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贫家子的科举日常 > 第97章 赶考

第97章 赶考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廪生给人担保也不是想担保多少人就担保多少人,这钱李廷想赚却也不敢赚。

    对自己担保的那些人,李廷需熟悉且最起码知道那些人的品性好坏,不然他担保的人若是考场上作弊坏事,到时他必然要担责。

    若他担保的人坏事,他不知情他就需受杖八十棍,知情则革他功名。

    五人联保的一人出事,则连带他这个保人都要受处罚,同样仗八十。三年后除坏事的那个,其他人才能再参加考试。

    八十棍不把人打死也会打残,李廷第一次给人担保,他不干那种随意给人担保的事。

    郝铄压了十两银,竟赌赢得了三百多两银,赚了座县城中心繁华处的大院子。

    熊盈泰家里不让他赌,他偷摸拿了自己积攒的压岁金银瓜子,押了六两银在杜蘅之身上,得了二百多两银。

    叶思贤和刘溪家里同意他们押钱,两人各押了五两,赚得一百五十多两银。

    杜蘅之我押我自己前前后后押了三两,和他姐夫赚得一样多,却是在家还没来得及来这领钱。

    杜苒之因分散投资,是几人里赌银赚得最少的,他算下来只能得三十两多银。

    虽一众人除了杜蘅之这不在场的都落榜了,但这会领了钱后众人都喜笑颜开起来。这几家的家长除了熊父后悔没给儿子多点钱押注以外,其他人得了这意外之银都喜出望外。

    可不吗,他们从来没有得到过这种类似于天上掉馅饼的钱。

    投资杜蘅之让他们赚大发了。

    三月初三,古代的踏青日,这一日早上天阴着却久不见下雨,只见两衙役胳膊下各夹着一卷东西,戴着红封帽“哒哒哒”的骑着快马闯入到了丘渝村地界。

    这时地里活计不忙,何况还是三月三这等踏青日,村口树下聚集着一堆闲汉妇人在讨论会不会下雨,突然看到骑着高头大马的衙役进村。

    村里人一惊,有人奇怪道:“去年没有劳役,难道今年要有了吗?劳役这么早的吗?不都在冬日里?”

    还不等旁人回答这人问话,就见那俩衙役先后下马问话:“敢问杜蘅之杜少爷可在这村里?他家又在哪里?”

    杜远才家在村口开着杂货铺子,此时他也在村口树下呆着。他左眼跳着,似乎感应到了什么,喜出望外间他又不敢相信,“敢问衙差大哥,你们找我侄儿做什么?”

    他家先后出了三个考生,他们这些不考的都被考出了经验,算着日子,他侄儿县试成绩不就是这会下来吗?

    “恭喜贵侄,得了县案首,我等来给他送喜报!”

    “得了县案首吗?”杜远才不敢置信的又问了遍,衙差知道县太爷看重杜蘅之,也不敢怠慢他三叔杜远才,忙又耐心应了。

    其后,一群人跟着衙差往杜家二房去了。

    幸好杜蘅之三婶先前到如今一直守着杂货铺,不然以杜远才这高兴忘形的样子,他家杂货铺没人看着,东西肯定要被偷。

    而郝铄紧赶慢赶才骑马在下午到了杜蘅之家里。

    却是从县城骑快马两三日才能到达丘渝村,他着急给杜蘅之报信,身上没带钱,中途为了填肚子打了猎,用猎物换钱,却还没吃饱,只是路过好心人家向人家讨水喝了个水饱。

    他打了三只兔子,自己吃了一只,两只拿来卖钱。打兔子的经验郝铄来自杜蘅之。

    因郝铄是富家少爷不知行情,本来该卖五六十文的东西,人家看他穿的不错却没经验,就哄了他,只给了二十五文钱买兔子。

    他拿二十五文钱跑去酒楼吃饭,却喝了壶好茶花去十五文,剩下的十文钱不够他在酒楼吃什么,他就被赶出了酒楼。

    最终剩下十文他迷茫站在街上思虑良久,买了五个大肉包子吃。

    富家少爷不知怎么赚钱,花钱又大手大脚,这导致他已经近两天没正经吃好饭了,他是饿着肚子跑来杜蘅之家的。

    因为打猎耽误时间以及得知消息没衙役快,所以郝铄才这么晚到杜蘅之家。

    杜蘅之被衙役送了喜报,县太爷还赏了他十两银子,又让衙役给他带了话,县太爷说是让他好好备考府试和院试,不必因赏银去拜见了。

    总之,县太爷让杜蘅之等院试考完就再说。

    杜志才给儿子放了挂准备在家的鞭炮在门前,又给了俩衙差一人六百文的喜钱,接着往门口撒了二百文的喜钱给村里孩子抢,然后就让儿子得案首的喜事这么低调过了。

    倒是村里人嫌他家这事办得低调,自发往他家送了吃食带肉,说是贺喜的。杜志才虽高兴收下了这些东西,却道他儿子功名未得,让众人不要再这样客气。

    这些话都是他儿子交代的,总之后面还有考试,他家为此且不必太张扬。

    只是县试考过了,杜蘅之觉得县太爷这样低调处理就挺好,毕竟他功名未得,后面还要再考,没什么可值得他骄傲的。

    就杜苒之这懂得多的带着疑问却没跟堂弟说,然后堂兄弟两人便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去府城了。

    三月初七,易出行,这一日,杜蘅之兄弟两个带着杜若,在杜志才的陪同下踏上了去府城的路。郝铄也在一行人同行之列,只是到了县城后他就停下不走要回家了。

    三月三憋着的雨终是没下,路上倒是没有泥泞不堪也好走,堂兄弟俩为了在外头露宿方便,用了两辆驴车,这样他们错过宿头便可以宿在驴车里。

    这两辆驴车的其中一辆驴车里是杜蘅之一家三口。杜若兄妹俩最终还是劝服了张氏,让杜若能跟兄长去府城转转了。

    这时杜蘅之堂兄弟两个各带了一个亲戚家的孩子当小厮使唤,那两个孩子都是十二岁。

    杜蘅之带的是张氏远房外甥张浚,杜苒之带的是陈氏表兄陈鱼儿。为保证两人不胡来背叛,两人给杜家签的是投靠文书而非奴契。

    投靠文书是为规避三代奴仆之身不能科考的这个规定。亲戚来投靠杜家举业之人,为的无非是跟着他们识字有个眉高眼低继而有前程,能不用奴契便不用。

    张浚名字是杜蘅之姥爷送他过来时,他专门花了两文钱让街上的算命先生给取的,他本身没正经名字,原先有个小名叫狗剩。

    这孩子爹娘没得早,跟着兄长过活,嫂子容不下,过年时候张氏带着杜蘅之回娘家时,他见过杜蘅之。

    为此这孩子心里留下了想读书的念想,后来得知杜家在给杜蘅之寻小厮使唤的,便求着杜蘅之姥爷将他给送来了。

    陈鱼儿则是陈家的孩子,是陈二婶的孙儿,爹病没了,娘改嫁,家里就剩他孤零零的跟着奶奶过活。

    本来杜家族里也给推荐了人来,但最终堂兄弟俩选了这两个,只因这两个孩子家里条件最差,没依没靠,两人还都口舌流利,人也看着更机灵。

    亲戚家的孩子,杜蘅之堂兄弟俩也没想把人家当奴仆用,就是为了自己举业读书人不够用时有人能帮着他们支应一下。

    杜苒之妻赵氏嫁过来时倒是带了一个七八岁的小丫鬟子,但他们是去考试,带丫鬟不合适。

    杜蘅之没料到的是,陈鱼儿没跟他堂哥很久,张浚却硬是后来跟了他多年。

    到了县城押注的堂口,杜蘅之兄弟俩领了押注赢来的银子,告别了郝铄,又往郑秀才家里拜会一番,这才继续又踏上了前往府城的路途。

    他们刚出城,就遇到一穿着破旧的壮年男子将他们驴车给拦了下来。因杜苒之车行在前,那人拦的便是杜苒之的驴车。

    “可是杜家兄弟?”

    “你是谁?”陈鱼儿从车里掀开帘子问。他跟杜苒之以及张浚一辆车,张浚和他换着赶车。

    他们后面是杜蘅之一家三口的车,这两辆车里,只有杜蘅之父子还有杜苒之知道杜若真正身份。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