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每天饮酒赏乐,我成了千古一帝 > 第489章 帝国财政: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第489章 帝国财政: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此时,李倓正在紫宸殿内。

    “抚恤金都发完了吗?”李倓问刘晏。

    “河北的已经发完了,包括今年战死的,河西、陇右的还缺三百万贯,俸禄还缺两百万贯。”

    “一共有五百万贯的缺口?”

    “是的。”

    “哦。”李倓松了口气,看来之前一千七百万贯的缺口补的倒是很快。

    这多亏了清河并田案的官员,还有洛阳的刘畅,让朕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就多了六百多万贯的资产。

    似乎看出皇帝在想什么,刘晏补充道:“这段时间充公的钱,臣已经妥善安排下去,圣人需要查阅明细吗?”

    李倓笑道:“不必,你办事朕是最放心的,你说妥善安排了,那一定就是妥善安排了。”

    李倓为什么急着逼杨国忠去抄家?

    因为年底了啊!

    搞了一年,陇右今年是打了胜仗的,把吐蕃的进攻遏制在了边境一带。

    河北也是打了胜仗的,田承嗣的精锐被打残了不少,史思明也灰溜溜回去了。

    这是大好事。

    但打胜仗也不是轻而易举打的,东西线将士死了不少人,更多人也凭着坚强的意志防守着。

    既然如此,那更应该把抚恤金、俸禄都安排妥当。

    这样才能稳定人心。

    边关的人心稳定了,吐蕃人和叛军才打不进来。

    边关守住了,才能放心大胆对内动刀子。

    所以,这钱无论如何,都得搞到手,把这五百万贯的账填上。

    “今年铸钱超出预期,铸了一百三十万贯出来。”刘晏又补充了一句。

    李倓沉默片刻,突然问道:“钱行现在有多少存储了?”

    “钱行吗?钱行现在有十万贯的存储,百姓似乎不太相信钱行的利息钱,这十万贯的大部分,还是今年那些商人存的,也有一部分官员,为了迎合朝廷存的。”

    “如此说来,朝堂上下不太好看钱行?”

    刘晏苦笑道:“因为钱是许多人的立命之本,不是随随便便就愿意拿出来的。”

    “是他们不相信这个世道有这么好的事吧?”

    “是的,他们不相信存钱不但不付管理费用,还能定期得到额外的钱。”

    “钱行一事以后再说,有解决办法,现在从钱行贷钱出来显然不现实,缺的五百万贯,朕会想办法,在年底的时候拿到。户部要通知边关,抚恤金肯定会发,俸禄也肯定会发,不要因此影响了士气。”

    “是,臣都会与每一位节度使说清楚。”

    李倓话题突然一转:“剑南道的税,你看了吗?”

    “臣都看了。”

    “有什么看法?”

    “府兵已经崩坏,民间田地买卖之势无法逆转,圣人今年年初颁布了新的税政条例,规定凡是一百亩以上的,缴纳五成税。这其实与过去的租庸调完全不一样,这更偏向于按照田亩来税收。”

    没错,这就是两税法的雏形,只不过比较粗糙,只是一个条例。

    在大唐,所谓的律,就是制定好的明文规定。

    而例,就是颁布的新的规矩。

    它还不具备律的正式,律都是要写进国家的重要文献。

    但例,尚未正式写入。

    因为这方面例随时作废,或者调整。

    要知道,作废一条律法,本身就是一件行政成本非常巨大的事。

    要从京师开始通知各道、各州、各县,还要普及到乡野。

    朝廷各个层级官府文牒都要更新。

    例就不用如此繁琐了。

    所以今年年初颁布的新税政,只是例。

    洛阳的商社管理,也只是条例。

    “三郎,李太白求见。”

    这时,殿外传来张旸的声音。

    “他有何事?”李倓问道。

    “说是引荐一位栋梁之材。”

    “哦?”李倓脸上露出了笑容。

    李白写诗的文采,那绝对没几个人比得过,但他还会识别人才?

    这可真是新鲜事。

    “人在何处?”

    “与李太白一起在殿外恭候。”

    “让他们进来吧。”

    “是。”

    一边的刘晏心里想着,圣人对李白还真是特别照顾。

    一般的官员,根本不可能不宣入宫,只有李白是个特例。

    不多时,杨炎走进了紫宸殿。

    “嗯?”李倓疑惑道,“李白呢?”

    门口又传来张旸的声音:“三郎,他睡着了,喝多了。”

    “好好好,喝了那么多酒,还不忘记给朕引荐人才,等他醒了,朕还真得好好夸赞他!”李倓大笑起来。

    随即语气变得温和:“派人送他回家,注意给他添几件衣物,不要感染了风寒。”

    “是!”

    刚进殿的杨炎看了一眼年轻的圣人,心中诧异,圣人真的如民间传闻那样年轻。

    而且他对李白如此的照顾,与李白是好友这种传闻,也绝非随意捏造。

    看来自己这一次是找对人了。

    “你是何人?”李倓问道。

    “草民杨炎,参见陛下。”

    李倓心头一颤,立刻站了起来,走过去仔细观察起来。

    “你叫什么?”

    “草民杨炎!”

    “哪里人?”

    “凤翔天兴县人。”

    “字号?”

    “字号公南!”

    李倓深吸了一口气,好家伙!

    真是好家伙!

    这就是历史上晚两税法的杨炎?

    知道两税法在中国历史上有多大影响吗?

    这么说吧,大唐是古典帝国的余辉,也是财政帝国的开端。

    这个财政帝国指的就是以两税法为税政的帝国。

    为什么这么说?

    在两税法出来之前,各个王朝的税收,都以人头为税基,收的是人头税。

    例如均田制下的租庸调,收的是课户的税。

    课户就是指家里有达到国家规定年龄的男丁的人家。

    天宝三年,规定达到23岁,就要按照租庸调纳税服役。

    众所周知,租庸调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的,府兵也是。

    也就是说,课户必须朝廷给他们分配口分田,课户种地、织布,才能完成这个税。

    但从武则天时代开始,均田制就出了大问题,因为人口大大增加,朝廷手里的口分田不够分。

    你朝廷不给我地,还想让我纳那么多税?

    请问我去哪里找粮食给你?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在李世民和李治时代,分到地的课户,按照规矩,每户自有永业田二十亩,官府配给口分田八十亩。

    等户主死了,八十亩口分田官府收回来。

    但人心是贪婪的,户主在死之前,就在想办法把口分田变成自己的田。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