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贫家子的科举日常 > 第102章 直取

第102章 直取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却是那贼人趁着新郎家有喜事,浑水摸鱼装作贺喜之人的奴仆混进了新郎家里。

    本来他想偷些东西走,谁料想他不熟悉新郎家环境,又恰逢新郎牵新娘入洞房时他在新人所在的院落偷东西,那时看到来往奴仆他无处可躲,然后他就丢下偷的东西慌不择路闯进了新人屋子,躲在了人床下。

    躲进去后新郎新娘无觉察,两人夜间安寝时将新人床上的桂圆枣子等物都扫到了地上。

    本来这东西等入洞房的隔日洒扫丫鬟就会收拾的,却被这贼从床下扫了些进怀里,他三天里就靠着这些吃食活命。

    因新人三日房里就没空过人,所以贼人一直没找到机会从床下爬出逃走,直到第三日。

    古代新人成亲的屋里茶果点心一般都是几日不断的一直有摆在人卧房桌上的。

    贼人呆在新人床下到第三日实在又饿又渴的不行,又见新人房中没人,他这才有机会从人床下爬出找东西吃喝,结果他喝茶时就被洒扫丫鬟撞到。

    第五场考试,看到卷子上出的那三道策论题研究良久,杜蘅之发现三道都是无情截搭题。虽然第一道他久久做不出,也找不到出处,但他很确定这道是无情截搭。

    有情截搭没这么难,毕竟都是同书同章或者相邻章截字词取句截搭,比较好大海捞针找答案。

    第一道拦路虎,杜蘅之很久做不出,而其他两道他则做了很久才做出,于是他想送出题人兼主考官周知府一句mmp。

    第一道截搭策论题杜蘅之实在做不出便搁下了,然后带着忧虑他去做诗赋题。

    诗赋题拿到卷子他就已经浏览过了。

    做这种文科卷子,哪道题立刻做不做没关系,先看一下具体题,脑子就会下意识运转起来做题的,只是你自己感觉不到罢了。

    这和带着问题去看书一个意思,遇到答案自然你就秒懂秒会了。

    两道诗赋题,一道给了三字:二两墨;一道给了一字:祈

    祈什么?天旱久不雨,是祈雨吗?不祈雨那祈别的也不应景,杜蘅之便决定写祈雨诗。他刚把第二道诗赋题想出思路,第一道诗赋题他就也有了腹稿。

    杜蘅之将诗赋题做完时,还有两个时辰四个钟头交卷。

    想了想,他把做出的两道策论仔细查错删改整理,誊抄在了卷子上。

    然后他才去做那道没做出的策论题。

    他苦思良久,大海捞针了一遍又一遍,前面的字词他在四书里找到了出处,但后面的句子他捞不出。

    他觉得那后面的句子不像四书五经里有的……正这么想着间,他灵光乍现,暗道周知府阴险,其人竟没在四书五经里选句子,而跑去了新唐书里找了一句搭在了这道题中。

    而且新唐书里的那句话还出的不是原句,只给了漏字的一句,不过这也能让人看出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要是没很大的阅读量,谁能知道这道题截了新唐书里的话呢?

    可能是因这道题太难,第五场考试再也没出现过前四场那样总有人提前交卷的场面。

    没想出第一道截搭题时,杜蘅之借上厕所的机会偷觑了眼主考周知府以及其他提堂考的考生,很多人都愁眉不展唉声叹气,也不知众人是否和他一样,愁的都是同道策论?

    周知府在他偷觑过去时,竟还得意对他笑了下,似在说想要中都得过我这一关,而想过关,没那么容易。

    刚才其人巡考时巡到了他身边看过他的文章草稿。

    周知府胖墩墩的身子,胖墩墩的脸,眼睛不小,但由于脸上肉太多,硬生生的把他那双眼皮的桃花眼挤成了细长凤眼。

    可以看出周知府相貌底子不差,若是瘦了应该会是个大帅哥,只因他就是胖着也不难看。

    杜蘅之觉得自己应是做出了第一道策论用脑过度,竟好端端的跑神去思索周知府的相貌问题。

    等杜蘅之认真誊抄完全部卷子的时候,还有不到半个时辰交卷。

    提堂考的考生已经交卷了大部分,杜蘅之又是晚交卷的其中一人。

    只不过,这次他没那么不自觉,在周知府看向他时,他立马站起近前,恭敬朝人呈了卷。

    周知府先看了他的诗赋题,他默默念出了第一道:且借人间二两墨,麦拢荒年添粮色;再讨仙湖三瓢水,撒向耕稼无旱祸。

    ”你这诗作有怜悯百姓之心,以立意高远情字动人,却非私情而乃公心。怜民十分苦,铸得圣人心,你这诗作不错!”

    之后周知府又去看杜蘅之的第二首诗赋:一念忧民敢惮烦……莫嫌勺水能多少,自是壶中世界宽。

    “世界……平时有读佛经?”

    “回大人,倒是不经常读。”

    “恩……老朽窃以为道家经典中多大自在。”

    杜蘅之愣了下,听出周知府意思是在说其更喜欢读道家经典,恰好杜蘅之也是,他笑着附和:“小子也是这么认为的。老庄无为思辨,丰瞻华美,寓意深远,小子甚喜之。”

    从杜蘅之县试卷子上策论写出“唯乎本心与人”这话,周知府就看出他喜欢读道家老庄了。

    周知府抚须和杜蘅之默契对视笑着时,刘云峥上前呈了卷子。

    周知府接过他的卷子放在一边,然后继续点评杜蘅之的卷子。

    点评完后,他喊了刘云峥的字“谦之”然后说道:“看看你差在人家哪里。”

    他把杜蘅之的卷子给了刘云峥看。

    显然,周知府和刘云峥认识且看似还挺熟,不然周知府不会连问都没问,就知道刘云峥的字。

    待刘云峥看完杜蘅之卷子,周知府也早看完了刘云峥卷子。

    对刘云峥卷子,巡考时周知府就看过大概了,这会看当然就快,之后周知府把他的卷子给了杜蘅之。

    周知府眼色冷沉看向刘云峥:“谦之,微言大义、说理透彻,你不如他,你可认?不说他的策论,就是诗赋,你读读他的,再看看你的!你的第一首诗赋写的是什么?你……”

    周知府话未尽,正色看向杜蘅之,点了他为案首,又直接给了他秀才功名。

    刘云峥第一首诗赋乃是:蘸得砚池二两墨,描方画圆写对错;愿得凡俗三千剑,杀生赴死青天落。周知府嫌他这首诗作江湖气太重,锋芒戾气又太露,不符中庸之道。

    杜蘅之的第一首诗赋由己推人,论公心;而刘云峥的第一首则由人推己,砚池 乃书圣王曦之的洗墨池,他在论个人私利,也可称论个人理想。

    显然杜蘅之的诗赋,周知府认为立意更好。

    还有这好事?周知府是如何从点评刘云峥诗赋那里,直接跳跃性思维给了他秀才功名的?

    呆愣间杜蘅之才反应过来自己不用再考院试。周知府不仅点了他为府案首,而且还直接给了他秀才功名。

    杜蘅之从龙门处出去时,脸上的喜色怎么遮掩都遮掩不住,周围路过的参试结束之人也不知哪得来的消息,纷纷朝他作揖拱手,贺他童生试通过。

    很快他被直接点了府案首也直取了秀才功名的消息,就通过第五场试的结束传遍了整个府城。

    在一片争相凑近的贺喜声中,张浚跟在杜蘅之身后笑得一脸呆傻,而杜志才则喜极而泣,用袖子抹着似流不尽的眼泪,硬是打算要亲自驾驴车拉儿子回吴家宅院。

    这活如今都是张浚在做。

    四年多前,他儿子大病一场,突然开悟说要读书时,杜志才是万万料想不到他儿子能读到这般境地的。

    没上驴车前,杜蘅之则在目不暇接的回应众人的贺喜,而杜苒之竟出来比他还早半个时辰,但因围着他的人太多,却是让杜苒之挤不到他身边。

    最终,杜苒之只好不再凑在人群里,等在了接应两人回吴家宅院的驴车处。

    等杜蘅之上了驴车,杜苒之随后也上去,两人这才有说话机会。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