把这五种颜色作为正色。

    2太虚:古代指宇宙的原始的实体气。

    3万耀:指日、月、星所照耀的地方。

    4寥廓:旷远、广阔之太空。或指虚无之境,宇宙的元气状态。

    5俨:庄重的样子。

    【译文】

    游动的浮云没有杂质,所以能包含五色;明亮的镜子没有瑕斑,所以能使万物成像。说水含纳天空,必定是天空也含纳着水。一百步以外,镜子能照到人,人却看不见影子,这就是证验啊。所以知道太空之中,没有不存在的东西;日、月、星辰光芒照耀之下,没有见不到的东西。可是世上的人仅知道心中敬仰广阔天空,而不知道处身到虚无和空旷之中。广阔空间中没有空隙,神明并不遥远。因此君子经常使他的心志端正,经常使他的容貌庄重,就可以在广阔空间中遨游,与神明结交而没有灾祸。

    哕咽

    有言臭腐之状,则辄有所哕1;闻珍羞之名2,则妄有所咽。臭腐了然虚,珍羞必然无,而哕不能止,咽不能已。有惧菽酱若蝤蛴者3,有爱鲍鱼若凤膏者4。知此理者,可以齐奢俭,外荣辱,黜是非,忘祸福。

    【注释】

    1哕(yuě):呕吐,气逆。

    2羞:同“馐”。珍馐指美味的食物。

    3菽酱:用豆做的酱。菽,豆类总称。蝤蛴(qi&uacute; q&iacute;):桑牛,天牛的幼虫。色白而身长足短。

    4鲍鱼:盐渍鱼,其味腥臭。凤膏:凤凰的膏油。比喻珍贵的食品。

    【译文】

    人们谈到发臭腐烂东西的情状时,会止不住地想要呕吐;听说珍馐美味的名称,就会向往地凭空咽唾液。发臭腐烂的东西显然不存在,珍馐美味也肯定不存在,可是呕吐不能停,咽唾液不能止。有害怕豆酱像害怕蝤蛴似的,有喜欢盐渍鱼像喜欢凤膏似的。通晓这个道理的人,可以统一奢侈和俭朴等观念,置荣耀与耻辱于度外,摒弃正确和错误,忘记灾祸和福气之分别。

    大化

    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顾盼1,而顾盼化揖让2,揖让化升降,升降化尊卑。尊卑化分别,分别化冠冕,冠冕化车辂3,车辂化宫室。宫室化掖卫4,掖卫化燕享5,燕享化奢荡,奢荡化聚敛。聚敛化欺罔,欺罔化刑戮,刑戮化悖乱,悖乱化甲兵6。甲兵化争夺,争夺化败亡。其来也势不可遏,其去也力不可拔。

    【注释】

    1顾盼:向两旁或周围看来看去。指感性认识的能力。

    2揖让:宾主相见的礼仪。指社会交往。

    3冠冕:指古代帝王公卿士大夫根据所戴礼帽区分的身份地位高低。车辂(l&ugrave;):指出行时乘坐车马的待遇。辂,挽辇的横木,代指车辇。

    4掖卫:宫廷侍卫。掖,宫中之旁门。这里指侍卫配置的不同。

    5燕享:又作“宴享”,以酒食招待宾客。这里指在宴会中坐次的不同。

    6甲兵:原指铠甲和兵器。后引申为披甲的士兵、战争、战乱。

    【译文】

    太虚化为精神,精神化为元气,元气化为形体,形体化为情感。情感化为顾盼等感知外界的能力,顾盼等感知外界的能力化为揖让等社交活动,揖让等社交活动化为升迁与下降的职位变化,升迁与下降的职位变化化为尊卑等社会地位的差别。尊卑等社会地位的差别化为等级区分,等级区分化为冠冕的不同,冠冕的不同化为车辂的不同,车辂的不同化为宫室的不同。宫室的不同化为侍卫的不同,侍卫的不同化为宴享的不同,宴享的不同化为奢侈淫荡,奢侈淫荡化为聚敛财富。聚敛财富化为欺骗蒙蔽,欺骗蒙蔽化为刑罚杀戮,刑罚杀戮化为祸患变乱,祸患变乱化为士兵与战乱。士兵与战乱化为争权夺利,争权夺利化为国家败亡。那势头的到来不可阻遏,待其离去时又没有力量能够阻挡。

    是以大人以道德游泳之,以仁义渔猎之1,以刑礼笼罩之,盖保其国家而护其富贵也。故道德有所不实,仁义有所不至,刑礼有所不足。是教民为奸诈,使民为淫邪,化民为悖逆,驱民为盗贼。上昏昏然不知其弊,下恍恍然不知其病,其何以救之哉!

    【注释】

    1渔猎:捕鱼和打猎。比喻泛览涉猎、掠夺、窃取。

    【译文】

    因此,君子用道德来给人的自由行为设定范围,用仁义来限制人的自由,用刑法礼仪来控制人的行动,大概是为了既保护国家利益,又使自己保有着富贵。所以道德有不充实的地方,仁义有达不到的地方,刑罚礼仪有不周全的地方。这样就会逼着百姓变成奸诈的人,逼着百姓成为淫邪的人,驱使百姓变成悖逆的人,驱使百姓成为强盗贼寇。上层的人糊涂昏暗,不知道其中弊病;下层的人神志不清,不知道其中问题在哪里。用什么来拯救这种局面呢?

    正一

    世人皆知苋菹可以剖鳖1,而不知朱草可以剖人2。小人由是知神可以分,气可以泮3,形可以散。散而为万,不谓之有余;聚而为一,不谓之不足。若狂风飘发4,魂魄梦飞,屐齿断蚓5,首尾皆动。夫何故?太虚6,一虚也;太神7,一神也;太气8,一气也;太形9,一形也。命之则四,根之则一。守之不得,舍之不失,是谓正一。

    【注释】

    1苋菹(xi&agrave;n zu)可以剖鳖:苋菹,菜名,又叫苋菜。叶卵圆形,茎细长,种类颇多,茎叶可食,也入药。鳖,龟属,背腹皆披甲,肉富营养,俗称甲鱼、团鱼、脚鱼。张仲景《金匮要略》云:“鳖肉不可合苋菜食之。”吴谦注云:“龟鳖皆与苋菜相反,若合食,必成鳖瘕。”

    2朱草可以剖人:朱草,一种红色的草,可作染料,方士附会为瑞草。葛洪《抱朴子·金丹》云:“朱草状似小枣,栽长三四尺,枝叶皆赤,茎如珊瑚,喜生名山岩石之下,刻之汁流如血,以玉及八石金银投其中,立便可丸如泥,久则成水,以金投之,名为金浆,以玉投之,名为玉醴,服之皆长生。”剖人,指化解人,使之超凡入圣。

    3泮(p&agrave;n):溶解,分离,散开。

    4飘发:迅疾而发。

    5屐齿:木屐的齿。

    6太虚:即宇宙天空。

    7太神:此处意为众多神明。

    8太气:此处泛指一切气体。

    9太形:此处指众多有形实体。

    【译文】

    世上的人都知道苋菹与甲鱼之间有相克关系,却不知道朱草可以化解人体。人们因此知道神明可以分离,元气可以分开,形体可以分散。分散成一万,不能叫有剩余;聚积成一体,不能说不充足。好像狂风迅疾发作,人会在梦中感到有魂魄在飞舞;木屐齿踩断蚯蚓,头部尾部都在蠕动并再生成两条活体。这是什么缘故呢?宇宙太空可归结为一个“虚”,众多神明可归结为一个“神”,所有气体可归结为一种“气”,众多有形形体可归为一种形体。对它们命名虽然有四个,但归结起来却只是一个。守护也得不到,舍弃也丢不掉,这就是正一。

    天地

    天地盗太虚生,人虫盗天地生1,营虰盗人虫生2。营虰者,肠中之虫也,搏我精气3,铄我魂魄,盗我滋味,而有其生。有以见我之必死,所以知天之必颓。天其颓乎,我将安有;我其死乎,营虰将安守?所谓奸臣盗国,国破则家亡;蠹虫蚀木4,木尽则虫死。是以大人录精气5,藏魂魄,薄滋味,禁嗜欲,外富贵。虽天地老而我不倾,营虰死而我长生,奸臣去而国太平。

    【注释】

    1人虫:人属的虫类,即指人类。

    2营虰(ding):寄生虫名。即蛔虫之类。

    3搏:攫取,窃取。

    4蠹(d&ugrave;)虫:蛀蚀树木、器物的虫子。

    5录:收集。

    【译文】

    天地夺得太虚之气而生,人类夺得天地之气而生,营虰夺得人身中之气而生。营虰,就是腹中的寄生虫,它窃取我的元精真气,销镕我的魂魄,盗取我的美味食物,才有了生命。由此可知我必定会死亡,所以可知天必然有坠落。天如果坠落了,我还会存在吗?我死去了,营虰还能守在那里吗?所以说奸臣盗窃国家,就会国家灭亡,家庭败亡;蛀虫蛀蚀木头,就会木头销尽,蛀虫也就死亡了。因此君子当收敛精气,藏匿魂魄,减损美食,禁绝嗜好和贪欲,置富贵于度外。这样一来,天地衰弱了我也不会倾覆,营虰死去了我仍会永久生存,奸臣远离了,国家就太平了。

    稚子

    稚子弄影1,不知为影所弄;狂夫侮像,不知为像所侮。化家者不知为家所化,化国者不知为国所化,化天下者不知为天下所化。三皇2,有道者也,不知其道化为五帝之德3。五帝,有德者也,不知其德化为三王之仁义4。三王,有仁义者也,不知其仁义化为秦汉之战争。醉者负醉,疥者疗疥5,其势弥颠,其病弥笃,而无反者也。

    【注释】

    1稚子:小孩子。

    2三皇:说法不一。三皇之称初见于《周礼·春官·外史》,一般指伏羲、神农、燧人。

    3五帝:其说不一。一般指黄帝、颛顼(zhuān xu)、帝喾(k&ugrave;)、尧、舜。

    4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王。

    5疥(ji&egrave;):一种传染性皮肤病,非常刺痒,是疥虫寄生而引起的。通常称“疥疮”,亦称“疥癣”。

    【译文】

    小孩子戏耍影子,不知道被影子所戏弄;无知妄为的人戏弄影像,不知道被影像所戏弄。教化家庭的,不知被家庭所教化;教化国家的,不知被国家所教化;教化天下的,不知被天下所教化。三皇,是有道的人,不知他们的道后来化作五帝的德。五帝,是有德的人,不知他们的德后来化作三王的仁义。三王,是有仁义的人,不知他们的仁义后来化作秦汉时期的战争。喝醉酒的人要去除醉态,长疥疮的人想治疗疥疮,那状况越是反常,病情就越严重,就越难以恢复如初了。

    阳燧

    阳燧召火1,方诸召水2,感激之道,斯不远矣。高视者强,低视者贼;斜视者狡,平视者仁;张视者怒,细视者佞3;远视者智,近视者拙;外视者昏,内视者明。是故载我者身,用我者神,用神合真,可以长存。

    【注释】

    1阳燧:古代以日光取火的凹面铜镜。

    2方诸:古代于月下承露水之器具。

    3佞(n&igrave;ng):善辩,巧言谄媚。

    【译文】

    阳燧能召火,方诸能召水,这些距离那感应激发的大道不远了。面对着人视线高的人禀性刚健,视线低的人心术不正;斜视的人心偏奸狡,平视的人心正仁慈;圆睁双目的人多强暴易怒,细眯着眼睛看人的心计多邪佞;远视的人心里明亮聪慧,近视的人神志昏昧愚拙;往外看的人昏弱,往里看的人心净如水。因而承载我的是我的身体,驱遣我的是我的精神,运用精神切合本真,可以凭借它长久生存。

    死生

    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万物。化化不间,犹环之无穷。夫万物非欲生,不得不生;万物非欲死,不得不死。达此理者虚而乳之1,神可以不化,形可以不生。

    【注释】

    1乳:指养育。

    【译文】

    虚无化为精神,精神化为元气,元气化为血液,血液化为形体,形体化为婴儿,婴儿化为儿童,儿童化为少年,少年化为壮年,壮年化为老年,老年化为死亡。死亡又化为虚无,虚无又化为精神,精神又化为元气,元气又化为万物。变化连续而不间断,如同圆环没有尽头。万物不是自己要产生,是不得不产生;万物不是自愿去死亡,是不得不死亡。通达这个大道的人,涵养于虚无,精神就可以不灭亡,形体也可以不产生。

    爪发

    爪发者,我之形。何爪可割而无害,发可截而无痛?盖荣卫所不至也1。则是我本无害而筋骨为之害,我本无痛而血肉为之痛。所以知喜怒非我作,哀乐非我动,我为形所昧,形为我所爱。达此理者,可以出生死之外。

    【注释】

    1荣卫:中医学名词。据《素问·热论》云,荣指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荣气行于脉中,属阴;卫气行于脉外,属阳。荣、卫二气散布全身,内外相贯,运行不已,对人体起着滋养和保卫作用。亦泛指气血、身体。

    【译文】

    指甲和头发,是我身体的组成部分。为什么指甲可以割去而没有祸害?头发可以截断却没有痛苦?这大概是荣卫之气所不达的缘故。可见,我本来没有祸害,是筋骨使我产生了祸害;我本来没有痛苦,是血肉使我产生了痛苦。因此知道喜悦和愤怒不是由我来引起的,悲哀和快乐不是由我来发动的,我被形体所蒙蔽,形体被我所遮盖。通达这个道理的人,可以出乎生存和死亡之外。

    神道

    太上者,虚无之神也;天地者,阴阳之神也;人虫者,血肉之神也。其同者神,其异者形。是故形不灵而气灵,语不灵而声灵,觉不灵而梦灵,生不灵而死灵。水至清而结冰不清,神至明而结形不明。水泮返清1,形散返明。能知真死者,可以游太上之京2。

    【注释】

    1泮(p&agrave;n):溶解,分散。

    2太上之京:本义为人工筑起的高土堆,此处代指太上的境界。

    【译文】

    太上是虚无自然的神灵,天地是阴阳万物的神灵,人虫即人类是血与肉的神灵。它们中相同的是神灵,不同的是形体。所以其中具有灵性的不是形体而是元气,不是语言而是声音,不是处于觉醒状态时而是梦境时,不是生存状态而是死亡之时。水非常清澈但是结冰后不清澈,神灵非常明彻但是结成形体后就不明彻了。冰溶解后又恢复了清澈,形体散去后又恢复了明彻。能知道死亡真谛的人,可以畅游太上的境界。

    神交

    牝牡之道1,龟龟相顾,神交也;鹤鹤相唳2,气交也。盖由情爱相接,所以神气可交也。是故大人大其道以合天地3,廓其心以符至真,融其气以生万物,和其神以接兆民。我心熙熙4,民心怡怡5。心怡怡兮不知其所思,形惚惚兮不知其所为6。若一气之和合,若一神之混同,若一声之哀乐,若一形之穷通。安用旌旗,安用金鼓7,安用赏罚,安用行伍8?斯可以将天下之兵,灭天下之敌。是谓神交之道也。

    【注释】

    1牝牡(p&igrave;n mu):兽类的雌雄两性。毛亨《诗传》:“飞曰雌雄,走曰牝牡。”

    2唳(l&igrave;):鹤鸣声。

    3大人:道德高尚、志趣高远的人。犹指圣人、君子。

    4熙熙:温和欢乐的样子。

    5怡怡:和顺的样子。

    6惚惚:隐约不清的样子。

    7金鼓:指古代军队作战时敲钲擂鼓助长军威。金,钲。

    8行(h&aacute;ng)伍:行列队伍,指军队。

    【译文】

    雌雄两性交结的大道,龟与龟对视叫做以神交结,鹤与鹤互相鸣叫叫做以气交结。大概是由于情爱互相连接,因此神和气可以交合。因此志趣高远的人要扩展他的大道,用来含容天地;开拓他的心志,用来符合最高的玄真;融合他的元气,用来化育万事万物;调和他的精神,用来接近亿万百姓。君王的心境温和欢乐,百姓的心境就和谐顺畅。心境和谐顺畅,不知道所思考的是什么;形体隐约不清,不知道所做的是什么。像一种元气那样和睦同心,像一种神灵那样混合统一,像一种声音那样悲哀或欢乐,像一种形体那样穷尽或通达。哪里还会使用旌旗,哪里还会使用金钲和战鼓,哪里还会使用奖赏和惩罚,哪里还会依仗军队的出动?这样就可以凭仗皇天的威灵,调动天下的将兵,消灭整个天下的敌人。这就叫做与神交合的大道。

    大含

    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气相乘而成声。耳非听声也,而声自投之;谷非应响也,而响自满之。耳,小窍也;谷,大窍也。山泽,小谷也;天地,大谷也。一窍鸣,万窍皆鸣;一谷闻,万谷皆闻。声导气,气导神,神导虚;虚含神,神含气,气含声。声、气、神相导相含,虽秋蚊之翾翾1,苍蝇之营营2,无所不至也。由此知之,虽丝毫之虑,必有所察;虽啾嚓之言3,必有所闻。唯大人之机,天地莫能见,阴阳莫能知,鬼神莫能窥。夫何故?道德仁义之所为。

    【注释】

    1翾翾(xuān):飞动的样子。

    2营营:往来盘旋的样子。

    3啾嚓(jiu cā):象声词,细碎声。

    【译文】

    虚无化为精神,精神化为元气,元气化为形体,形体和元气互相顺应而形成声音。耳朵不是去听声音,而是声音主动投入到耳朵之中;山谷不是回应声响,而是声响自动充满了山谷。耳朵是小孔窍,山谷是大孔窍。山泽是小谷,天地是大谷。一个孔窍鸣叫,千万孔窍齐鸣;在一个山谷能听到声音,在众多山谷都能听到。声音导引元气,元气导引精神,精神导引虚无;虚无含纳精神,精神含纳元气,元气含纳声音。声音、元气、精神互相导引,互相含纳,即使是秋天的蚊子轻轻飞舞,苍蝇往来盘旋,也没有听不到的。因此就可以知道,即使是一丝一毫的忧虑,必定有能察觉的;即使是细碎的对话,必定有能听到的。只有君子之人的玄机,天地不能看到,阴阳不能知道,鬼神也不能窥见。这是什么原因呢?道德仁义所成就的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