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九死一生
煊史杜蘅之传载,元熙四十三年七月初三卯初,蘅以火牛阵助王憬琛脱,众汉奴协之,后随王奔逃。
瓦剌布日固德追至鞑靼部外营,遇王随扈以数斤火油鞭炮引燃外营大火,爆裂声欲聋震耳,布日固德部惊马受阻不得出,营乱。
至脱身无虞,王憬琛畅怀笑曰:至此天高水阔;蘅笑对曰:至此鱼跃龙渊。王听之甚喜。
瓦剌部被突袭后两个时辰左右,布日固德给柳则仕发了信号弹。
看到信号弹,福王意识到这是布日固德发给柳则仕的,便商量一众,说是火牛阵就等柳则仕余部来时再发动。
若这样的话,他们冲出鞑靼部,柳则仕部受到火牛阵迎面冲击后,必然还要整顿好余部后再追击他们,到了那时,他们一众人早骑马逃远了。
这也省得他们被柳则仕带经过充分休息的余部追击继而被追上。
没错,他们是骑马跟着牛群冲出去的,而随着牛群出来的还有他们放出的大量羊群马驼捣乱。
而洋和尚则被杜蘅之放在另一匹马上给带了出来。
鞑靼部的马虽因出征留下的都不是好马,但好歹也能代步,杜蘅之一众就一人双马骑了自己本身的马又各牵了一匹用于奔逃。
沈航一众行至半途,遇到福王派去的人告知福王已经脱身的消息,忙随这人又扭转马头去追福王一行人去了。
大王子很纠结,但他再纠结,他也知道自己本部不能丢,总不能攻不进关内没有据点,回返部落也没据点吧?
就算攻进关内,遇到汉廷攻伐,他也未必站得住脚啊。
所以在跟随他的部众一再回援的请求下,大王子对通往关内的镇关城不得不放弃,然后迅速带领部众回援。
当然撤兵也要有撤兵的规划,为防汉人追击他们回撤,回撤前大王子还率部众对镇东关城猛攻了两次,就此把所带的做炮灰奴隶都给消耗光了。
至于他在半途又是怎么和布日固德斗智斗勇打反伏击战的,那就是他们的事了。
到底要不要追击鞑靼部,为此徐巡抚还和镇东守将吵了几次,最终他们急报元熙帝裁决后,终因边城才受重创,又和鞑靼率众部打了一场兵少不能力战而作罢。
毕竟鞑靼瓦剌就算他们不攻打这两部,这两部自己也斗了个两败俱伤。
布日固德又是分兵干这个,又是分兵干那个,还要对付鞑靼大王子的回援,对追击杜蘅之一行人的逃脱,想派像样的重兵去追那还真是有心无力。
兵太少不够用肿么破吧?
七月底,杜蘅之一众人从关外回到关内,中途他们还暗地去了布日固德伏击大王子最有可能的地方,但还是从那里没见到郝父。郝父消息他们从鞑靼部汉人奴隶中是得了些的。
只是福王在那里派人用枪暗杀了汉奸柳则仕,还打伤了布日固德。
本来福王派去的人是去暗杀布日固德的,结果却让其拿当时跪坐一侧的柳则仕挡了枪子。
直到回到关内,杜蘅之才知道郝父果真在鞑靼部被催上战场,最后大王子带余部回撤时候回撤的匆忙,郝父得知他们会回撤的消息,也腿部受伤无法行动,就狡黠钻到了战场死人堆里保下一条命,而没被鞑靼部众又带着回返。
后郝父被从镇东关城出来补刀以及搜检战利品的汉人兵士救下,就此回了关内。
每战后,赢的那方会到战场对没死的对抗方兵士补刀。
跑了关外一场,福王损兵折将随扈死了近半才脱身,为此福王回返关内并没有多高兴。他那些随扈有的可是自小就跟着他的人。
亲历战争,看到汉蛮、蛮蛮部死伤无数,一个个本来鲜活的人命在自己眼前被杀,杜蘅之回到关内后,虽不至于得什么战争创伤的心理病,但他也没什么好感到高兴的,就庆幸自己还活着。
而郝铄,找到郝父后虽很高兴,但知道父亲终生再无法行走后,也是郁闷非常。
郝父伤了双腿,坏了一眼,至此后再也无法如常人那般行走,余生要坐轮椅,但好歹保住了一条命。为此他自己还是感到庆幸的,不见此次跟他出关的人已经十不存一了吗?
杜蘅之跟着郝铄在松关镇陪郝父呆到八月,才随朝廷的先前外地调兵回返。
中途因此次出关所立之功,他和郝铄终于见到了先前求而不见的徐巡抚。
而巡抚的小厮庆春在他们见过巡抚后,讨好的和他们说了一番话,当适时双方都当没那三两赏银的事。
向徐巡抚进上技艺一门以及由此技制作的实物后,杜蘅之在边地已经没有什么要做的事,然后他拿着福王给的赏赐,带着养好伤的三叔以及堂弟,从关外收购了大量羊毛才回返家里。
福王赏赐了杜蘅之两人各百金。
大皇子,也就是废太子赏赐了两人各一块绛州澄泥砚、一块和田玉以及一把内造吹毫短发的匕首。
只是杜蘅之的玉是蟾宫得桂图案,郝铄的玉则是马上封侯。
这些赏赐其实也能看出门道的,大皇子赏赐的东西都是实用简单又不特别稀罕贵重的,这是他为了向如今的元熙帝,也就是他父皇表明自己没有结交内外的意思。
而福王只给钱,也是这么个意思。对他们这种身份来说,钱是他们最不缺的。
钱英杰受福王赏识,跟了福王。
毛线纺织的流程,杜蘅之清楚的很,他上一世亲妈就是从这样的厂子下岗后后来又干了这行的,所以他进上的技艺就是这个。
边关将士在苦寒之地守关,其实最需要的就是这种便宜的毛纺制品。
军需品的买卖,杜蘅之知道自己这种身份是把握不来的,他手里握着这种技艺就如三岁小儿持金过闹市,肯定会惹人眼遭人嫉,不如进上交给朝廷还能得到嘉赏。
有失必有得嘛!不然,发明活字印刷的毕昇及后代是怎么卒的呢?他不想有那种下场。
杜蘅之去边关时轻衣简从,回村时也算衣锦还乡了,他和三叔以及堂弟可是得了赏赐又采办了边关之货回来的。
直到回来的路上,杜蘅之才知道三叔、堂弟去边城的原因,无非是想而已,两人都想从行商贩货起家以谋取万贯家财,只是不幸遇到蛮夷叩关,好在九死一生,性命无虞。
至此,杜葳之熄了行商心思,改去学医;而杜远才却在之后仍然前去边城贩货买卖。
杜蘅之手里的羊毛生意后来便交托给了自家三叔打理,他父亲杜志才从旁辅助。
待杜蘅之三人从边关回返后,杜苒之的秀才功名已落定。家里双喜临门,为杜蘅之杜苒之合办了一场考上秀才的宴席,还了先前一众人贺喜的情份,杜蘅之和杜苒之便去了府学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