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回家
共有党的加入,也让国党的组织体系规范了不少,在第一次联合政府选举中,杨立筠也当选为执行委员,不过杨立筠负责的都是什么交通部、妇女部、建设部之类的部门,没什么实权,财、政、军大全都在国党手上。
孙振翔也是想着能从杨立筠手中撬点儿资源,这才将这些民生建设部门交给杨立筠负责。不过对于杨立筠来说也无伤大雅,反正自己的基本盘也不在番禺,也开始调拨一些资源建设番禺,‘反正将来都是自己的,不吃亏。’
“你们想知道?”两女闻言眼睛泛光,立即点头。
杨立筠故作神秘“我是我不会告诉你们的”
“郑部长,你看…”惹的两女齐齐向郑秀茹告状。
郑秀茹见状对着杨立筠翻了个白眼“你一天就这么闲?”
由于杨立筠经常来接郑秀茹,对这两人自然是熟悉,其中一个年纪稍大一点儿的叫杨立华,正是杨立筠的妹妹。
杨立华一如记忆中那般,被董建昌推荐进入了妇女部廖峎旭的夫人何香玲手下做事,作为交州女子师范的名人,自然是刚来就传到了郑秀茹的耳中。
郑秀茹同杨立筠相识多年,对杨立筠的家庭情况自然是了解的,现在见这个女孩和杨立筠的妹妹是同一个名字,顿时吸引了郑秀茹的注意,立即差人拿来杨立华的资料,发现其家庭信息与杨立筠家里情况并无二致。
当晚就同杨立筠谈及了杨立华,杨立筠明白这就是自己妹妹,从杨立筠口中得知情况后,郑秀茹就迫不及待的想将杨立华接到家里来住。
结果被杨立筠以现在大同党和国党面和心不和,未来局势堪忧给劝阻了。
于是,郑秀茹转头就将杨立华要到了自己手下做事。
因为廖恩胥是国党为数不多认同大同党理念的人,所以郑秀茹和何香玲关系也还不错,见郑秀茹要人,自然没有不答应的。
随后,杨立华就成了郑秀茹的秘书,郑秀茹在杨立华面前也只是以大姐姐自居,做什么事情都将其带着,见其从学校过来上班不方便还帮助她租了房子,对其工作、生活颇为关心。
尤其是在过年的时候,郑秀茹见杨立华不回家,还特意将其接来一起过年,使得杨立华与郑秀茹也是与日俱增。
杨立筠虽然不与其相认,但是为了杨立华的安全,还是暗中派了人对其进行保护,主要目的就是防备董建昌,杨立筠不想让杨立华在经受堕胎之苦。
至于年纪稍小一点儿的叫瞿霞,番禺著名共有党人瞿恩的妹妹。
瞿恩在共有党内也是有名的青年才俊,在带着母亲和妹妹在高卢求学时因为组织工人运动被驱逐回国,现在在长洲军校出任政治教官。
虽然共有党已经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党,但是同样在国党内部会收到排挤,只不过没有大同党这么严重了。
于是,同事收到国党排挤的党派,加上两人年纪相仿,在工作中颇为谈得来,自然慢慢的就聊到一块儿了,郑秀茹爱屋及乌之下也对其照顾有加。
有了郑秀茹的关注,董建昌知道国党和大同党的情况,见杨立华对郑秀茹这么亲昵自然是要出手的。
可是董建昌是体会不到女人之间的友谊的,在郑秀茹的特意经营之下,杨立华自然是更心向郑秀茹的。
董建昌倒是准备用强,可是想到会惹到杨立筠,虽然这两年来杨立筠处处退让,但是董建昌心知杨立筠是给孙振祥面子。
要知道这两年里,派到钦廉、邕州、宁州等地的官员、商人可是没一个讨到好的,尤其是派出的暗探更是没一个活下来的。
杨立筠要是不想让人知道的,没有一个人能打听到消息,实力深厚的可怕。
至此,董建昌的咸猪手算是消停了下来。
“孙先生麾下能人干吏众多,我又帮不上什么忙,可不就清闲。”杨立筠说着摊了摊手。
“那正好,我这边一堆事儿呢。。。。。。”
说着,郑秀茹拿起计划表对着杨立筠说道“我们活动的横幅还没写完呢,新闻稿也还没有修改,报纸排版还没审核,联系的几个商团组织的活动也还需要去现场确认,既然你没事,那这些就交给你了。”说着将手中的资料交给杨立筠“正好你在高卢策划过大型活动,你有经验。”
杨立筠一看折叠材料就感觉头疼“你们要搞这么大的吗?还要到周边城镇演出。”
“这不是你在会上说了吗,要提高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规模。”郑秀茹翻了白眼“怎么?现在不认账了?”
杨立筠无奈,只能开始动笔。
三月八日这天,有了杨立筠的支持,中夏第一个妇女节倒是举办的比较圆满。
各新闻报社统一发布了孙振祥、杨立筠庆祝妇女节快乐的文章,杨立筠也不分彼此,统一给宁州、邕州、益州、思州、交州各军、政、企各单位内女同志发放了鲜花及一些生活用品等礼品。
大同党协调麾下各商户开展了各种节日促销活动,尤其是一些女性用品商铺,不少妇女争相购买。
五月初,醴陵一栋宅子前面站着一男一女两位年轻人,男子拎着行李,看着眼前的宅子眼含热泪,边上的女子紧紧的抓着男子的手,以示宽慰。
这两人正是杨立筠和郑秀茹。
杨立筠也是离家多年,加上郑秀茹的年纪也不小了,在陪郑秀茹回家的时候其家人也对两人的婚事颇为关心,虽然郑秀茹从没在杨立筠面前提过,杨立筠觉得耽搁郑秀茹这些年,确实应该给一个交代了。
在三月末时,杨立筠见番禺无事,便打定主意,回家!
随后带着郑秀茹回南宁,准备了解一番军、政各方面的情况,安排了一些事宜,便悄悄踏上了回家的道路。
可是没想到刚到醴陵,就得知家里冲进了大批的北军士兵,带走了杨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