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看!这不又是一条大鱼!
所谓的公廨钱,是大唐朝廷对民间商人的一种高利贷。
起源于隋朝,但真正制度化于李世民时期。
大唐开国之初底子薄,外敌环绕。
李世民对内要休养生息,对外要扩充军备。
扩充军备需要钱,但又不能通过增加税收来为国库创收,于是李世民就将公廨钱制度化。
操作很简单,一开始在长安城选有钱的商人。
这里并不是杀商人,李世民本身不会做杀鸡取卵的事。
长安七十多所衙门,各选九名富商,这些富商被称为“捉钱令史”。
衙门给自己选的这九名富商各自贷款五万钱。
唐朝一钱是一百文,五万钱就是五千贯。
捉钱令史借了这些钱之后,是要给利息的,每个月利息是四千钱,一年就是48万钱。
年利息差不多百分百。
商人肯定不做亏本买卖,找朝廷借了这钱,就必须做买卖,靠利润把这些利息成本覆盖。
那么从朝廷到商人,所有的流水都是正的。
这些利息钱上缴给大唐朝廷,成为养官的一部分俸禄。
在长安试了之后不错,很快推行到各州。
这是李世民定的,其本质是对富商收一笔“特别税”。
因为富商根本没有贷款的需求,这里的公廨钱借给富商,是强制性的。
那么凭什么富商要配合朝廷呢?
难道天可汗一句话,天下富商甘之若饴?
那倒不是。
如果李世民靠这种唯心主义来治理国家,也就不会成为天可汗了。
每一个“捉钱令史”都有任务,只要每年都能完成利息,可以酌情任命为官员。
那么矛盾就来了,大唐的官员有两种出处,一是世家大族的引荐,二是科举考试。
这两种有一个共同点:看出身。
商人出身最是低微,现在朝廷突然多了一批商人来做官,那些辛辛苦苦考试的,或者出身名贵的,肯定都不干了。
要知道,那个时代,按照那个标准,一年有三百多个商人可以做官。
而科举考试一年的录取人数是个位数。
于是矛盾爆发,李世民就开始在公廨钱废除问题上摇摆。
摇摆归摇摆,钱还得继续赚啊。
那么多仗等着打,初唐那么多名将,打了那么多场胜仗。
名将也是人,名将的战绩也是要军费来支撑的。
大唐开国的农税直接降到了五十抽一,比汉朝的三十抽一还低。
不加农税是李世民的底线,就只能让富商来养朝廷。
后来公廨钱一直保留了下来,不过到李隆基时代,利息有所下降。
到了李倓继位,公廨钱依然没有废除。
李揖跪在那里大气不敢出一个,只是说道:“圣人,的的确确是公廨钱!只是臣从里面拿了一点点,臣有罪!臣有罪!但是臣不服啊!”
“你有何不服?”
“现在朝堂上下,哪一个不拿公廨钱的?”李揖抬起头,鼓着勇气说道,“每一个衙门都能强制向民间富商放贷,不能放贷的也借着公廨钱的名义放贷,凡是不配合的商人,一律想个理由抓起来,现在全国上下的商人,没有一个不配合官员的。臣只是拿了一点点!”
“一点点就是二十万贯?”
“那是臣任职多年积攒的,他们拿的更多,他们不仅仅拿公廨钱,还有公廨田,还私下以个人名义强制给商人放贷,收取利息!他们拿的更多!”
“他们是谁?”
李揖愣了一下,说道:“上上下下!”
李倓脸色稍微缓和,却不做声,只是看着李揖。
“告诉朕,为什么大理寺和刑部审问你,和朕现在问你的,却不同?”
“因为……因为臣不敢欺瞒圣人!”
“你的意思是,你在大理寺和刑部提供了假口供?”
“不不不!臣万万不敢!”
“那为何不同?”
“因为大理寺卿徐峤跟臣一起做了不少买卖,他还有钱在臣这里。”
“钱?”
“臣老家在河北,纸张在河北极受欢迎,臣便找到了民间一些造纸的商人,以公廨钱的形式,强行贷款给那些商人,从中赚取了一些利息钱,后来臣觉得可以自己种植一些竹子,卖给那个商人,两头赚。两年前那个富商犯事,被抓到大理寺,臣派人去保人,大理寺卿徐峤便得知这个富商在河北很赚钱,也得知臣与他的关系,于是也参与了进来。他不仅仅想要赚贷款的利息钱,还想要从臣这里买竹子,然后高价卖给其他纸张商人。”
“所以他还有一笔买竹子的钱给了你,你却还没有给他竹子?”
“去年长安动荡,这件事就搁置了。”
“多少钱?”
“五千贯。”
五千贯可不是小数目了。
李倓说道:“五千贯可以买很多竹子了。”
“臣在秦岭种了不少竹子。”
李倓冷笑地看着李揖,这厮当时在朝堂上可不是这副嘴脸。
当天自己登基,这货在下面大义凛然。
“徐峤既想要拿利息钱,还想要赚中间差,商人愿意吗?”
“商人自然不愿意,可是谁敢得罪大理寺卿呢?”
“那纸张的成本岂不是高了不少?”
“河北需要极大,圣人您在扬州往北方运输了大量的纸,但依然不够,河北竹子少,纸基本上由南方提供,所以非常缺。”
“所以商人还是能赚的,只是少赚了一点?”
“是的。”
李倓算是挺明白了。
大唐的官员,受到太宗公廨钱的启发,一个个都私下玩起“自愿贷款”的游戏了。
其实这本质上是商人自己的利润,能做得起这种买卖的,都不缺钱,不需要贷款。
但是在古代,权力从来都能够主导金钱。
当权力进入商业世界,就不会按照正常需求匹配关系去运作了。
总结来说,大唐官员用权力,拿到了一部分原本商人应该拿的利润。
也许一个普通百姓知道了这件事,会不屑地说:官商勾结,商人每一个好东西,官压商,活该!
但其本质是,商人的利润受损,便会想办法从消费者那里拿回来。
或者说,权力者看到这个商业模式很赚钱,就会想办法赚更多钱,甚至改变规则,最后还是买家承担。
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就是这个意思。
李倓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并且之前杨国忠审了李揖之后,他让杨国忠不要再插手,交给大理寺和刑部,是有他的原因的。
至少这条线,又钓出了一条大鱼。
而且以这条大鱼为例,可以撒撒网,再收收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