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每天饮酒赏乐,我成了千古一帝 > 第45章 大唐的专业分工模式

第45章 大唐的专业分工模式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嗯?”

    李倓眨巴眨巴眼。

    两人尴尬地对视了一下,李隆基问道:“你刚才说什么,朕……我听没清楚。”

    “大父,孙儿说现在澄心堂一天能出六万张纸。”

    “六万?”

    “是的。”

    “你确定是六万,而不是六月每天出两万?”

    “是六月每天出六万张。”

    李隆基的脸色严肃起来,刚才的慈祥顿时荡然无存。

    “建宁,你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在说澄心堂。”

    “你说你的澄心堂一天能出六万张纸!”

    “是的!”

    “你可知欺君之罪的后果?”

    “大父恕罪,孙儿只是如实陈述,不敢有半分隐瞒!”

    “当真?”李隆基霍然站起来,眼睛瞪得大大的,死死盯着李倓。

    “当真!”

    “你是怎么做到的?”

    “一是将原料改成竹子,解决了原料不足的问题;二是用水碓打浆,大大缩短了打浆的时间;三是在纸里加入了新的原料,增加了纸的韧性和光滑程度;四是将生产分工化。”

    李隆基并不会造纸,但是他敏锐地抓住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他问道:“何为生产分工化?”

    “孙儿举个例子,以前的一个人造纸,从找原料,到将原料剁碎,再打浆、浸泡、洗涤、打槽、抄纸、晾纸,这一套工序下来,大约一百日左右,一个造纸多年的老工匠一百日可以制作一千张纸已经很不错了,若是将工序交叉,合理利用后面晾纸的时间,一个工匠一年大约能出五千到七千张纸。”

    李隆基听得云里雾里的,他对造纸自然是一窍不通。

    但这不是重点。

    李倓继续说道:“在过去,这个工匠要会造纸工序的每一个环节,这样的工匠,要好几年才能出师,并且对工匠个人的体力要求很高。”

    “所以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

    李隆基微微一怔,他目光从疑惑,变得惊诧,再变得明亮起来。

    中国古代有没有分工?

    这不废话吗!

    肯定有分工啊!

    缺的是分工吗?

    缺的是专业的分工。

    什么叫专业?

    你是个搞后勤的,那就是搞后勤的,搞后勤的一百里路,几日能运输多少粮食,运输中的平均消耗是多少,小雨天和晴天的消耗有什么区别,士兵每天是中午拉屎还是下午拉屎,几千人的屎怎么处理。

    专业不是说你被分配到一个角色,你就专业了。

    专业的基础,先是体系化建立,体系化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根据整个体系的运转,来制定其行业标准。

    造纸在大唐,还只是一门技术,而没有形成体系化。

    所以不存在专业的分工。

    而且无论是品控,还是物流运输,都没有标准,甚至打浆,用多大的力度,打多少下,也没有严格标准。

    那么谈到分工这个概念,李隆基为什么来了兴趣?

    因为大唐发展到中期,各行各业出现新的形势,旧的形态已经无法支撑,一些专业的概念正在冒头。

    最让李隆基关心的就是职业军队的变革。

    众所周知,北宋采取的是募兵制,也就是朝廷出钱雇佣人,不做别的,就当兵。

    但大唐初年不是这样的,大唐采取的是府兵制,也就是兵农合一的制度。

    府兵制的基础是均田制。

    均田制粗略解释就是朝廷按需给每一户分田,部分田到期后归还朝廷,这是为了防止土地兼并。

    而府兵制,就是战时从农家抽取子弟入伍,可免租庸调。

    可到了李隆基时代,均田制已经崩溃,世家大族兼并良田,许多人都没田了,谈何去抽取农家子弟入伍?

    据史料记载,天宝八载,管理府兵的折冲府,已经没有兵源可交。

    此时是天宝五载,府兵兵源枯竭的问题,早已突显,并且折磨着想要建立赫赫武功的李隆基。

    于是,李隆基就开始玩募兵制。

    正史上的募兵制形成时间,就是天宝年间,这是中国古代军事的一次重大变革,几乎此后历代王朝都沿用。

    大明初年恢复到府兵制,但不到三代,就开始募兵制。

    所以,李倓说的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句话立刻触动了李隆基。

    李隆基不懂造纸,他难道还不懂管理模式?

    他是万万没想到,眼前的李倓,造个纸,居然能提出这样的模式出来。

    这不与他最两年一直在推动的募兵制的想法,不谋而合么?

    支持李隆基募兵制改革的头号得力干将就是李林甫。

    但募兵制对财政的压力太大,朝廷养专业的兵马,十大藩镇,近五十万大军,根本养不起。

    之后北宋搞募兵制,军费占一年朝廷总收入的七八成。

    北宋巅峰时期一年收入是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一年达到6000万贯,平时大约在3000万贯,一年军费支出大概在2000万贯到2500万贯。

    所以北宋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就开始大力发展商业。

    就目前大唐的商业底子和税收制度,是撑不起李隆基的雄心的。

    还得等到两税法的出现。

    这是后话。

    李隆基问道:“这种方式,造纸便能更快?”

    “自然是能更快,一是对工匠本身的要求下降了,以前需要一套全部都会的工匠造纸,现在一个工匠只需要懂将竹子剁碎,一个工匠打浆,一个工匠洗涤,一个工匠抄纸。”

    “二是一个人一天重复做一件事,他能快速熟练。”

    “三是一个人一天重复做一件事,那他除了吃饭和午休,其余时间都在干活,将工匠的时间最大的利用。”

    “四是一个工匠只掌握一个环节,即便他被别人出高价挖走,他也无法替别人造出澄心堂的纸。”

    听完这四点,李隆基已经彻底沉默了。

    他终于相信李倓一天真的能造六万张纸,而不是瞎说八道。

    “妙!实在是妙!”李隆基不由得感慨。

    他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这个孙儿。

    李隆基擅长用人。

    从姚崇开始,他的每一任宰相任免都与大唐的局势有关。

    例如姚崇办事不拘一格,是因为武则天留下来的烂事太多,需要这样大开大合的宰相快速解决问题。

    之后的宋璟刻板严肃,是因为大开大合之后,纲纪松懈,需要宋璟重振纲纪威严。

    到后来的张说、张九龄,他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李隆基本人的诉求,才被放在宰相的位置上。

    包括李林甫,甚至安禄山。

    所以李隆基对于识人有一套很清晰的自我判断。

    除了在安禄山那里阴沟翻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